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wǎng)用心挑選的顱腦術后危機管理安全護送應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目的探討危機管理方法在顱腦術后患者即刻行CT檢查護送途中和檢查過程中提高安全性的效果。方法回顧性地分析顱腦術后患者即刻行頭顱CT檢查途中和檢查過程中的危機因素,制定并落實一整套危機管理方法,即增強護理人員危機意識,開展危機課程培訓;建立手術室危機管理制度;定期進行人員專業(yè)知識和急救技能的培訓;完善護送前準備工作;護送途中的處理和危機爆發(fā)時的應對。結果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由危機管理前38.0%下降到5.6%。結論應用危機管理能有效提高顱腦術后患者即刻行頭顱CT檢查途中和檢查過程的安全性,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救治;也提高了手術室的優(yōu)質護理質量。
【關鍵詞】
危機管理;顱腦術后;CT檢查;安全護送管理
腦外科急危重手術病人術后的即刻CT檢查,來回護送路途偏遠,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如何做好檢查途中及檢查中的安全管理,避免出現(xiàn)安全問題,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值得重視的環(huán)節(jié)。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將危機管理運用于顱腦術后患者即刻行CT檢查的護送安全管理中,減少了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保證了腦科疑難危重患者在護送及檢查中的安全,減少并發(fā)癥及意外發(fā)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顱腦術后需在術后即刻行頭顱CT檢查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齡18~76歲,平均(51.3±2.5)歲。所有患者均完成CT檢查;根據(jù)CT檢查結果28例送回手術室再次手術,22例無再次手術指征送回NICU病房。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顱腦術后即刻行頭顱CT檢查的患者54例。其中男30例、女24例;年齡22~75歲,平均(48.3±3.1)歲。所有患者均完成CT檢查;根據(jù)CT檢查結果36例送回手術室再次手術,18例無再次手術指征送回NICU病房。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術前病情、格拉斯哥昏迷分級(GOS)評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回顧性地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顱腦術后即刻行頭顱CT檢查患者50例,護送途中及檢查過程中發(fā)生不良事件19例,發(fā)生率為38.0%;其中出現(xiàn)SPO2下降>10%時間在15分鐘左右6例,SBP下降>20%mmHg4例,管道移位(氣管導管、動靜脈留置管、各種引流管脫開)5例,儀器設備故障4例(其中3例微泵電量不足,1例監(jiān)護儀故障)。
1.2.1患者因素:
此類患者手術復雜,術中出血多,病情危重極不穩(wěn)定;當環(huán)境突然改變、設備不完善、在護送過程中不能維持監(jiān)測和治療水平時,往往存在較大的風險和難以預知的病情變化。患者身上攜帶氣管插管、動靜脈管道、引流管路多,搬運換床次數(shù)多;搬運時管理不當或護送過程中患者躁動造成管道的脫落。
1.2.2護送人員因素:
由于手術室工作人員對手術中的安全治療護理比較重視,而對術后患者護送過程中的安全監(jiān)管不重視,護理人員的危機意識不強,缺乏相應的法律和法規(guī)知識,規(guī)章制度執(zhí)行不嚴,與家屬的溝通不到位或缺乏相應的溝通技巧;由于急性顱腦外傷急癥手術夜間較多,值班年輕護士較多,經驗不足,預見性差,缺乏相應的應變能力,急救技術不熟練,沒有意識到風險無處不在,護送前與檢查科室、電梯人員溝通不到位,造成等候時間延長;護工培訓不到位,上下坡時推車不穩(wěn)、速度過快等;極易誘發(fā)危機發(fā)生。
1.2.3系統(tǒng)因素:
科室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護送規(guī)范,由于檢查路途偏長,需要多次上下電梯;檢查途中需攜帶便攜式監(jiān)護儀、呼吸機、微泵注射儀等,這些儀器多依靠儀器中的電池供電,這些電池供電量不足,會導致低壓報警,護送途中一般用氧氣袋供氧,氧氣袋準備不足,導致途中氧氣供給不足,導致低氧血癥;護送中藥品用量維持不足,所帶搶救藥品不夠,病情觀察不到位,交接班護理記錄不全,檢查完畢后急救藥品箱及監(jiān)護設備未及時歸位等。
1.3危機管理方法
1.3.1增強護理人員危機意識,開展危機課程培訓:
護理危機的管理,不在于危機的形成和爆發(fā)后的干預,而在于排除可能導致危機的種種可能性,也就是危機的預防[1]。手術室管理者當務之急是增強護理人員的危機意識,定期進行護理糾紛、差錯、事故和涉及的法律、法規(guī)等進行教育;組織開展專門的手術室危機課程培訓,院內轉運不良事件、護理警訓事件教育,并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從理論、思想上促進護理人員對危機的認識和預防;并強調危機雖然很難預料,但大多數(shù)的危機并非突然發(fā)生,而是有先兆和過程的;不斷提高護理人員的安全意識。
1.3.2建立手術室危機管理制度:
成立以護士長為組長的安全質量管理小組,制定手術室術后即刻外出檢查管理制度和應急預案、流程,如突發(fā)心跳呼吸驟停、突然電梯停電、意外拔管等處理預案;并制定標準化的轉運模式,規(guī)范轉運流程;人員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定期進行安全檢查,對科室潛在的危險及時進行分析、評估和預測。
1.3.3定期進行人員專業(yè)知識和急救技能的培訓:
護理人員具有良好的業(yè)務素質是應對護理危機的必備條件。醫(yī)護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醫(yī)療理論基礎,還要有過硬的醫(yī)療操作技術,而這些都是與嚴格的技能培訓分不開的[2]。定期護理人員進行急救儀器、藥物使用的培訓,模擬場景演練,尤其對低年資護士進行基礎生命支持、高級生命支持、人工氣道管理、動靜脈管道管理、簡易呼吸機等相關知識的培訓,提高應急處理能力和面對突發(fā)事件和出現(xiàn)危機時的應變能力;并請腦外科護理專家針對重型顱腦手術病人術后的觀察、監(jiān)護要點進行系統(tǒng)地培訓,針對培訓的專科內容進行考核,使手術室護士能夠熟悉腦外科手術病人術后突發(fā)病情變化的處理能力和發(fā)生不良事件、危機時的應變能力。
1.3.4完善護送前準備工作
1.3.4.1患者的病情評估:
腦外手術患者多為高風險病例,護送前先評估患者的生命體征及SPO2情況,并檢查引流管、動靜脈穿刺是否通暢,固定是否牢固,聽診呼吸音,如喉部痰鳴音明顯給予氣管內吸痰,用簡易呼吸機維持呼吸;對煩躁的患者給予適當使用鎮(zhèn)靜劑,對瞳孔有所變大的患者,立即靜脈滴注甘露醇,靜脈推注速尿等,待瞳孔回縮后再行護送檢查。患者出手術室前吸凈口內、呼吸道分泌物,吸痰前后給予100%純氧吸入3分鐘;當患者氧飽和度>95%以上,生命體征平穩(wěn)方可搬移至轉運床;患者搬運轉運床離開手術室前再觀察5分鐘,病情穩(wěn)定方可外出檢查。
1.3.4.2護送人員的配備:
為保證腦外手術患者即刻外出檢查的安全,我科規(guī)定必須由手術醫(yī)生、麻醉師、護士和熟練護工一起陪同檢查,陪同檢查的護理人員必須具有豐富搶救經驗的護士擔任,夜間值班護士應新老搭配,由年資高護士負責陪同護送,以便于對途中病情的判斷,對出現(xiàn)狀況時能及時做出應對和急救措施。
1.3.4.3設備、藥品的配備:
外出護送所需的儀器設備放在準備室固定的位置,用物有便攜式呼吸機、便攜式監(jiān)護儀、簡易吸痰器和呼吸囊、氣管插管箱、急救藥品箱(甘露醇、止血藥、腎上腺素、多巴胺、降壓藥等),并備足量靜脈穿刺用物;氧氣袋、微量注射泵等。準備室護士專人負責,班班清點檢查處于備用狀態(tài);每周徹底檢查保養(yǎng)1次。護送前護士再次檢查各種儀器蓄電池情況,保證電量充足,性能良好。
1.3.4.4與相關科室的溝通協(xié)調:
護送前與電梯工作人員練習,告知到達的時間,讓其停留在手術層,以免耽擱路途的時間,并與CT室檢查人員進行有效的溝通,告知到達的時間,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初步診斷,手術情況、生命體征,目前的鎮(zhèn)靜情況,需要檢查的部位等;并應配備氧氣筒及必要的搶救設備,足夠的電源插座以備儀器使用;檢查完畢如送回ICU病房的,提前告知ICU護士患者的情況,檢查的結果,將患者運送到目的地后,護理人員應與負責接收的醫(yī)護人員共同安置患者,交代手術情況、介紹臥位、固定管道等,然后進行詳細的床邊交接班,并在交接班記錄本上簽名;如檢查后回手術室繼續(xù)手術者,檢查完畢立即與手術間護士聯(lián)系,再次準備好手術用物及搶救設備。
1.3.4.5心理干預:
由于腦外科手術患者病情危重,家屬擔心手術后的預后,檢查途中患者的安全,容易出現(xiàn)緊張、焦慮、悲觀等負面情緒;一旦發(fā)生危機狀況時,家屬缺乏思想準備,難以接受事實;檢查前護士應做好家屬的安慰和解釋工作,講解CT檢查的必要性,取得家屬的理解和信任。
1.3.5護送途中危機的處理和爆發(fā)時的應對
1.3.5.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護送患者去CT室檢查途中要嚴密監(jiān)護,根據(jù)病情及手術、麻醉情況取適宜體位,對躁動患者做好肢體固定約束,防止非計劃拔管,運送時規(guī)范護送人員的站立位置,麻醉師應站在患者頭部偏左側,密切觀察患者的呼吸、意識、面色,瞳孔變化,手術醫(yī)生和護士站在轉運車的左右側,便于觀察監(jiān)護儀上的血壓、心率和SPO2及發(fā)生突發(fā)情況時的處理;下坡和上坡時要保持患者頭胸在高處[3],如喉部有痰鳴音時,及時用簡易呼吸器吸盡氣道內的分泌物,顱內壓升高者及時給予脫水劑,血壓下降者給予升壓藥;對于仍處于麻醉狀態(tài)、無自主呼吸者應使氣管插管與患者的口、咽、喉三點保持在一線,防止氣管插管打折、移位和脫落;使用簡易呼吸機時正確調節(jié)呼吸機的參數(shù);使用簡易呼吸皮囊輔助呼吸時,應攜帶充足的氧氣袋給氧護送。
1.3.4.2危機發(fā)生時的應對:
患者在護送途中和檢查過程中發(fā)生危機時,護送人員立即從正常狀態(tài)進入應急狀態(tài),識別事態(tài)的嚴重程度,對于突發(fā)病情變化和設備因素導致的不良事件,立即啟動轉運中的應急預案和流程,先有陪同醫(yī)護人員進行一級處理,由手術醫(yī)生指揮,麻醉師負責加壓通氣,護士遵醫(yī)囑做好急救藥品和物品的準備,對于緊急處理后仍要進一步搶救的患者,立即電話通知相關人員協(xié)助搶救,對未達到預期搶救效果的危機事件,應及時按程序上報,判斷危機的風險和危害程度。危機結束后,護理管理者應掌握第一手資料,以危機為契機,對危機事件組織科室討論,進行深入地分析,及時總結和提出整改措施,作為持續(xù)性質量改進的項目。
2結果
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將危機管理方法用于顱腦術后即刻行頭顱CT檢查的54例患者,護送途中和檢查過程中發(fā)生不良事件3例,發(fā)生率為5.6%;其中SPO2下降>10%時間在15分鐘左右1例;SBP下降>20%mmHg2例;無管道移位(氣管導管、動靜脈留置管、各種引流管脫開)及儀器設備故障發(fā)生。危機管理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明顯下降。
3討論
在Darcy[4]的研究中,ICU重癥患者進行院內轉運時發(fā)生的總的不良醫(yī)學事件的概率可高達70%,而與設備缺乏及環(huán)境改變的因素相關可高達45%。趙偉英等[5]報道,危重患者轉運途中不良事件發(fā)生率在15.2%~31.3%。本組資料顯示,在使用危機管理前,顱腦術后即刻行頭顱CT檢查患者護送途中和檢查過程中發(fā)生不良事件率為38.0%;與文獻報道的相似。而通過以往外出檢查危機源的分析,將危機管理方法應用于顱腦術后即刻外出檢查的患者中,有效地提高了手術室護送人員的危機意識,完善了護送前的準備工作,護送途中的危機處理和爆發(fā)時的應對,使不良事件的發(fā)生率明顯下降為5.6%,有效提高了患者外出檢查的安全性。危機管理是指有計劃、有組織、有系統(tǒng)地在醫(yī)院護理危機爆發(fā)前預防、預控危機,并于危機爆發(fā)后以迅速有效的方法解決危機,盡量避免和減少危機產生的危害,最終從危機中獲利。危重顱腦手術患者術中出現(xiàn)急性腦膨出后為明確原因即刻通過CT檢查明確診斷,確定治療方案至關重要。但由于本身疾病的復雜性、危險性,生命體征尚不穩(wěn)定,需要連續(xù)的監(jiān)護和治療過程。為防止護送途中及檢查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各種意外情況,本院于2015年5月起將危機管理方法運用于顱腦術后即刻CT檢查患者的護送過程中。首先手術室護士要增強危機意識,建立一整套的手術室危機管理制度和外出轉運應急預案和流程,護送前做好各項積極的準備工作,配備有足夠經驗的護送人員,做好儀器設備和急救藥品、物品的準備,與其他科室間密切的協(xié)調與合作,做好家屬的心理干預;轉運過程中嚴密病情監(jiān)護和發(fā)生危機時的積極應對和處理,是顱腦手術患者術后即刻行CT檢查安全的重要保證。隨著醫(yī)學模式的改變,手術室作為外科手術和搶救患者的重要場所,存在諸多不可預見的因素和危機[6];而術后危重患者護送是手術室護理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消除危重患者檢查護送途中的各種危機,是手術室護理管理者急需解決的問題,使患者獲得更好的救治,達到最佳的預后,也提高了手術室的優(yōu)質護理質量。
作者:陳穎 錢衛(wèi)玲 王翊飛 單位:浙江省嘉興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
參考文獻
1黃純,郭彩云.危機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解放軍醫(yī)院管理雜志,2008,15(2):181.
2孫遲,吳潔華.院內轉運風險及其規(guī)避措施的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11):982.
3崔炎.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27.
5趙偉英,BrendanG,陳三妹,等.危重患者安全轉運的研究現(xiàn)狀和展望[J].中華急診醫(yī)學雜志,2013,22(2):219,221.
6劉婷婷,劉玉清,王巧玲,等.手術室的護理危機管理[J].吉林醫(yī)學,2011,32(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