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風險時代公共危機管理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公共危機管理是政府執政為民的重要體現
公共危機管理,顧名思義,是政府對危及公共利益的各種非常態公共事件的管理。作為我國公共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危機管理是當代“服務型政府”的一項重要職能。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常常面臨層出不窮的公共安全問題,政府只有不斷增強公共危機管理意識、提升公共危機管理能力,才能夠真正發揮自身的積極能動性,保證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維護社會穩定和諧。
(二)公共危機管理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必要手段
公共危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威脅,同時造成國家各方面運行秩序的極大混亂,阻礙社會正常發展,嚴重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由于公共危機會對公共利益造成不可估量和難以彌補的破壞性,因此,公共危機管理成為政府的重要職能是勢在必行的,有效的公共危機管理能夠有力地保障社會公共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安全,保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從而推動國家發展、社會進步。
二、公共危機管理面臨的困境
(一)缺乏主動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意識
由于長期受到“優先發展經濟”觀念的束縛,政府往往將工作的重心放在經濟發展上,而忽視社會其他方面的發展,在公共危機管理方面普遍存在著“事后補救”的行動觀念,缺乏對公共危機的防范意識,從而不能積極能動地對公共危機進行管理。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長久以來過分依賴政府,對公共事務漠不關心,普遍缺乏參與危機管理的主動性,普遍認為這是政府的事,忽略危機管理和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從而使危機管理缺乏群眾基礎。
(二)公共危機管理過程缺乏監督和反饋
政府作為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在危機管理的過程中包攬了決策、執行、監督和反饋等多種職能,集多種職能于一身使政府常常顧此失彼,經常重視決策和執行,而忽略了監督和反饋,從而使危機管理過程缺乏系統性,使危機管理難以達到預期的目標。
(三)公共危機管理缺乏制度基礎
公共危機管理必須在依法行政的框架下進行,然而從我國歷次公共危機管理的狀況來看,我國公共危機管理的法律制度基礎很不牢固,主要表現在缺乏完善系統的危機管理法律制度和不能認真到位落實危機管理法律制度這兩個方面。
(四)公共危機信息流通不暢
由于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在危機信息的收集方面形成了報喜不報憂的現象,一些官員出于對自己政績的考慮,往往對一些危機信息采取壓制、隱瞞等做法,這樣就致使信息渠道不暢通,貽誤對危機處理的最佳時機。
三、改善公共危機管理的途徑
(一)增強參與公共危機管理的意識
首先政府要轉變思想,從以往的注重事后管理轉向加強前瞻性管理,從危機管理轉向風險性管理,發揮自身在危機管理中的積極能動作用。同時,人民群眾也應該增強自身的主人翁觀念,認識到公共危機管理與自身利益息息相關,從而積極主動參與到危機管理中。
(二)注重公共危機管理過程中的監督和反饋
監督和反饋環節在危機管理過程中關系到危機管理目標能否順利實現,對危機管理方案實施進程中各方面狀況進行及時反饋以便對管理過程有全面把握,從而實現危機管理的目標。
(三)完善危機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設
完善危機管理的法律制度建設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主要通過以下措施來完善公共危機管理法律制度建設,一是加快立法進程,二是規范危機狀態下的行使權,三是要切實維護相關主體和受害者的合法權益,四是要加強法律制度的落實。
(四)暢通信息流通渠道
暢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在危機管理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危機管理的心理基礎。暢通信息溝通渠道,使危機相關信息及時,從而穩定民眾心理,引導公眾選擇正確的行為,正確對待各種危機突發事件。
作者:劉孟娜 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