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提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網絡世界通過手機、電腦和現實社會不斷進行鏈接,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學生作為吸收新鮮事物較快的一個群體,是深受網絡影響的群體,網絡帶來便利的同時,和與此同時帶來的是,大學生群體中網絡詐騙、校園貸、網絡手機病毒等時有發生,網絡安全問題不斷涌現,如何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隨著網絡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資訊對人們的生活已經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網絡安全成為人們應該重視的問題。大學生通過網絡參與休閑娛樂、社交及購物越來越普遍,網絡學習占據的比重也越來越高。但是,當前大學生網絡安全還存在諸多問題,如網絡安全知識欠缺、網絡風險防控能力不足、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等,因此,加強網絡安全教育、提升網絡安全意識勢在必行。
一、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主要表現
1.網絡安全知識缺乏
手機QQ、微信、淘寶京東等購物平臺、網絡游戲、各種自媒體和網頁是重要載體,大學生們通過這些載體獲取信息資訊,體會到虛擬世界帶來的快感,但往往缺乏基本的網絡安全知識和必備技能。調查“大學生是否有意識地去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問題時,結果為大學生有20%“經常”、28%“偶爾”、42%“很少”、10%“沒有”去有意識地了解網絡安全方面的知識[1]。這使得大學生成為易遭受網絡陷阱、受到網絡侵害的重要群體。
2.風險防控能力不夠
大學生上網時間長、頻率高,但涉世不深,缺乏防備心,對網絡世界存在的風險和防范風險發生的方法了解不足,風險防控能力不夠,因此,大學生群體往往成為不法分子實施各類犯罪的重點對象,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如,山東準大學生徐玉玉被騙走9900元學費心臟驟停不幸離世事件發生不久,山東理工大學學生宋振寧也因遭遇電信詐騙,承受不住壓力,不幸離開了人世,湖北準大學生接到電信詐騙電話后被騙4萬元學費和生活費。
3.信息保護意識薄弱
據《中國網民權益保護調查報告(2017)》顯示,中國57%的網民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嚴重,76%的網民親身感受到個人信息泄露帶來的諸多不良影響。大學生在各類平臺注冊新用戶時往往會將真實的個人信息如聯系方式(手機號碼、電子郵箱、家庭住址)和姓名等如實填寫,特別是社交、購物和娛樂平臺在注冊時需要填寫此類信息。造成了大學生個人信息在網上的過分暴露,這樣,不可避免地會帶來各種信息安全問題,甚至會有不法分子利用這些信息對大學生實施詐騙、搶劫等違法犯罪活動。調查結果顯示,有90%的人收到過垃圾郵件,75%的人遭受過網絡病毒的攻擊。
4.抵抗誘惑能力不足
大學生群體由于社會經驗尚淺,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面對復雜的網絡環境,一旦受到誘惑,就容易受到影響甚至深陷其中,其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校園貸”,校園隨處可見的“牛皮蘚”廣告、網上層出不窮的借貸平臺,以及吹得天花亂墜的借貸廣告,都是“校園貸”的有力幫手。一般大學生缺乏金融和網絡安全知識,對網絡貸款存在的隱患風險毫無意識,加上存在僥幸心理,沒有理性的價值觀消費觀,對面廣告誘惑,本想貸款“圓夢”,卻因為貸款陷入無盡的還貸旋渦,給本人和家庭都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二、網絡安全意識薄弱的社會學成因分析
1.社會控制的缺失
網絡安全意識薄弱是普遍現象,從社會控制層面來說,政府對網絡信息監察還存在漏洞,政府打擊力度不夠,個人信息被倒賣的新聞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家庭和學校正確引導教育還顯不足。大學生家庭對于網絡安全警覺性不夠,學校對如何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加強網絡安全技能訓練沒有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或手段,大學生網絡安全防護能力沒有實質性的提高。
2.角色身份的迷茫
大學階段是一個人成長中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重要階段,學生自我意識還不夠成熟,對自我的角色定位也不夠清晰,他們經常會處于迷茫期、猶豫期和徘徊期,而現實和網絡對他們有雙重影響,一方面,讓大學生們面對誘惑,會讓他們產生強烈的虛榮心,去貸款消費,從而模糊了自己作為一名學生應有的消費觀念和身份認知;另一方面,在現實大學校園里,大學生在此情境下有著清晰的學生角色定位,然而,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可以依據喜好對自己有更多各種不同的角色設定,能夠體會到現實社會所無法感知的內心體驗,這讓他們對自己的角色身份存在一些迷茫,從而讓網絡威脅無孔不入。
3.道德認知的迷失
網絡社會中的各種不同文化和價值觀念,潛移默化沖擊著大學生的道德價值觀念,大學生行為舉止容易與現實社會產生“脫軌”現象,從而淡化道德認知和社會責任,導致大學生道德迷失,對網絡調查結果顯示,僅有9.7%的大學生了解網絡道德,11.5%的大學生認為網絡環境污染對網絡環境無害,39.2%的大學生認為對網絡環境有害,還有49.3%的大學生對此說不清。這說明,大部分大學生對網絡道德認知還存在盲區,還沒有意識到網絡環境污染威脅的危害性,從而不能意識到網絡安全對自身的重要性。
三、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的對策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所以,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對大學生的行為準則可以產生一定的反作用。如何提升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使大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本文認為,可以從法治意識、技能訓練、道德意識和工作機制等方面著手。第一,全面提高法治意識。目前我國網絡安全的相關法律尚不完善,大學生群體應該不斷提高自身法律意識,特別是網絡法律意識,掌握相關的網絡安全法律法規,做到能夠運用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利益;學校應該建立個人信息保護法規制度。對于學生的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以及家庭地址等個人隱私信息需要進行嚴格保密,杜絕在網上進行公示。第二,加強網絡安全技能訓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大學生的網絡安全技能進行潛移默化式的訓練,將網絡安全技能作為一門必修課進行學習,讓每位大學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網絡安全知識和防范技能,幫助他們樹立網絡安全意識。引導網絡道德教育。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增加網絡道德教育,要求大學生在網絡社會要嚴于律己,具備良好的網絡安全責任心和道德感。因為在網絡社會中,大學生的行為不止和自己有關,更會影響其他人,不做違反法律法規的網絡行為,共同維護安全和諧健康的網絡環境。構建長效工作機制。對于網絡安全影響大學生的兩大重要問題——“校園貸”和“傳銷”形成長效工作機制。要時刻掌握校園貸款和傳銷風險動向,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反饋和談心談話等方式,做好日常的問題調查和排查工作;通過班級QQ群、微信群、校園網絡、宣傳欄等各類宣傳方式對“校園貸”和“傳銷”的危害性和防范方式進行滲透式的宣傳預警。
【參考文獻】
[1]朱奎澤,鮑凡.當前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問題述論[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2]預防電信詐騙進課堂應全面推廣[DB/OL].人民公安報,2016-09-01
[3]張涵,孟令濤,楊艷春,大數據背景下大學生網絡安全意識現狀研究及對策分析—以長清大學城為例[J].無線互聯科技,2018.
[4]楊佳佳,曲燕.網絡社會學視角下大學生網絡道德現狀研究[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
作者:謝懷平 劉雯 單位:中南大學計算機學院 中南大學自動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