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文化產業投資特點及融資問題,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文化產業是評估國家軟實力的重要依據。以現階段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為基礎,結合近年來文化產業投資特點,明確新時展對文化產業建設提出的要求,深層探索當前文化產業融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措施,以此為我國經濟運行提供有效依據。
關鍵詞:文化產業;投資;融資;經濟水平
一、文化產業投資特點
(一)投入高、風險大
以電影、電視劇為例,在影視制作過程中,企業要在前期投資大量資金,產業鏈也非常長,影響投資回收的各項因素也非常多,不管是廣告收入還是產品制作、市場發行等環節都有加大風險。同時,文化產品在成型之前具有非常長的周期,若是在投資過程中前期投資無法獲取對應效益,必然會處于投資收益率的最低點。特別是在用來進行固定資產建設的投資,回收期更是無法保障。
(二)價值反復,收益延伸
對文化產業投資而言,其最終獲取的回報屬于一個長鏈條,依據分段轉讓銷售的方式注意獲取。以電影為例,若是在投資產品時取得了成功,不僅能獲取直接收益,還可以延伸產業鏈,如將劇情里主角穿的衣服、玩偶等作為品牌開發的衍生產品,既能增加電影的影響范圍,又可以提高產業產品銷售額度。
(三)無形資本,人才競爭
對文化產業投資而言,其在發展過程中融合了信息、貨幣資本及技術等內容,大部分國家將其叫做創意產業,由此管理、品牌及創意在文化產品創新中占據重要地位。結合當前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可知,其展現出的競爭并不是物質資本競爭,相反更注重以無形資源為核心的綜合實力,換句話說人才競爭是文化產業投資的重點。
(四)缺少復合型人才
文化產業的投資風險主要集中在管理意識不強、創新性不高及復合型人才數量不多。針對現如今文化產業大范圍分析,文化投資主要分為三點:其一,藝術品;這是文化產業最具特色的內容;其二,出版集團等傳統媒體衍生出的投資機遇;其三,互聯網環境下帶來的網絡文化、動漫等新媒體產業。在不同投資范圍內,對文化企業發展影響最大的就是人才,雖然現如今與之相關的專業人才培育數量在逐漸提高,但從綜合角度入手培育的復合型人才數量卻依舊缺失,特別是掌握企業管理經營的復合型人才[1]。
二、文化產業融資問題分析
(一)政府對文化產業的支持需要提高
一方面,我國文化產業的財政撥款與具體需求存在較大差距,整體數據過低,且在政府財政支出中占據非常小的比例,沒有超出0.4%。與其他國家的文化產業發展情況對比,我國文化產業的財政支持度非常低。對亞洲等鄰近地區,韓國政府重點推廣動漫、電影及網游領域的聯合制作,而對美國及歐洲等成熟市場,則更注重商業模式與細化領域[2]。
(二)直接融資渠道存在問題
對文化產業類企業而言,其在資本市場中的融資工作存在很多問題:其一,如何引用資本市場獲取有效發展資金,丙炔保障文化產業安全;其二,資本市場要以文化企業為核心,并承擔對應的市場風險。但現階段大部分文化企業都是政府職能,無法對自己的投融資進行承擔,最終成為了文化市場的投融資主體。
(三)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小
現階段,國內風險投資重點放在文化產業的網絡領域中,對其他領域的關注度較小。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在礙于,一方面風險投資的特點促使其無法全面進入到文化產業中,只能更多的關注高風險、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或完善產業鏈項目;另一方面政府對有線網絡、廣播及電視等傳統媒體的管控很嚴,會提出相關政策進行制約。
(四)法律規定需要優化
其一,沒有與文化產業擔保相關的法律規定;其二,當前應用的文化產業法律規定與進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存在沖突;其三,文化市場中的監管力度不強,書籍、影片等產品盜版現象隨處可見;其四,針對文化產品的保護工作不完善等。
三、文化產業投資及融資的解決措施
(一)優化政府管理意識
以西方經濟學提出的“公共產品”與“私人產品”為例,其可以將文化產業分成三種公共性文化產業、競爭性及混合性文化產業。其中,前者需要政府協調每位工作者的貢獻,而競爭性及混合性文化產業可以通過產業化生產獲取更多效益。在這一過程中,我國政府要明確認識到文化產業的革新方向,并突破以往文化管理理念的制約,以此結合實踐發展特點和國際管理經驗,提出大文化管理形式,進而保障經營性與非經營性文化可以協調運行。同時,政府在優化自身管理意識的基礎上,還要充分展現國有資本的指導作用,科學調節政府投資方案,以此確保各個類型的文化產業都得到有效推廣。例如,現如今我國各個區域針對自身文化產業投資情況,已經出臺了多個產業投資資金規定,如深圳提出了《深圳經濟特區創業投資條例》、《關于加強自主創新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在這一背景下,所在城市的文化產業基金企業將可以以此為基礎保障,更好進行相關業務的探索與分析。
(二)優化投融資機制
成立文化產業基金的目的在于吸納社會資本加入,并充分發揮示范引導和帶動作用,以此在強化所在地區文化產業投資積極性的同時,促進文化與資本的有機融合,進而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由此,在新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要想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就需要在拓展和延伸產業鏈的同時,優化自身的管理經營能力,以此通過自我累積,儲備更多的工作經驗,進而滿足文化產業融資需求。一方面,文化產業要在明確所在地區文化資源特點的基礎上,通過深入探索其蘊含的文化價值,研發出衍生產品,并為群眾構建與之相關的民俗活動,這樣不僅能豐富當地居民的業余生活,還可以構建濃郁的文化氛圍;另一方面,文化產業要優化自身的服務水平,在沿用傳統經營管理形式的基礎上,通過提出個性化、多元化的服務理念,來構建全新的文化產業運營機制,促使各個環節的利益群體都可以協調發展,進而實現資源合理配置[3]。
(三)增加金融支持力度
對文化產業而言,企業要想獲取更多融資途徑,只從政府及管理部門入手是難以實現預期目標的,因此企業要獲取現代金融系統的全面支持,以此在增加文化產業融資渠道的同時,提升文化產業的投資水平。現階段,金融業已經構建了較為成熟的投融資機制,此時為了更快得到金融支持,文化產業要在強化信用制度建設工作的基礎上,選用多種解決措施,將門票、專利權及銷售合同等用于銀行擔保,以此促使文化產業獲取投融資的途徑。
(四)構建文化產業發展基金
基金投資作為當前發達國家文化產業融資的重要途徑,也是我國文化產業革新的主要方向。因此,在實踐發展中,國家要在調動各方參與積極性的基礎上,支持社會資本投資開發,并以此為基礎構建文化產業投融資資金,進而全力支持文化產業的發展與運營。同時,國家為了保障文化產業可以有序發展,可以將文化產業收入的一小部分看成文化產業的發展基金,并依據法律手段將其固定下來,以此為文化產業的后續發展提供有效支持。以某地XX股份投資管理有限公司為例,其在注冊過程中,規定資本不能低于1000萬元人民幣,并將公司業務放在以私募股權基金的形式投資于XZ股份公司潛在投資項目,并進行與基金有關的設計、管理、投資,以及其他為已投資項目公司進行再融資等金融解決方案的服務。企業在實踐發展中,不僅可以加快所在地區的社會資金投資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的振興和發展,還可以讓文化產業發展成為我們國際經濟的支柱型產業。
(五)完善政策法律系統
優質的投融資環境對文化產業發展而言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隨著人們對文化生活質量的要求不斷提高,文化產業要想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要求,要在了解新時展趨勢的基礎上,依據法律手段科學調節與規范文化產業的投融資行為,并整合國家力量明確參與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各方主體的權益與責任,以此做到文化產業投融資行為有據可依[4]。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文化產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主要組成部分,要想達到預期設定的發展目標,加快國民經濟水平,不管是政府還是企業都要明確投融資工作的重要性,并在了解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的同時,整合文化產業發展需求進行全面革新,這樣不僅能引導文化產業穩步發展,還可以提升國家軟實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朱爾茜.政府文化產業投資基金:基于公共風險視角的理論思考[J].財政研究,2016(2):104-112.
[2]姜劍云,孫耀慶.韓國文化產業研究綜述[J].當代韓國,2016(2):120-127.
[3]陳潤紅.中國文化產業投資基金運作機制相關問題分析[J].中國國際財經(中英文),2017(20):15-15.
[4]王帥,張友祥.互聯網驅動下我國文化產業融資模式探討[J].稅務與經濟,2016(2):29-33.
作者:王迪 單位:山東魯信廣告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