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構建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課題對“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構建進行了研究。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服務模式創新立足于符合用戶實際的內在需求。本課題探討了包括用戶互動體驗模式,測試云端應用方面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應用,實現新的突破,實現用戶線上和線下推廣的整合,對多種資源進行優化配置,推動產業的健康發展,方便食品安全方面相關的檢驗和認證。
關鍵詞: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
“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構建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創業能力、創造能力較好的途徑及措施,以科研和服務社會促進教學。要使課堂教學有新內容,有感召力,除了掌握學科的新信息,還必須積極開展科研和服務社會工作,在課堂教學中融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服務社會成效。在開展服務社會的過程中增強學院的服務社會能力,提高學院的社會輻射能力,同時提供大量的實驗實習機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驗技能。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們對產品的質量意識的不斷加強以及物聯網、云計算、虛擬制造等具有使得互聯網思維的新技術的大規模應用,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服務模式創新成為符合用戶實際的內在需求;為了獲得更好的服務,做到資源共享,“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構建成為目前發展的迫切需求。[1-4]基于監管信息統一的數據交換和共享平臺,建立實時查詢、在線監測等功能窗口,推進食品流通追溯體系建設。檢測服務的費用成本越來越低廉,還可以實現網絡上支付相關費用,全程透明化,符合實際發展趨勢。教育領域引入信息資源形成開放的資源庫,搭建教學平臺構成了現今“互聯網+教育”的基本模式。這樣可以優化教學資源,提高教學效果,是食品專業課程建設中的一項系統工程,對解決出現的教學問題也具有重要的意義,能夠實現改善教學效果的目標。具體內容及措施如下:
一、重新優化資源配置
資源優化配置是指在實際硬件和軟件提供條件下,客觀地由市場根據平等性、競爭性和開放性的一般規律,由運行機制通過自動調節對資源實現配置,這些配置在檢測工作實施方面是非常重要的。同時實現樣品的快速精準檢驗,檢驗資源的合理分配和調度的邊際需求算法的目標檢測,用戶異化等成為產品服務方面的亮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差異化的檢驗程序,感知預測優化的趨勢,以實現精確管理。
二、快速精準互動公開的服務
檢驗機構不僅要向顧客提供可靠、公正的服務,還要讓顧客參與到檢查活動中,使顧客從參與者變成信息的傳播者。例如,可根據檢驗報告定制,推薦客戶選擇或制定指標使得自定義菜單中的檢驗報告可以被檢測到;相關的產品信息,可以通過手機掃描等方式鏈接到產品頁面,給客戶帶來方便。精確的“互聯網”食品安全智能檢測平臺應以用戶為核心,讓用戶參與到檢驗服務的測試中,參與到對產品進行規劃、開發、檢驗的過程中。從O2O模式檢查機構—傳統的用戶群升級渠道,用戶自組織,空間信息共享平臺。根據樣品分析檢測的結果,自動生成全社會開放的報告,為消費者提供全面準確的參考依據。
三、實現互聯網+資源平臺集成利用
大力構建食品安全智能監管平臺,在檢驗過程中收集用戶信息,跨平臺集成在一起進行分析。這一數據是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檢測,也是基于檢測數據的應用,為檢驗系統向其他領域發展提供支持。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彌補監管力度不足,有效提高監管效能。
四、虛實結合的檢驗檢測流程
互聯網檢測平臺技術,在線技術為檢驗和測試過程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體現了互聯網在現代測試技術中的思維。基于互聯網+資源平臺中的“網絡”理念指導下的食品檢驗站的建設,創建網上市場體系、市場管理體系,低成本的數據處理分析,并通過“檢測單元”技術,確保食品安全快速檢測產品業務線符合國家安全標準,前提是根據用戶設備的需要,在采集的檢查資源下獲取線路檢測數據。對“虛擬”服務的檢查,不僅要停留在查閱書面資料的條款上,必須真正落實。正因為如此,務“空”不得離開務實。實踐是唯一的測試尺度。即使安全條例、操作規程、勞動紀律制定得再好,如果不落實,那只是一張紙,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五、對數據建立智能模式
分析檢驗服務中產生的數據,尋找規律,建立穩固的商業模式,注重快速響應客戶需求。食品安全智能檢測平臺具有高穩定性、高可靠性,在這種背景下,平臺應該保證數據的可靠性,這將是數據處理現代檢測的關鍵技術。
六、實現良好運營模式
新的商業模式應該在整合的外部要素中加以運用,通過低成本運營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形成一個完整、高效的運營模式。同時,高成本的高質量服務使客戶能夠檢驗權、傳播聲譽,實現信譽的良性循環。通過這個平臺,可以分享、獲得試驗數據,進行風險評估、分析和提前預警。
七、可行性
試驗所需材料及試劑可以獲得,項目實施主要依托于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多個工程中心,學院科研檢測儀器設備基本齊全,學校前期具有多個依托平臺,包括一個農業部特色農產品加工(糖料加工分中心)、一個吉林省特色農產品加工中心和一個通過資質認證的吉林省農產品檢測中心,對于食品樣品,現場基本可以實施一系列相關檢測。主要檢測儀器設備包括:氣質聯用儀、液質聯用儀、氣相色譜儀、液相色譜儀、紅外光譜儀、酶標儀、原子吸收光譜儀、原子熒光光譜儀、超臨界萃取儀、凱氏定氮儀、脂肪測定儀、紫外吸收光譜儀、電子分析天平、酸度計等;有些儀器短缺,可以通過尋求其他單位協助解決。在多樣性和數據的網絡傳輸前提下,綜合高效率利用食品安全檢測設備,并依托數字網絡技術和在線監管平臺,在調研基礎上建立一個智能、高效的“互聯網+”食品安全智慧檢測平臺,實現食品安全的良好監管。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構建智能檢測具有重要意義。創建一個新的檢驗監管模式,優化資源配置,節約檢測成本;加強對移動互聯網的移動應用技術的研究,提供跨平臺、跨區域的檢驗服務。檢驗與檢測相結合,相輔相成,實現在線檢測。加強檢測數據的分析,建立快速反應機制,以顧客為關注焦點,實現精準推送服務和開展量身定制的檢查。在生態系統的支持下,該指標體系建立了互聯網+平臺,即以用戶為核心建立的多智能體平臺和創新技術,互利共贏,最終實現現代檢驗服務模式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郭先超,林宗繆,姚文勇.互聯網+質量檢測平臺設計[J].計算機技術與發展,2016,26(5):120-124.
[2]熊貝貝,丁秋,侯樂錫等.構建“云檢測”平臺查證檢測報告真偽屬性[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1):89-92.
[3]王瑾.基于物聯網的實驗室管理技術[J].電腦知識與技術,2010,6(21):91-92.
[4]胡寧.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檢測服務平臺的實現[J].計量與測試技術,2017,44(3):120-124.
[5]王海泉,楊劍.“互聯網+檢驗檢測”云服務平臺可行性研究[J].中國科技縱橫,2016(15).
作者:牛春艷 單位:吉林農業科技學院食品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