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食品謠言與食品安全反思,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越來越高,對飲食安全也越加關注與重視。與此同時,食品謠言層出不窮,混淆了公眾的視聽,擾亂了市場秩序。食品安全問題也常常令人爭議不休,基于此,文章對食品謠言與食品安全做下列論述與探討,希望給予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食品謠言;食品安全;科學認識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焦點,食品安全與否一直是爭論的重點。主觀上來說,對食品安全,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見解,但是從專業的角度來說,食品安全與否,需要理性分析,不能一味相信經驗,甚至相信廣告宣傳、名人推薦。
1我國食品安全謠言屢禁不止
近年來,類似“塑料紫菜”“棉花肉松”“假雞蛋”“衛生紙饅頭”等食品安全謠言層出不窮,混淆視聽的食品短視頻傳播迅速,食品安全謠言不斷升級,甚至已經團隊化運作,成為不正當的商業手段,辨別難度日益加大。事實上,食品安全領域已經成為謠傳的“重災區”。有數據顯示,網絡謠言中食品安全信息占45%[1]。食品安全謠言不僅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而且影響了行業發展。有的甚至已經影響了我國的國際聲譽。對食品行業造成了巨大損失的同時,嚴重擾亂了百姓的消費判斷,影響了公眾對國內食品安全的信任度。
2食品安全謠言與食品安全問題的本質區別
2.1食品安全謠言本質
綜合食品安全謠言頻發態勢,可以總結出以下特征:①有意編造,別有用心。造謠者罔顧事實,憑空捏造所謂“真相”,通過自導自演的方式,炮制圖片、視頻等“證據”,以謀取不正當利益。②偷換概念,混淆視聽。造謠者利用夸張、歪曲的加工手段,模糊事實本原和全貌,頻繁使用“有毒”“致癌”等刺激性語言,愚弄公眾。此類謠言與事實真相魚龍混雜,較難甄別。③舊聞翻炒,刻意抹黑。造謠者以食品安全事件為背景,將過去發生的事情掐頭去尾改頭換面,改變日期或將日期模糊,以達到造謠的目的。④戲謔嘲諷、負面傳播。造謠者對影視片段進行配文配音,制成戲謔嘲諷的圖片、視頻,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食品安全謠言以欺騙為手段,以盈利為目標,利用容易受騙的老年人和缺乏理性判斷的家庭主婦進行傳播,以造成恐慌。這些謠言按動機可分為兩類:針對某種具體食品的競爭性謠言;針對社會穩定和公共秩序的擾亂性謠言。
2.2正確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科技的進步,食品行業飛速發展,食品生產技術日新月異,食品添加劑無所不能,轉基因食品涉及面廣。相應的食品安全檢測也在迅速發展,對此,食品專業人士、食品監管人員面對著復雜的局面和爭議不休的食品安全問題。面對當前我國食品的發展形勢,總結分析來看,筆者認為食品安全問題有以下6類。
2.2.1把立法爭議當作有害食品
比如轉基因食品、豆芽中使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這些東西是否批準添加,并不僅僅是安全原因。有的國家批準了,有的國家沒有批準。有國家批準,說明它們沒安全問題。但公眾往往把其作為有害食品[2]。
2.2.2把新的生產技術、生產工藝當做有害食品
創新科技跟傳統的生產方式不一樣,由于人類天然的戒心和警惕,就被放大成恐慌。轉基因就是典型的例子,其他的還有很多,如配制醬油、勾兌醋、微波爐、輻照食品、速成雞、速成鴨、反季節水果及催熟的水果等。
2.2.3把營銷欺詐當作有害食品
營銷欺詐應該反對和打擊,但這并不意味著那些食品就是有害的。比如香精玉米和染色饅頭,如果饅頭本身是合格的,只是進行了染色,則并沒有危害,只是騙錢,并不害人。配制醬油和勾兌醋也是同樣的情況。
2.2.4對天然和傳統食品的盲目崇拜
有消費者認為野生的食品、有機食品就很安全。安全的食品需要在各方面都安全,但不安全的食品各有各的不安全因素。比如有些野生食品,可能有天然毒素和更多的重金屬。而有機食品出現致病細菌污染的事件也并不罕見。與此類似,某些人對自己制作的食品盲目認可。比如自己榨油,殊不知在自己制作時,環境、設備的衛生條件并不達標,很容易造成黃曲霉毒素污染。
2.2.5混淆“不健康食品”與“不安全食品”
比如經常討論的“垃圾食品”,本身并不是有害食品,只是人們吃得太多,吃的不合理,導致了營養不均衡。這是個人飲食習慣。同樣的問題,包括蜂蜜在內的各種糖、傳統的油條油餅、各種糕點,其實都是不健康食品。如果都要一視同仁地抵制,那么能吃的東西真的不多。
2.2.6媒體對食品安全問題的重點把握錯誤
食品本身存在安全問題,但媒體故意或無意劃錯重點,借機出大新聞。比如香精包子,其實是一個違規作坊,把不合格原料做成了肉餡,賣到了一些包子店,事件的重點是不法作坊和包子店沒有把控好進貨渠道。但媒體最后把它演繹成香精導致包子出問題,甚至渲染到整個包子行業都出了問題。
3理性對待食品安全謠言與食品安全問題
面對食品安全謠言,要理性思考,不信謠、不傳謠,堅決抵制。公眾的自我防范是阻斷食品安全謠言傳播的核心機制。認真分析各種食品安全新聞可發現,其實沒有那么多“毒食”。同時,食品監管結構要加強人才培養;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完善監管體系;堅持動態監控,實現持續改進。協同共治,保證“舌尖上的安全”。
參考文獻:
[1]范思妮.國內食品添加劑研究進展及發展趨勢[J]食品安全導刊,2018(18):32-33.
[2]湖南省農業農村廳科技教育處.食品安全與人體健康(一)[J].湖南農業,2019(1):42.
作者:徐婭茹 何海寧 單位:慶陽市食品檢驗檢測中心 甘肅中商食品質量檢驗檢測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