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舊城社區管理模式探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社區議事會模式”
在部分蘇州舊城社區,由于缺乏物業管理,也由于社區居委會精力有限,一些居民組織起來,組建“社區議事會”,就社區自身一些事項進行決議,以滿足居民需求以及維護社區秩序。大多數“社區議事會”通常不是覆蓋整個社區層面,而是大社區中的一個小部分(有著明顯共同利益的一個組成單位),由熱心居民組成,定期開會,決議公共事務。由于尺度不大,有的地方親切地稱為“社區大院會議”。之所以不是大社區尺度而是小單位尺度,原因如下:其一,如果是大社區尺度,居委會出面組織最為合適,“社區議事會”有“越俎代庖”的嫌疑。其二,大尺度社區人數較多,大群體面臨“集體行動的困境”,不容易開展活動。其三,目前的社區劃分主要以形成地域與行政管理為依據,通常經歷了數次合并,社區尺度偏大,由若干個可以分割的地域單位組成。居民有著明顯共同利益的空間,往往不是整個社區,而是大社區中的一個地域單位,百八十人的大院才是真正的共同利益體。目前,蘇州舊城社區很多“社區議事會”在社區管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的“社區議事會”在某一領域內發揮作用,比如在環境衛生領域內發揮作用——社區居民自己組織起來,協商收取衛生費用,聘用幾個居民做清潔員,負責所在單元的衛生。有的“社區議事會”在多個領域發揮作用,如部分社區通過自薦和民主推薦,成立由熱心居民組成的自治小組,大家共同制定了文明大院管理公約,對大院各項公共事項進行制度約束,并得到了絕大多數居民的簽字認可。有的“社區議事會”甚至形成了類似物業管理的組織:他們自己組織起來收取物業費或者一些公共收入(如收取停車費),在社區綠化、衛生、治安各個方面發揮作用。
(二)“能人庫模式”
舊城社區弱勢群體較多,但是也不乏各類“能人”。舊城社區外部支持資源有限,挖掘內部資源尤以挖掘“能人資源”為重。在蘇州古城蘇錦街道轄區內,出現了“能人庫模式”。街道對轄區居民進行了一次大摸排,將所有愿意、能夠幫助他人的居民登記在冊,建立起“蘇錦能人庫”,共計450多位能人登記“入庫”。“能人庫”中的能人主要有3大類——民生類能人、文體類能人和調解類能人。民生類能人常年為老人和殘疾人開展理發、義診、陪護聊天等活動,也為居民提供維修等志愿服務;文體類能人則是依托社區文體團隊,開辦攝影、書法、戲曲等工作室;調解類能人則利用自己的聲望和公正的斷決,調解處理社區居民的矛盾糾紛。“能人庫模式”在舊城社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彌補了社區沒有物業的缺憾,滿足了居民的需求,尤其滿足了老年人以及殘疾人的生活需求。其次,提升了社區社會資本,在服務與被服務、幫助與被幫助之中,鄰里關系得到提升,和諧社區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民意直通車模式”
舊城社區是老年人、低保戶、貧困者、殘疾人這四類人群的集中地,社會管理服務任務較為繁重。如何及時了解居民群眾的訴求、第一時間幫助居民解決困難和最大程度提升服務群眾能力,對于基層政府來說是一項重大挑戰。在了解社區居民群眾的訴求方面,蘇州開辟了很多途徑,如開設了“寒山聞鐘”網站,供居民投訴、建議、咨詢等,而且有關部門必須答復居民的投訴、建議、咨詢。但是對于大多數舊城社區居民而言,這些途徑難以企及,很多舊城社區居民不掌握網絡技術,另外很多居民活動半徑較小,了解他們需求必須借助“外力”,上門征詢。為此,蘇州有關部門于2011年在舊城社區試點建立“民意直通車模式”,通過民情民意的搜尋采集機制、研判分流機制、辦理追蹤機制、答復反饋機制,將居民的意見與要求遞交相關職能部門,為居民解決實際問題。具體而言,就是在居委會或者居民家門口設置信箱,居民將意見放入信箱,街道派人定期收集信箱,在街道匯總,然后根據民意內容給有關部門,讓有關部門解決并給予反饋。“民情直通車模式”實施以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社會管理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為社區居民解決問題幾百件,在社區養老服務、社區基礎設施改善、社區糾紛解決等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以前居民“單兵游勇”投訴得不到解決的問題,很多在“民情直通車模式”下得到了解決。“民情直通車模式”因此獲得了中共中央統戰部“2011年度統戰工作創新提名獎”。
(四)“項目推動模式”
在一些發達國家社區建設中,利用項目推動(指通過一個項目為切入點,拉動居民投入社區建設)是一個極好的模式,好處很多:其一,項目推進能夠推動人們的合作意識。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人們可以“直截了當”或者“潛移默化”地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可以逐漸提高合作意識。其二,項目推動能夠實現“增權”。在實施項目的過程中,居民的能力不斷提高,可以不斷“增權”。其三,項目推進能夠推動人際關系。在項目實施中,居民開展合作,有助于產生互相依賴意識,往往能夠產生信任、友誼、互惠等。其四,項目推進能夠推動制度建設。在項目實施中,居民可以不斷發現問題,從而不斷完善相關制度??傮w而言,對于社區而言,項目推動不僅是“授魚”,而且可以“授漁”,一舉兩得。正因為項目推動有著諸多好處,近些年來,在社區建設中(包括舊城社區建設),蘇州有關部門通過“項目推動模式”,創新社區管理。例如有關部門為了建設“健康社區”,推出了一些健康項目,讓社區申報,專家評審后立項,政府出資資助。社區根據自身特點踴躍申報,老年人比較多的社區申報“養老服務”,吸煙人比較多的社區申報“社區戒煙”,慢性病較多的社區申報“慢病干預”等。給筆者印象最深的是其中一個舊城社區——平江歷史街區社區申報了“愛河護河”項目。這個社區有一條河流,由于人們亂扔亂排,河流變得較臟。在聽說健康項目后,居民骨干組織一些熱心居民進行申報。項目立項后,居民組織采取以下措施實施項目:其一,招募志愿者組成“護河隊”,輪流值班,看護河流,監督居民亂扔行為。其二,制作專門的宣傳標語與手冊,發放居民,進行宣傳。其三,專門招募部分外來人口,加入“護河隊”,再利用這部分外來人口在“同伴”中發動宣傳,進行“同伴教育”。項目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其一,完成了績效目標。在全體居民以及外來人口的共同努力下,社區實現了河道清潔的績效目標,上級部門來考核,考核結果為優。其二,提高了居民的環境意識。在項目實施中,通過宣傳,居民認清了河道清潔對于社區的重要意義,亂扔現象大大減少了,即使項目結項以后“護河隊”解散了,亂扔行為也大大減少了。其三,推進了人際關系,這可能是最大的收獲。在項目實施中,居民之間加強了互動,信任、友誼、互惠都得到增強,社區歸屬感也大大提高。在我們的采訪中,一位居民如是說:“大家都這么熟了,再亂扔就不好意思了。”這句樸素的話充分證明了項目在推動人際關系方面的成就。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一些企業也開始利用項目推動促進社區建設。2014年,由匯豐銀行出資,社會組織恩派公益組織發展中心具體運作的“匯豐中國社區建設計劃”實施,蘇州是四個城市之一(另三個城市是北京、上海、南京)。“匯豐中國社區建設計劃”投資若干社區,主要用項目推進的形式,培育社區領袖、增強社區自組織能力、增強鄰里關系。隨著社區建設不斷深入,蘇州一些本土化企業也有意向通過投資項目推動社區建設,“項目推動模式”有著極好的前景。
作者:宋言奇 單位:蘇州大學社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