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區治理的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通過對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和社區治理關系的梳理,基于社區治理,以問題為導向,對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的建立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索。
關鍵詞:社區治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長效管理;社區建設;社會組織
2020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指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要“堅持建管并重,加強長效管理。以加強基層黨建為引領,將社區治理能力建設融入改造過程,促進小區治理模式創新,推動社會治理和服務重心向基層下移,完善小區長效管理機制。”表明了,我國已將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納入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工作范圍。本文基于社區治理,對老舊小區長效管理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索,希望能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提供有益的參考。
1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和社區治理的關系
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就是以社區的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將相關組織的功能進行優化,架構進行重整,職責進行明確,而形成較為具體、緊湊和有效的社區管理方式。長效管理是社區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兩者的關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和社區治理有共同的承擔載體。承擔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工作的組織,諸如行政組織、自治組織、社會組織、市場主體等,就是承擔或參與社會治理的組織。二是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和社區治理有共同的組成要素。諸如行政職能、居民職責、社會組織作用、市場作用等構成社區治理模式的基本要素,也是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的建立必須基于社區治理。一方面,一個好的社區治理體系可以較好地建立起老舊小區改造后的長效管理機制,更好地鞏固老舊小區的改造成果;另一方面,一個好的長效管理模式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社區治理模式創新,還能有效推動社區治理能力建設。
2我國目前社區治理體系的現狀問題
經過二十多年的社區建設,我國社區治理體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在政府的強力推動下,黨組織、政府組織、社區自治組織在社區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日益體現。但也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在:
2.1居委會工作的高負荷
居委會是居民自治的重要組織。隨著社會的轉型,居委會需要接受越來越多從單位轉移出來的職能;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外來人口以及個體戶、私營從業人員等非單位人員的增加,居委會需要管理和服務越來越多的人員;隨著管理重心下移,管理領域不斷增加,居委會需要承接越來越多的社會功能和經濟功能。目前的居委會職能超載,處于高負荷的工作壓力之下。
2.2社區成員對政府的高依賴
長期以來,我國社區的公共事務基本由政府包攬,社區居民與社區單位大多數都還游離于社區公共事務之外,參與社區建設的廣度和深度都不夠,參與動力也不足。[1]大部分的社區成員都認為城鎮老舊小區改造以及長效管理是政府的事,因而“等、靠、要”的心態較重。社區處于凡事依賴政府的狀態之中。
2.3社區非政府組織的低參與
目前,除了黨組織、街道辦事處和居委會之外,可以參與社區治理的組織基本沒有。社區社會組織數量少,種類少,能發揮的作用極其有限,無法形成可以參與社區治理的力量;從事社區服務的相關企業,更多的只是關注企業的商業化運營,很少涉及社區治理的工作。社區治理處于非政府組織低參與的局面之中。
3老舊小區長效管理面臨的主要問題
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工作包含行政、自治、公益和服務等類型,需要不同的組織來承接不同類型的工作,而目前的社區治理體系,除了居委會以外,基本沒有其他社區組織可以承擔這些工作。目前的社區成員都是一個一個的獨立體,還沒有形成社區共同體,所以在社區建設的過程中,社區成員很難對改造形成統一的意見,也很難對長效管理提出共同認可的管理方法,更不愿承擔長效管理工作??傊?,老舊小區長效管理工作既沒有承擔的主體,也沒有社區成員的合力推動,正處于步履艱難的境況。
4促進老舊小區長效管理體系發展的對策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的過程也是社區治理體系提升和完善的過程。因此,要充分利用老舊小區改造的契機,完善社會治理體系,為社區的長效管理體系提供有力的支撐。針對目前的問題,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促進老舊小區長效管理的有效生發。
4.1建構多元主體的社區治理體系
首先要從創新社區治理體系入手,改變政府大包大攬的治理模式,轉變政府職能,注重多方合作,形成政府部門制定政策,基層黨組織監督指導,社會組織提供服務,居民組織自治管理,服務企業有效運營的良性互動,構建一個分工明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的多元化治理體系。
4.2完善社區治理和建設的配套制度
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需要一個良好的外部制度環境。在國家的層面,要構建完整的社區建設和管理的法律體系,以法律的形式確認和保障社區建設的成果,并為各類非政府組織的設立、運行和發展提供法律和制度的支撐。在地方的層面,要結合本地實際,在建立老舊小區改造的配套制度時,同步體現長效管理機制的相關內容,用制度的形式來明確規則,明確長效管理的責權利;建立社區企事業單位參與社區治理的責任約束和考核評價機制;完善社區公益服務清單制度,暢通和規范市場主體參與社會治理的途徑[2]。在社區的層面,要完善基層制度,形成以自治章程為核心,各類居民公約為支撐,各類決策議事規則為配套的公眾參與和民主協商的規章制度體系。見圖1。
4.3激發社區成員的廣泛參與
社區成員是社區建設的內在動力和社區治理的社會基礎,要引導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社區治理,搭建人人有責、人人盡責的長效管理體系。首先要加強基層社會治理隊伍建設,完善社區自治的職能,制定實現社區目標的計劃,組織社區的議事協商會等,為社區成員廣泛而有序的參與提供常態化的保障。其次要培育公眾參與的意愿和能力。搭建社區成員溝通議事的平臺,制定廣泛參與的激勵機制,引導社區成員就社區建設的問題相互溝通、共同思考,并通過民主協商來落實。這個過程是居民認知學習、加深感情、凝聚共識的過程,也是培養社區成員參與能力的好機會,更是完善居民自治,建立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機制的好途徑[3]。
4.4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
社區社會組織是參與民生需求、公共服務、自治管理等社區治理活動的重要力量,要充分調動社會力量來完成社會管理與服務的任務。一方面需要重點培育和扶持與社區治理密切相關,能夠提供專業化、社會化、差異化服務的社會組織,強化政府的配套措施,完善政府購買服務機制,加大以維持和提升社會組織基礎能力為目標的基礎性投入,并以此為杠桿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源;另一方面還要引導社區社會組織加強內部規范建設,建立健全理事會制度,完善財務、會議、內部監督等制度,指導社區社會組織建構完整的項目運作制度,加強對社區社會組織的自律、誠信和規范化建設。
4.5培育和發展社區服務企業
現代經濟學理論認為,企業本質上是“一種資源配置的機制”,能夠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降低整個社會的“交易成本”。將社區公共服務中可以市場化的部從基層政府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中剝離出來,交給企業來承擔,不僅可以提高效率,還可以為長效管理帶來持續的動力。一方面,要重點培育社區服務的綜合運營企業,通過整體策劃,形成生活服務、商業服務和文化活動等整體運營格局;另一方面,要重點扶持物業管理、幼托、養老、醫護等與社區生活相關的專業類的服務企業,在政策、資金和稅收方面給予支持,鼓勵企業參與社區服務的運營。
5結語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后長效管理機制的建立,不僅只是制度層面的設計,它實質上是社會基層治理模式的創新和提高,因此,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的建立要基于社區治理能力的建設。要通過建構多元主體的社區治理體系,完善社區治理和建設的配套制度,激發社區成員的廣泛參與,培育和發展社區社會組織和服務企業,以此支撐起政府依法履職,社區自治組織積極主導,社會組織全面協同,市場主體有效運營的城鎮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形成一個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互惠互利的長效管理機制。在此,希望能夠通過這些內容的梳理和分析,為老舊小區長效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有益的參考和啟示。
作者:蔣紋 孟嬌蓉 朱楠 朱一宇 賴思培 單位:浙江省建筑科學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省建設工程質量檢驗站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