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現狀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當前我國積極開展社區衛生服務改革的大背景上,如何針對其發展中的難題制定策略成為公共管理領域探討的重要議題,因此,有必要對其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為改進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提供參考。以2004—2018年CNKI數據庫收錄的1072篇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期刊論文為樣本,采用文獻計量法和可視化知識網絡分析工具CiteSpace,對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研究的現狀、演化進程及熱點主題進行深入研究。結果顯示:十五年來,社區衛生服務發文數量整體呈現“S”型趨勢;研究進程歷經成長期、爆發期與穩定期三個階段,研究內容主要包括社區衛生服務綜合評價、患者滿意度、工作滿意度、影響因素等研究領域;研究熱點包括家庭式醫生服務、分級診療、測量工具、評價指標等四個方面。
關鍵詞: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研究熱點與前沿;可視化知識圖譜
1引言
社區衛生作為維護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線,其服務能力的提升,既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和醫療改革的難點。盡管我國于2009年實施新醫改,但在實施的十年多里,社會公眾對醫改制度的落實、社區衛生機構建設、社區衛生服務質量、醫務人員薪酬待遇等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一大批學者從衛生資源配置、制度落實、社區衛生服務利用率、患者滿意度、工作滿意度等方面對社區衛生服務進行綜合評價,尤其是自2009年以來,國內關于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研究出現了飛躍式增長并保持在較高幅度。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在今后一段時間將成為學界和社會關注的熱點,有必要對其研究現狀進行梳理,為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進一步研究提供思路。
2數據來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以2004-2018年收錄于CNKI數據庫的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和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為檢索主題,以社區衛生服務為檢索詞,并進行人工一一核對篩選出1090篇有效論文。然后利用可視化分析工具CiteSpaceV對數據進行信息加工與計量分析,對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發展的新動態與演進歷程進行剖析。首先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統計分析并繪制網絡圖譜;其次提煉出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內容、模型、技術工具與最新動態;最后分析其未來發展方向。
3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研究現狀
通過對近15年社區衛生服務評價載文數量及發展趨勢的分析,可看出:從2004-2009年,期刊的發文數量總體呈現大幅度增長趨勢,并且每年的增長幅度較大。2009-2013年,發文數量增長相對緩慢,2013年達到發文數量峰值,后繼年份的發文數量呈現下降趨勢,但總體數量仍保持較高水平。從近十五年發文數量及變化趨勢來看,社區衛生服務評價一直是國內學者關注的熱點。2009年新醫改的正式實施引起了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學者們也找到了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突破口,運用各種測量工具對其展開了討論與評價,從而導致發文數量爆發式增長,2015年國家推行了分級診療制度,其實施效果引發學者熱議,發文數量又出現了小規模的上升。
4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研究歷程與熱點
運用Citespace軟件對篩選出來的1090篇文獻進行計量分析,閥值設定為頻次最高的40個詞,根據載文數量的發展趨勢將研究區間劃分為三個階段,并根據高頻關鍵詞知識圖譜,最終形成了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研究熱點。第一階段: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成長階段(2004-2008)。1999年提出,建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截至2004年,全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框架基本建成。部分學者開始關注社區衛生服務評價議題并展開了理論研究,在這一階段的關鍵詞中,除了“社區衛生服務”、“評價”、“滿意度”外等高頻詞外,還出現了資源配置、影響因素、績效評價等,這反映了學界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評價最早聚焦在資源配置與利用上,評價技術比較單一。如郭清采用洛倫茨曲線和基尼系數探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源配置的公平性。其次,對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基于結構-過程-效益三個維度構建指標體系,并采用德爾菲法進行指標篩選和權重的確定。這一階段社區衛生機構就診的主要目的是開藥、體檢及預防保健,社區衛生服務資源配置是影響居民滿意度的主要因素。第二階段: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爆發階段(2009-2013)。2009年新醫改的實施有效緩解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問題,同時也激發了學者對基層醫療服務研究的熱情。在該階段學者對新醫改政策的效果展開豐富的探討,除了承接前一階段的高頻詞匯外,還出現了指標體系、雙向轉診、基本藥物制度等。由此可以看出,該階段社區衛生服務評價主要集中在指標體系構建與新醫改后衛生政策的執行效果上,在指標體系構建上,有的學者借鑒歐洲滿意度模型,以問卷調查等形式對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進行測評,結果發現SE-RVQUAL量表非常全面,而且信度、效度較高。同時,評價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包絡分析、因子分析、結構方程模型、TOPSIS法,如馬亞楠采用TOPSIS法對沈陽市2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綜合評價,并采用多元回歸探討綜合評價的主要影響因素。在政策執行效果上,黃利民通過調研發現,南通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雙向轉診過程中出現上轉容易下轉難,在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存在一定的阻力。零差率政策在提高居民就醫滿意度、轉變居民就診意愿、改變居民就診流向、吸引患者更換“零差率”藥品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引導常見病、多發病和診斷慢性病在社區診治和降低居民就醫負擔等主要政策目標作用甚微。第三個階段: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平穩階段(2014-2018)。隨著基層醫療衛生體系的逐漸完善,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發文數量開始呈現回落趨勢,由于分級診療模式的提出使得該領域再次成為學術界關注的熱點,研究視角及內容更加多元化,研究層次也更為深入。本階段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研究內容除了沿襲了前兩個階段的研究議題,還出現了:分級診療、社區首診、簽約服務、慢性病、中醫藥等,由此可以看出,隨著分級診療制度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逐步推進,提升社區衛生服務質量是完善分級診療制度的重中之重。鐘穎、趙超通社區首診意愿調查,結果發現居民愿意接受社區首診的原因主要是距離近、候診時間短、價格合理和服務態度好,不愿意接受社區首診的原因主要為醫務人員技術水平低、醫療設備少、藥品種類少。李華等以醫療服務利用模型為基礎,實證檢驗了分級診療制度對家庭醫療經濟負擔的積極影響,尤其對慢性病和有住院經歷居民影響更明顯。戴慧敏等通過調查發現上海實施“1+1+1”簽約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的社區首診意愿。此外,這一階段我國社區衛生服務評價體系趨于完善,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監管評價從資源配置、服務項目的執行、社會效益、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社區居民滿意度等方面。
5結論與展望
本文利用Citespace軟件對CNKI數據庫中2004—2018年國內社區衛生服務質量評價研究的相關文獻進行可視化分析,結果顯示:社區衛生服務評價一直是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評價指標選取視角逐漸多元化,從資源配置視角轉向患者滿意度視角,逐漸從醫方視角轉向患者視角,在重視患者滿意度的同時也關注了醫務人員工作滿意度。評價方法從定性逐漸轉向定量分析,評價方法包括因子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TOPSIS法、結構方程建模法等,此外,各種服務質量模型也應用于社區衛生服務質量,如公眾滿意度評價模型、SERVQUAL評價模型等。國內學者對社區衛生服務評價的發展奠定了扎實的理論基礎。但還有一些不足,需要進一步改進與完善。第一,拓寬評價視角。當前國內學者對社區衛生服務的評價研究主要從醫方或者患者滿意度視角進行評價,很少有全面從醫患者雙方視角客觀地對社區衛生服務質量進行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衛生服務的全面性,進而影響評價結果。因此,在今后的評價中,要從第三方認證的視角綜合醫患雙方評估結果。第二,完善評價體系。現有的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側重于靜態視角的事后結果評價,對社區衛生服務過程與結果評價與反饋不夠,并且評價指標各有側重,無法對評價結果進行對比,導致評價結果指導的社區衛生服務改進措施落地較難,阻礙其服務質量的改進與服務能力的提升。在今后的研究中,要從整體上進行全方位的深入研究,建立一套統一的、覆蓋面廣、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社區衛生服務評價奠定理論基礎。
作者:伊尹 單位:西北工業大學人文與經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