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城市社區管理新模式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時下隨著中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社區的建設也不斷推進,并且城市社區的職能和職責越發凸顯,但縱觀當今中國現有的社區管理模式還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在很多方面還需開發和創新,以更好的服務于社會發展,滿足人們的真正需求。本文鑒于當前中國城市社區管理的重要性和現有社區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之處,探討中國城市社區管理的新模式,期望為中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的優化和改革提供好的建議和意見。
關鍵詞:城市社區;管理模式;探究
城市社區被稱為城市的“細胞”。從其人員構成來看城市社區內的多數人從事非農業勞動,且這些非農人口還需集中居住在一定區域內,擁有的特定生活方式,城市社區是相對比較獨立的社會共同體,城市社區的組建會促使其成員有歸屬感。城市社區可以說是當今城市有機體最基本的組成部分,也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構成單位。但城市社區管理是否有效,對于區域內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都有重大意義,對于推動社會的穩定、和諧和發展也有巨大作用。
一、中國城市現有社區管理模式簡述
社區管理雖然說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單位,但意義卻極為重要,因為社區面向的是域內管轄的所有居民,并應擔負管理職能、服務職能、教育職能、監督職能,負責協助政府和相關機構完成相應的任務。因此,強化社會管理工作,對于提升整個城市和社會的管理水平有著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推進和諧社會的構建、促進地方社會和經濟的穩定、繁榮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但中國現有的社會管理模式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尚有諸多改進之處。首先,從社區的管理人員來看,普遍存在人員少、不專業的特點,這極大制約了社區管理職能的有效發揮。多數城市社區的工作人員,尤其是中小城市的社區工作人員是來自政府的公益崗位,而非專業人員。這些人員雖然工作熱情不減,但對社區管理業務不熟悉,對社區應承擔的職能不了解,工作多是收到指令后負責執行,而非依據社會管理的具體職能自主、自動的進行服務,因此導致社區管理工作程式化、不靈活、居民的接受和認可程度較低。其次,社區在管理過程中缺乏與域內居民的有效溝通。在社區管理中積極引導域內居民參與其中,發揮居民的監督作用和民主作用,對于提升社區管理成效,減少社區管理阻力,推動基礎社會的民主化進程等有著舉足輕重的重要作用。再次,社區在管理的過程中現代化手段應用過少。不少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在社區管理的過程中還主要依靠工作人員走訪登記,在樓道、居所的外墻等粘貼公告,建立手寫紙質檔案等較為原始的方式與域內居民進行聯系。這種比較老舊的工作方式直接導致工作效率低、工作方式繁瑣、工作效果較差,不利于社區對域內居民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服務。最后,社區管理在建設的過程中資金短缺,投入不足。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對于生活環境、物質文化的要求也不斷提高。
二、中國城市社區管理新模式的開發
鑒于上述中國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為了更好的實現城市社區的有效管理,更好的服務于民,當今的中國城市社區管理應探索和開發新的模式。首先,就社區管理而言,引進專業人才是核心,是關鍵。但就現有的社區管理而言,完全引進有專業學歷的人尚不現實,但是可以通過崗前培訓、日常培訓等方式對現有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使其了解社區管理的具體內容和工作職責。此外,還要對現有人員進行信息化、現代化技術的培訓,使其能夠適應先進的社區管理手段,以便更好的為域內居民進行服務。其次,通過各種方式促進與域內居民的溝通,加強域內居民的民主意識和參與意識,促建和諧社區。目前城市在社區管理過程中缺失也居民的溝通,而即便有溝通也多通過召開集會、宣讀文件等方式進行,居民對此毫無興趣,甚至抵觸厭煩。社區在管理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微信群、QQ群、特殊用戶的走訪、APP平臺、電子大屏幕等方式獲得域內居民的對社區管理的建議和意見。也可以通過文化活動、藝術活動的召開拉近與居民間的距離,促使居民樂于參與到社區的建設當中,對社區管理提出寶貴意見和建議,在社區內形成有溫度的、愉悅的、和諧的、共建的、共贏的氛圍,而不是冰冷、僵化、對立的行政管理。再次,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們的生活方式已經得到了改變,手機網絡的應用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社區在管理的過程中也應充分的利用好現代化的手段,通過喜聞樂見和人們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社區的管理和服務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實現社區管理的網格化、信息化和電子化,便于管理的同時也可更好的做到有的放矢的服務,為搭建智慧社區奠定良好的基礎。最后,就社區管理的資金來源上,不能僅僅限于政府投資或是居民繳費的方式,畢竟這兩方面的財力都有一定的限度,一旦供給不足直接影響社區管理和服務。可以采用多渠道的資金共籌方式,重視利用社區資源在不影響居民生產、生活的情況下,通過租賃等方式自籌建設經費,也要善于利用企業、社會公益、慈善團體的捐贈營建公共設施,完善和改進居民的生活環境,營建小型的健身和文化場所,使居民真正感到社區是在服務于民,而不是單純的硬性管理,使其對社區有認同感、歸屬感和自豪感,從而樂于自主的加入到社區的營建當中,樂于配合社區的管理工作。
三、中國城市社區實施管理新模式的意義
2016年民政部的《關于在全國推進城市社區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了中國城市社區管理的重要意義,指出加強社區建設和管理是繁榮城市基層文化的重要路徑,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有效措施,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途徑,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求。而中國城市社區管理在現有的模式下并不能完全充分的發揮其職能和作用,亟待推行新模式以適應當前社會的發展,滿足城鎮化進程的需要,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對物質文化的需求,更好的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并對區域和地方社會的穩定、發展和繁榮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超.探究城市社區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人間,2015(14):65-68.
[2]沈聰,韓組.朝陽區全模式:探索社會服務管理新路徑[J].前線,2012(4):38-40.
[3]諸大建.城市公共管理[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67-68.
作者:賀聰 單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