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社會實踐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社會實踐活動是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的基本途徑,同時,也是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環節。對大學生在各種社會實踐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意為用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良好的道德規范,對開展的實踐活動有組織和計劃的影響,促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并能夠積極地投身到社會實踐中,保證社會實踐活動得到順利開展。忽視社會實踐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缺乏價值導向,從而導致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得不到有效、持久地開展。
關鍵詞: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
目前,在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實踐與認知的關系決定。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著大學生的認知,同時作用于社會實踐活動本身,在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發揮著不可代替的作用,是進行各項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保障。忽視社會實踐中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會使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缺乏價值導向,從而導致各項社會實踐活動得不到有效、持久地開展[1]。因此,如何在社會實踐中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的作用
目前,學術界給思想政治教育下的定義是高校教育者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理論知識,對大學生進行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促使他們正確地認識社會實踐、積極地參與社會實踐,并保障和推動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的教育實踐活動[2]。
1.思想導向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難免存在著錯誤和不足。一是實踐中缺乏科學的理論學習和指導。二是對客觀世界認識的“以點代面”。從實踐的時間和范圍來看,大學生參加的社會實踐,是對社會局部范圍的“抽樣調查”。目前,各高校有著明確的目的去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但不可否認,因為缺乏正確的認識、目標和態度,大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不完全具有良好的精神風貌。部分學生帶著“玩”的態度參與其中,導致學生自身得不到應有的鍛煉,還給實踐單位留下不良印象,影響高校聲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導向作用,既涵蓋對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正確認識,也包括對大學生行為的規范導向。
2.行為凝聚
思想政治教育的行為凝聚作用在社會實踐中能夠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齊心協力地為實現目標而一致行動。具體表現在:一是對思想認識的凝聚,能夠統一認識,避免在活動中出現不和諧因素,削弱實踐活動效果。二是對潛在能力的凝聚,在各項社會實踐中能夠激發大學生和指導教師的潛在能力,加強指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和溝通。
3.意志激勵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志激勵作用,在社會實踐中表現在能夠激發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積極性,同時提高指導教師的工作熱情。具體表現在:一是當社會實踐活動遇到困難時,能激發大學生堅持不懈、勇于拼搏的精神。二是大學生通過自身努力解決困難實現目標后產生的自我成就感,能夠激發出大學生為更高目標而奮斗的內在動力。三是通過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成功案例,帶給未參與學生正面的、積極的教育,鼓舞更多學生參加到社會實踐中去,擴大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面。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活動中存在的問題
1.覆蓋面小
多元化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導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覆蓋面的差異。高校集中開展的實踐活動基本不存在“盲區”,如學校組織舉辦的志愿者服務和各種認知實習等活動;而對于暑期進行的社會調查、義務家教、校外的勤工助學、學生自行聯系的專業實習等,存在實踐“盲區”現象且實踐效果不佳,在這些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鞭長莫及。
2.針對性弱
指出,“宣傳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關鍵是有吸引力和實效性。形式主義的宣傳教育,盡管也累了力氣,但收不到效果,達不到目的。”[3]通常在高校,會以號召的形式對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前進行宣傳動員。但是,不同學科學生之間、高低年級學生之間的差異,導致他們對社會實踐活動的認識、態度以及參加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差別很大,有不同的思考,就會出現不同的問題。因此,對于社會實踐活動的宣傳和教育,簡單的號召形式會出現針對性不強的問題,社會實踐的教育效果也會隨之大打折扣。
3.貫徹性差
貫徹性差是指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貫穿實踐活動的整個過程。恩格斯說:“一個偉大的基本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同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樣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4]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包括發起、實施、總結、宣傳等四個環節,是一個不斷實踐、不斷完善的過程。實際工作中,并沒有明確社會實踐活動的目的、意義以及參與形式,有些院校甚至省略了集體動員,簡單地把活動文件下發給學生;在實施階段,校級重點實踐團隊配備了指導教師,能較好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然而學生自發組建的團隊則缺乏一定的指導和教育;在總結階段,多數高校將重心放在社會實踐活動取得的成績上,忽視了最重要的交流和推廣階段,缺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社會實踐中的作用。
三、如何加強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情況,針對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高校要進一步拓寬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渠道和涉及的領域,增強社會實踐的教育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1.加強理論研究
“理論研究只有同社會發展的要求、豐富多彩的生活和人民群眾的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影響力,才能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5]社會實踐活動的性質決定了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綜合性的理論體系。有效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即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性體現在現實活動中,也是健全思想政治教育體制的有效途徑。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是各項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的經驗,指導教師和參與學生應加強理論研究,將累積的經驗提高到理論層次上來,豐富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一是要總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事實經驗。二是要擴大研究范圍,關注理論研究的最新發展動態,將其充分融入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論體系中,重點針對工作的薄弱環節,形成一套具有自身特色、成熟的理論體系。
2.完善組織工作
目前,高校中多數大學生對于社會實踐的概念模糊不清,更不用談怎樣去有效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因此,必須首先教給大學生進行社會實踐的相關知識,開設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解析開展社會實踐的目的和意義、詳細講解行之有效的基本方法和活動方案,深入廣泛地加強社會實踐的教學環節。[6]社會實踐課程可以分為專業性、德育性和應用性三類;不同的課程結構,可分為單一性、復合型和綜合性實踐課程等。不同高校的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內容不盡相同,一種是在專業教學中,為加強理論知識教學而開展的輔助性教學課程,還有一種是學生從社會實踐中選擇研究專題,主動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研究性教學課程。
3.健全隊伍建設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多樣性和靈活性,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照本宣科”的理論說教遠遠不夠,必須全面提高能夠適應大學生社會實踐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指導教師的自身素養。(1)提高政治素養。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正確的政治方向和觀點,堅定的政治立場,高度的政治責任感等貫穿其中。指導教師堅定的政治立場和正確的政治觀點是引導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走向積極、正確方向的前提。指導教師應以積極的態度和責任意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從政治的高度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使命,善于分析和解決大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出的重大現實問題,掌握大學生思想發展趨勢,引導大學生正確地認識思想領域的具體矛盾性質,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被深入和有效地接受。(2)加強理論素質。指導教師的理論素質主要由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知識及相關學科知識三部分組成。隨著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涉及多種學科的理論知識,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教師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多學科知識,還要熟悉和掌握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具體項目相關的專業知識等。(3)完善人格素質。指導教師的良好人格素質,能夠在大學生社會實踐過程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形式為手段,同時更以人格感染為動力,指導教師的人格素質對其所宣講的教育內容和實踐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教育形式的效力。思想政治教育指導教師自身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質,身體力行所倡導和傳導的道德規范,才能更大程度地影響和有效地指導大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4)提升能力素質。指導教師的能力素質指的是將其理論知識成功地運用于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例如,指導教師要充分明確社會實踐活動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提高在實踐活動中傳授大學生能夠切實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掌握和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善于打破常規,勇于創新,探索新思路,在前人的基礎上能夠有新發現、新見解和新突破。(5)增強身體素質。身體素質是指導教師其他素質的基礎和載體,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促使甚至提升其他素質作用的發揮。大多數情況下,大學生社會實踐指導教師和大學生一起親身實踐地開展工作,因此,過硬的身體素質是指導教師引導學生并一同參與開展各項社會實踐活動的基礎和保障。
四、結束語
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影響著大學生投入實踐活動的精神面貌和積極性,指導教師在實踐活動中正確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領大學生的思想動態是保障社會實踐深入有效開展的前提條件。高校要進一步加強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保障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劉洋.論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8.
[2]趙秀麗.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11.
[3]鄧小平論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483.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4.
[5].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理論研討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
[6]王琳媛.大學生社會實踐教育體系的整體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07(07):2186-2187.
作者:李彥杰 單位:常州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