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校外社會實踐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概論》課的校外社會實踐教學必須體現主體性原則
1.《概論》課的研究對象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歷程,以及理論和實踐成果
這門課程配套的校外社會實踐的視角和側重,是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問題,比如在社會主義經濟這個專題,理論方面講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信息化、全球化進程,那么,社會實踐就要把改革開放以來的“宏大”成就,放在一個“微觀”的場域———一個企業、一片新農村、一個開發區、某個創新創業成才的場景。
2.組織社會實踐的首要原則是增加學生的主體性。
設計實踐教學的目標,包括三個方面內容: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實踐操作過程與方法、伴隨全程的情感與價值觀。實踐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要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的提高為目標。在實踐的組織方式方面,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多種角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自主的參與者和執行者。教學環節和實踐組織流程方面,我們依據自愿原則,學生自主結合產生小組并推選組長、由學生自選實踐內容并聯系實踐單位、小組成員合作完成實踐設計和實踐活動,最后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完成實踐報告(小論文),在初步篩選的基礎上,擇優在課堂展示和匯報實踐成果。以匯報環節為例,通過PPT演示、主題演講、視頻展映等形式進行交流,這些展示把全體同學帶到實踐地點和空間里去,擴大了一個具體的小組實踐活動的覆蓋面。學生在交流中總結提高、分享感悟、互相激勵、共同進步。在基本面上,全員參與的、自主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了學生的思想和價值觀的成熟。
二、教師的全程指導是保證校外社會實踐品質的關鍵
在課程設計方面,在一個具體的學校,《概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路線圖”,由教師的綜合素質、學生的現實條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因素共同構造編制而成,這些要素的協調一致,是完成高品質的實踐教學的基本保證。教師的主導和指導要覆蓋社會實踐的全過程。教師要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氛圍,要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圍繞一個中心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具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概述社會實踐的意義、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指導各個小組選題;督導實踐活動的進程;輔導撰寫總結報告和完成評價。以對于社會實踐的選題指導為例,根據近五年來的教學實踐,主要進行了以下幾個方面實踐活動:第一,就近對于本地的紅色資源(展覽館、博物館、紀念地等)參觀訪問和調研;第二,地方文化和歷史資源參觀訪問和調研;第三,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主題調研項目;第四,各個方面的志愿服務。這四大類社會實踐,既各有適合的運行方式,也有一致的組織原則和策略。就組織方式和策略來看,首先,四類實踐活動都可以歸結為“進行社會調查研究”,那么,“選題”是第一件要做的事情。“調查”是一種深入生活,這種深入生活,不是空泛的、空洞的說辭,而是深入一個具體的場所、一個具體單位,有明確的調研主題,是深入到一個明確的“微觀環境”。那么,深入到哪里以及如何深入———這就是選題。所以,教師對于學生校外社會實踐的指導,是從指導選題開始的。其次,參觀考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新農村、博物館、紀念館、展覽館,到企業參觀考察、到社區調研、到養老托幼殘障保育單位進行志愿服務等,這些活動的主旨都是實現《概論》課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目標中,要使學生正確理解中國共產黨在現實社會中成功運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所取得的偉大成就,使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和具體責任。那么,在各個形式的社會實踐教學中,自然就要學生更加自覺關注周圍的人、關注社會、了解社會,促進思考、質疑、調查、探索。什么是“理解”?“理解”就是讀懂、了解、反思、自省。讀懂一個人物、了解一個事件、反思一個時代、自省自己的生活和價值———從歷史看現在、從歷史看自身、從歷史看未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力圖避免社會上流行的對于紅色資源和文化資源的“娛樂化、休閑化、旅游化”使用,在各類選題中,都講究政治化,反對“去政治化”。嚴肅的態度以及嚴格的管理,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認真對待實踐教學活動,而且,使學生越來越深刻地了解社會,越來越深刻地思考身邊的事情、思考自己的人生,獲得真正的助益。
三、在實踐原型的基礎上升華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要具備解決時代困惑的自信。2014年5月4日,同志在北京大學發表重要講話,寄予青年學生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我們培養的青年,“走自己的路,具有無比廣闊的舞臺,具有無比深厚的歷史底蘊,具有無比強大的前進定力。”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應當針對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困惑,需要尊重青年實際、立足青年發展、服務青年需要,與時代偕行,在普遍規律中找到具體做法和個性措施,找到經典理論與實際生活結合的具體途徑,彌補理論與實際的落差和裂縫,把在社會多重轉型過程中被邊緣化、被弱化、被淹沒的“育人就是育德”的教育自信找回來,把高校進一步建設成“立人樹德”的主陣地,使思政課真正成為大學生“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這三個自信的培養場域。以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對大學生的爭奪為例,現在的時代是網絡統領青年群體的時代,而網絡生存的環境卻異常復雜。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念在網絡上面集散、放大和博弈,那些以“反傳統”“非理性”“低俗幼萌”“炫富哭窮”“消費至上”“欲望話題”為炫耀點的言論和思想;那些網絡名人、意見領袖、大V、網絡水軍———都擁有眾多青年粉絲和跟隨模拜者,其中,就含有相當多的在校大學生。毫無疑問,這些“虛擬言行”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三觀。在一片眾聲喧嘩的之中,使大學生具備甄辨的素質,養成正確的思想和觀點,給高校思政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實踐教學方面,參觀訪問和調查研究,不能停留在“只是看一看、聽一聽、體驗一下”,而是要在“育人”的高度使體驗得到升華。高校“育人”首先要“育德”。育人重在品德教育的思想古已有之,比如《說文解字》對于“教”和“育”的解釋是,“上所施,下所效也”“養子使作善也”,教是使人向上,育是使人向善。“育德”的重要方法在于實踐,在儒家文化中,實踐育人的思想家由孔子首先表達為“學而知之”,強調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學生應該在“學”的過程中體會“知識”應該怎么去應用,同時,去實踐才有機會體驗生活,才有可能“知行合一”??鬃拥倪@一教育思想,應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闡述的正是所謂遠大的理想要從腳下邁步,要成為有益于社會的人,讀再多文字、說再多話語、唱再多歌曲,都不能替代踐行。反復進行的實踐行為,對于堅定信念、對于砥礪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真正做到“知、懂、信、行”非常重要,真所謂“做出來,證明你有德”。
四、結語
總之,思政課的課外實踐環節,使學生了解社會、了解國情、歷練心智、培養品格,在增強大學生的政治自覺、思想自覺和行動自覺方面具有重要意義。思政課的社會實踐教學,有利于幫助大學生自覺抵制各類庸俗甚至丑陋的價值觀,有利于幫助大學生進一步認識民族國家的歷史和現實,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當前,一些具體的知識可以通過網絡唾手可得,但是關乎社會運行、自身成長的道理,卻要反復探索才能習得。為了使大學生堅定信仰和執著追求,在追求中國夢加強思政教學效果的大背景下,改進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不斷創新方法,把校外社會實踐做成學生熱情參與、自主學習、成長受益的場域,就能夠逐步改變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脫節的狀況,增加思政課的說服力和吸引力,為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升華提供現實途徑。
作者:沈? 單位:天津理工大學法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