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社會實踐關系,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是高校實踐育人的兩大重要手段,共同承擔著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二者之間的關系集中體現為既存在差異,又存在內在聯系。二者之間雖然在課程的性質、內涵、目標、內容、范圍、實施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交叉性,這就為二者的有機融合、協同發展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大學生社會實踐;關系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2017年2月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強化社會實踐育人,提高實踐教學比重”。[1]由此可見,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社會實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發揮,將實踐育人的地位提升到了新的高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重要板塊,它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共同承擔著立德樹人的重要使命。高校只有切實抓好思政課實踐育人教學環節,才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從而破解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難點,促進大學生社會實踐工作有效開展,實現二者融合發展、優勢互補,進而更好地發揮立德樹人的作用,使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全面提升[2]。而要實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有機融合、優勢互補、協同發展,首先必須弄清楚二者之間的辯證關系。
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之間的差異
(一)課程性質的差異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既是政治、思想、道德等要素的社會傳遞過程,同時也是大學生個體對這些要素的體驗過程;從本質而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社會傳遞與個體體驗相統一的發展過程,它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具有特定的思想政治目標、科學的課程結構、系統的實施路徑、嚴格的組織體系、規范的考核管理辦法。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通常情況下由學校統一組織實施,通過組織大學生有計劃地融入社會生活,在真實的社會場景中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個體獨立的思維去發現、分析和解決社會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訓練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辨別是非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之目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是指高校學生在學校相關部門的組織下按照統一的培養目標和要求,為了完成規定教學任務并獲得一定學分,而利用重要節假日、寒暑假等課外時間,積極參與志愿服務、勞動鍛煉、生產實習,通過深入基層開展社會調查、科技文化服務等各種形式的社會實踐,從而進一步認識基本國情、了解民情民意,有效融入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服務社會發展的一系列實踐活動。
(二)課程內涵的差異
從課程內涵的角度來考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之間的差異性,這是從本質上認識二者本來面貌的關鍵環節。通常情況下,一般意義上的實踐活動雖然會受到來自于主觀方面的諸多影響,實踐活動的最終效果與實踐主體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具有密切聯系;然而,實踐活動更加強調實踐主體自身行為的實踐意義和現實意義,這里的實踐活動特指改造客觀世界、實現社會價值的客觀活動。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它雖然打上了“實踐”二字的印記,在實施過程中所運用的方式和手段與社會實踐活動也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但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在本質上仍然是一種教學活動,因此,它所呈現的是一種教學過程;它是在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認真指導下,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思想基礎,依托思政課理論知識,通過組織大學生深入社會基層,充分融入社會生活,用心去體驗人民群眾的工作狀況和現實生活,使大學生的主觀世界得到感性的認知和熏陶,在內心深處引發共鳴,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從而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得到重塑,主觀能動性得以優化的一種過程。
(三)課程目標的差異
所謂“課程目標”,顧名思義,它是指在遵循教育發展客觀規律前提下,為該門課程所設置的需要實現的具體目標和意圖。課程目標在教學實踐中處于基礎性地位,這是毋庸質疑的客觀事實,因為課程內容的篩選、教學目標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選擇等,這些活動都離不開課程目標的引領。課程目標明確規定了在某一個教育成長階段,學生通過學習某門課程,完成該門課程考核之后,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發展所期望實現的程度以及所應當取得的學習收獲。就課程目標的設置而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強調思想理論知識與社會生活、社會現實、社會實踐的有機結合,側重于主觀世界的改造,然后通過正確的意識來影響自己的行為。而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標,其立足點在于以問題為導向,重點是培養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側重于職業技能水平的提升;此外,還在于引導學生在面對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時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提升學生的選擇能力,在思想上和行為上全面提升,促進自身綜合發展,這也正好體現了社會實踐和思想教育的有機結合。
(四)課程內容的差異
高校思政課的實施有其特有的范疇,它主要圍繞公共政治理論課組織教學活動,其特定目標是德育,以立德樹人為核心,以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為目的。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也必須與德育有關。而目前在我國高等教育實施過程中,大學生社會實踐還沒有成為高校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還不屬于獨立課程的范疇,其組織形式、結構體系、實施過程、考核辦法與正式課程具有一定差異;因此,相較于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而言,大學生社會實踐的目標較為寬泛、形式多樣、時空限制相對較小,在組織程序上也沒有思政課實踐教學那么嚴格。就課程內容的廣度而言,包含思政課在內,各門課程的邊際大小存在一定差異,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沒有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寬泛,前者的內容可以包含于后者之中。就課程內容的側重點而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容主要包含與德育相關的素材和信息;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從素質教育的角度出發,盡可能廣泛地拓展社會實踐的內容,幫助大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各方面得到體驗和發展,從而提升他們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五)課程范圍的差異
大學生社會實踐首先是一種課外實踐活動,其組織者通常是高校團委或各院系團委,一般是利用節假日時間向全校學生發起的一種走向社會的實踐活動;由于是在課外開展,所以大學生社會實踐不在教學計劃和大綱范圍之內,只是課程的一種補充,至多被視為“第二課堂”。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是一種課程,是高校思政課的組成部分,所涉及的實踐活動屬于課程范疇,是學校正規教學的組成部分,是明確在教學大綱和課程設置上劃分出來的課程內容,在課程的設置上沒有刻意區分哪些是課內的、哪些是課外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不是搞應試教育,傳統的知識灌輸式教育方法已不適應新時代教育改革的要求;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是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組織大學生融入社會開展實踐,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認識和把握,體驗社會生活,將知識內化于心,從而構建能夠反饋認知結果的活化的認識情景,并在這一過程中提升大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水平,培養大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不是簡單的校園活動就能夠替代的,它與一般意義上的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一定區別,尤其在課程范圍的設置上存在差異。
(六)課程實施的差異
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實施在時間、空間、運行方面具有一定要求,通常情況下需要安排在寒假、暑假期間開展,大部分高校都是由學校統一組織,一般由學校團委制定詳細的實施方案,引導大學生有計劃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三下鄉”活動、志愿者服務活動等,這些活動的規模很大,參與的學生人數很多,持續時間相對較長;而有些社會實踐活動則是由大學生在假期回鄉或者外出實習的過程中自行開展,在時間和地域上限制較小,活動形式不拘一格、靈活多樣,學生們的活動范圍比較寬泛,課程組織安排是臨時的、短期的,沒有嚴格固定的時間要求,也沒有規定高校的思政課教師必須參與其中。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作為一門課程的設置,在時間上具有嚴格要求,是長期性、有組織、有計劃的教育教學活動,具有規范、系統的課程內容,在實施過程中既要構建科學的課程結構體系,又要遵循相應的教學規律。因此,高校思政課的實踐教學環節離不開思政課教師的親自參與,在實踐課程的前期籌劃、實施運行、后期總結等各個環節都離不開高校思政課教師的親自參與和指導,所以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更具規范性和系統性。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之間的內在聯系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在課程的性質、內涵、目標、內容、范圍、實施等方面存在差異,但同屬高校實踐育人范疇,在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大背景下,它們共同承載著一個重要使命即高校思政課社會實踐協同育人[3]。因此,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之間具有必然的聯系。
(一)二者都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都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而只有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4]。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生命力的源泉,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正是基于這一理論視閾,實踐觀是馬克思主義最根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實踐觀具有客觀性與能動性相統一的內在規定性,是普遍性和現實性相統一的自覺的實踐觀;因此,是否堅持科學的實踐觀是判斷我們是否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的首要標志。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同屬于高校實踐育人的范疇,它們二者都非常重視實踐在認知世界過程中所發揮的實際作用,都注重從感性與理性相統一的角度來觀察現實世界,注重引導大學生從主觀與客觀的辯證統一關系中把握人類活動的一般規律,堅持主觀世界與客觀世界共同改造的方法;而上述這些現象正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基本內涵和本質特征。
(二)二者都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的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改革發展所需要關注的重要領域,都遵循了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都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質教育的主要渠道,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立足點,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優秀人才為目的。不論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是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二者都是基于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基層、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以了解現實社會、服務人民群眾為主要出發點,通過開展社會調查、參與志愿服務、赴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等活動,將在課堂上所學到的思想理論和科學文化知識充分運用于生產勞動、社會服務中,并在實踐活動中提升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認知國情,了解民情民意,增長才干、鍛煉能力、培養品格,全方面地提升綜合素質。無論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在目標上都強調實踐性,目的在于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把他們培養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二者在內容和形式上具有交叉性
從廣義角度而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和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都屬于社會實踐的范疇,在實踐的某些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兩者在內容與形式上有交叉。例如,實踐的表現方式、活動的內容和開展的方式等。思政課實踐教學按照學生參與程度由低到高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認識感知型實踐教學。例如,組織大學生到革命遺址、高新科技企業、新農村進行參觀訪問等。二是參與體驗型實踐教學。例如,可以依托校園文化載體,充分開展演講、辯論等校園文化活動,并將實踐教學內容有效融入這些活動。三是運用拓展型實踐教學。例如,在寒暑假期間,組織大學生深入基層開展志愿服務、社會調查等,并要求學生提交調研報告。大學生社會實踐的內容與形式有:一是組織大學生開展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活動,二是選派優秀大學生到政府機關、國有企業掛職鍛煉,三是開展公益性的志愿服務活動,四是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無論是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還是大學生社會實踐,在內容上有相互覆蓋和交叉的部分,在組織形式上也有接近甚至相同的地方。
三、結語
目前,高校思政類社會實踐活動主要分為兩大類型:一是由高校的馬克思主義學院負責實施的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二是由高校團委組織的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這二者的組織者雖然有所不同,但在實施過程、內容等方面具有很多共通性,本來可以相互配合,現實卻是各自為政[5]。因此,要本著相互促進、融合發展的原則,在主題、組織、方式和推廣上對實踐理念加以統籌,真正實現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相結合,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努力成長為高素質、綜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7-02-28(1).
[2]艾楚君,焦浩源.試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協同機制的構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9(6):15-19.
[3]馮剛,高靜毅.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實踐維度考察[J].中國高等教育,2019(17):32-35.
[4]湯志華,廖青清.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創新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9(11):96-100.
[5]張慎霞,穆文瀟.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課程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11):64-67.
作者:陳俊 單位:遵義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