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活動型課程下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對策,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社會生活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為政治課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追求發展核心素養就必須克服知識與生活相脫節的弊病。社會實踐活動的組織為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因此,本文主要從活動目標、活動內容、活動方式、活動評價四方面提出活動型課程視域下社會實踐活動學習的對策。
關鍵詞:活動型課程;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對策
根據《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思想政治課程力求構建學科邏輯與實踐邏輯、理論知識與生活關切相結合的活動性學科課型。強調以“活動”為紐帶,把“學生主體”與“學習內容”有機聯結起來,要求以“社會實踐活動”作為承載學科內容的載體。這一轉變使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得以提高政治的核心素養,但是受“高考指揮棒”和各地課程資源分配不均的影響,如何讓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不能只流于形式,真實的促進學生學業水平的發展,本文就這方面進行探討。
一、學習的內涵及界定
學習是個體心理的積極建構,而不是對教學的被動接受,學生在開放的、充滿意義解釋和建構的環境中,通過協作、會話達成意義建構的目的。1根據日常生活經驗,我們很容易將學習等同于認知過程,這不僅將學習的概念窄化了,還將學習的途徑固化了。因此,學習的豐富性和深刻性要求學習是學生作為主體的多樣化實踐活動,通過知識理解,社會參與、情感體悟等環節,將抽象的知識表征與具體事物的特征建立關聯,以實現個性化和社會化的教育宗旨。學習經驗的最終歸宿在于意義的創生,而這一系列內化的過程只能在生活中得以發生。《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規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性質是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并在實施建議中多次提到以社會實踐活動為方式承載學科內容,這無疑為我們學習指明明路。不可否認,社會實踐活動具有一定工具性,使學習在情景中發生,它的開展建立在問題解決、復雜情境、多層次的互動上,學生通過理解、體驗獲得新知,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的必然要求。
二、活動型課程視域下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意義
活動型學科課程是思想政治課程“專享”的標識性概念,而學科內容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圍繞議題,展開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身處在社會前沿,既仰望星空,又照進現實,讓學生愉悅地體驗到身邊“熟悉的風景”中蘊含的學科知識,師生合作交流中將知識得以內化,這是我們未來教學的愿景。社會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它的開展建立在問題解決、復雜情境、多層次的互動上,學生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中提高自己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本領,促進道德定力和及辯證思維能力的培育養成。并且,將學生“放出去”,真實接觸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理解、體驗獲得新知,這也是學科核心素養中社會參與的必然要求。
三、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實施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活動型學科課程是思想政治課程“專享”的標識性概念,學科內容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是活動型學科課程的顯著特點。受社會環境、傳統觀念、實踐載體等多因素制約,社會實踐活動學習在實施中不可避免遇到許多問題,更需要我們迎難而上,解決問題,以獲得最佳實踐效果,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以學習學科知識為內核,確定恰當活動目標
現實中,不少學校思想政治課社會實踐活動被認為是“帶學生出去玩”,不少老師反映活動開展的本意是好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他們發現不少學生停留在表層,有的僅象征性地做些活動便停滯不前了,他們失去了學習的目的和方向,熱衷于閑聊,導致實踐活動失去了意義,這就陷入日本教育家佐藤學提出的“懸在半空中的主體”的漩渦之中。依據新課標要求,“把特定過程的體驗作為課程目標來規定,把課程內容安放在活動過程鋪就的軌道上運行”,這是成就學科素養的必由之路。2因此,制定目標時要考慮到實施中方方面面的影響因素,包括課程標準、學情,教學環境等因素,用生活邏輯來統整知識邏輯,用生活事件來潤澤知識命題,以力求達到“學習內容活動化、活動設計內容化”的效果。比如:在學習《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和宗旨》時,教師可組織學生查閱黨史相關文獻,帶領學生參觀當地的戰役歷史紀念館,感悟從革命戰爭年代的舊中國到今天的新中國的巨變,領悟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和全心全意為人民的宗旨。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
現在,仍有部分高中把升學率作為評價辦學質量和水平的唯一標準。在應試教育帶來的短期效益影響下,不少老師擔憂“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會不會耽誤上課時間”、“高考壓力下活動的開展能不能帶來分數的提高”、“課堂模擬活動也能取得類似的效果,何必非要走出校門”。這些問題的提出一方面反映了教師意識到學生能力發展離不開對社會的參與,社會實踐活動能為發展學科核心素養提供有力途徑。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師對活動有效性的擔憂,即活動能否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高中政治課開展的社會實踐活動不僅延伸了學生學習的時間和空間,還與隱形思想政治教育相互滲透與融合,使學生與知識得以面對面的融合,在活動經歷的過程中獲得新知,達到教育無痕的效果。這對教師專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教師要善于挖缺教材中可操作性的知識點,采用參觀訪談、問卷調查、模擬實踐等多種形式,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
(三)活動方式獨辟蹊徑,靈活多樣
實踐性是思想政治課的重要特征,也是其范疇的應有之義,但受考試評價壓力和學校管理運行的現實限制時,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缺乏合適載體,開展時經常會出現“形聚而神散”的問題,甚至有的組織者在事前誤解教材議題的要領,整場活動的進行地點與流程讓人一頭霧水、毫無意義。此外,活動方式與教材內容主旨不匹配,活動的開展一味“牽強附和”教材內容,不僅讓學生對活動產生“抵觸心理”,而且影響學生腦內知識邏輯體系的建構。二十世紀皮亞杰指出學習不等同于知識,它是由“情境所激發的”3,發展才是其核心旨趣。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社會實踐活動”的內涵是一致的,既在真實情境中發展個體社會性經驗。學科的素養水平注定要通過身處的、真實的、有情節的具體情境或回歸到具體情境中才能表現出來。教育是個體個性化和社會化的過程,一方面,活動是讓主體與內容面對面融合的舞臺。教師要強化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活動設計,把理論觀點闡述于社會生活和學生活動之中,對活動議題及內容的發展具有預見性,使活動通過結構化的設計,目的得以明確,內容得以清晰,以起到促進個體社會化發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倡導綜合性教學形式。高中政治課雖然有嚴密的邏輯體系,但它不是孤零零的課程,活動實施可以另辟蹊徑,與其它方式進行整合,有效地組織起學生零碎化的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通過與客觀世界、他人、自身的對話,以溫和協商的方式,將新觀念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促進核心素養的發展。
(四)堅持“求同”與“求異”相結合的評價標準,注重學生行為表現
杜威將具有教育性的經驗劃分了兩個基本標準,一是“經驗的連續性”,二是“經驗的交互作用”。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獲得感性經驗,這只是學習的第一步,將其在頭腦中系統化并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以此來提升經驗,并加以在實踐中靈活運用,使知識化作自己的“血與肉”,才是學習的最終歸宿。但是,社會實踐活動屬于情感內化的活動,很難通過量化指標進行評價。因此針對思想政治課程的社會實踐活動,評價時可采用“求同”與“求異”相結合的方式。“求同”是指,對于性格各異的學生在活動中表現著行為的差異,教師要不忘活動的“初心”,以活動目標和基本觀點為標準確立“統一要求”。而“求異”一方面是活動中,學生能以多視角看待問題、多方面分析問題、多方式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活動后,教師能運用多種評價方式,互通有無,不僅評價學科內容的學習效果,更要評價學生在活動中表現出的情感、態度、能力和行為,不僅關注學生表達的學科內容,還要關注學生表達時的思維邏輯及解決問題過程中遵循的理論依據,力求達到“多把尺子量學生,促進全面發展”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曉東.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課評價策略[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6(31):52-54.
[2]郭元祥.論學習觀的變革:學習的邊界、境界與層次[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8(01):1-11.
[3]朱志平.基于核心素養的思想政治活動型學科課程[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5):4-8.
[4]李寒梅.立足核心素養的中學政治課堂教學改進研究[J].教育參考,2018(04):5-9.
作者:李顏雯 單位:江蘇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