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困境兒童社會融入質性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當下中國社會的迅速發展與變遷,困境兒童群體的規模正在日益擴大,由此延伸出對該群體的合法權益保護問題已經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本研究選取一個個案,從增能理論和優勢視角出發,深度探析該個案的基本概況和融入困境。遵循“類型化”和“個別化”的干預原則,構建困境兒童的社會融入路徑,為提升兒童能力和促進困境兒童保護提供了可供借鑒的思路。
關鍵詞:增能;困境兒童;社會融入
兒童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有生力量,世界各國都對本國兒童的權益保護事業傾注甚多。長久以來,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廣大兒童的合法權益,各種保障兒童權益的法律法規逐步健全,兒童的生存環境得到進一步優化。然而,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社會變遷跨度劇烈,一些社會問題也隨之衍生,損害困境兒童權益的報道頻見于各類報端。可以看出,我國的兒童權益工作進程與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仍具有一定差距,保護困境兒童權利,幫助困境兒童順利融入社會,是一項急迫又重要的任務。
1研究對象的選擇和基本概況
1.1個案選取依據
困境兒童的概念起源于早期的相關國際性條約,聯合國頒布的《兒童權利公約》明確定義困境兒童是指失去家庭依賴,生存與發展陷入困境的兒童。我國學術界對困境兒童內涵和外延的理解并未達成共識,但基本認可困境兒童包括家庭貧困、監護缺失和自身殘疾等層面。質性個案研究方法是聚焦于特定完整形貌的特殊事件,以特定時空范疇,以較具體的方式呈現證據,通過深度觀察與分析,以理解其所屬類別的整體性質。本案例雖為偶遇性單一樣本,但可以表現出困境兒童群體面臨的多重風險,案主既屬于監護缺失類別,也屬于家庭貧困范疇。通過對該案例的深入性剖析,能夠較全面呈現困境兒童的行為特征和干預效果。
1.2個案基本情況
兒童小C,男,13歲。在小C出生后幾個月,父親就因故意傷人罪被判入獄服刑,小C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家庭經濟處于貧困線以下。母親患有重度殘疾,為了生計不得不四處奔波勞碌,于是將小C交給年邁的奶奶照看。由于和父母生活時間較短,且與奶奶缺少溝通與交流,導致小C性格自卑并且十分暴躁,學習成績很差。同學們經常嘲笑他有個“勞改犯”父親,為此,小C經常與他人打架,同學關系不佳。前不久,奶奶不幸離世,小C更是無人看管,于是經常逃課與校外人員廝混在一起。學校和街道居委會經常派人對小C進行教育,但由于工作人員缺乏長期的工作計劃和專業配套的方法模式,無法從根本上使其重新回歸正常的學習和生活,小C仍游離于社會的邊緣之處。
2研究對象的社會融入困境
聚焦于小C的存在狀態和行為特征,及其家庭和社會環境的綜合影響,可以發現,小C的社會融入包括以下困境。
2.1父母監護缺失
從案例來看,小C屬于監護缺失困境兒童。父母是構成家庭的核心要素之一,在兒童的教育與成長道路上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缺乏主要勞動力,家庭的經濟水平較低,母親為了生計忽視了對小C的管理,長期與孩子的疏離難免會產生親子隔閡,這也是導致小C不善言談、性格內向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由于父親入獄,小C在外時常受到他人嘲笑,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使得小C往往依靠暴力去解決問題,缺乏妥善處理問題的方法使其很難融入集體生活。父母監護缺失,從根本上影響了小C的性格以及為人處世的方式方法,是導致其社會融入困境的首要因素。
2.2家庭經濟水平低下
從困境兒童自身所生活的環境來看,經濟水平低下是兒童致困的重要外部原因。經濟是家庭得以構建的重要基石,父母一方或雙方缺失,都會給家庭帶來極大的經濟壓力。從困境兒童小C的成長經歷中,不難發現,由于該家庭主要勞動力(父親)缺失,患有重度殘疾的母親不得已外出工作,孤身一人承擔起贍養老人與孩子的責任,家里經濟負擔明顯。從物質層面看,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家庭貧困往往代表著兒童的成長環境不夠完善、物質生活匱乏以及精神娛樂設施缺少,例如書籍、兒童玩具等;從心理層面看,兒童缺少父母的陪伴,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與人格自信,久而久之,兒童將逐漸陷入心理困境。
2.3家庭教育水平偏低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類社會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主要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一種教育和影響活動,它既包括家庭成員之間自覺或者非自覺的、經驗的或者意識的、有形的或無形的多重水平上的影響,也包括家庭環境對其成員產生的無主體的影響。父母既是家庭的組織者和建設者,也是社會認可的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他們不僅肩負著維護家庭完整與未來發展的責任,同時也必須履行對孩子的教育義務。正確的家庭教育觀念將會對兒童未來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產生重要影響。案例小C的家庭教育水平偏低,嚴重影響其正常成長與發展,由于家庭教育觀念淡薄,小C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差,角色扮演失敗,這也是小C學習困難的重要客觀因素。
2.4兒童自我意識薄弱
兒童的自我意識是兒童在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動態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結構,兒童的自我意識反映了對自身價值觀的評價,是個人實現社會目標,完善人格特征的重要依據和保證。個案小C的家庭雖然產生了不少問題,甚至不夠完整,但其作為正在融入社會的獨立個體,并未從主觀上有意識地培養自己自立自強精神,對現實生活也未持有足夠樂觀的態度,缺失人生目標與生活信心,強烈的自卑感導致其形成乖張暴戾的性格特征,進一步引發了與他人相處困難、不善處理社交關系的窘境。從困境兒童的個體自我意識發展來看,兒童在成長過程中尚未形成較為完整的人格品質,未能塑造正確三觀是兒童在陷入困境后難以融入社會的主觀原因。
3困境兒童的社會融入路徑
3.1立足優勢視角,增強兒童抗逆力
優勢視角理論立足于對病態模式和缺陷視角的批判,著重分析了個體由缺陷補償到善用自身優勢的轉變歷程。與傳統病理學角度不同,優勢視角由對個體所存在缺陷與不足的關注,轉變為聚焦個體所具有的優勢和資源,進而有意識地發掘和培養個體的潛在能力,強調人的價值與尊嚴,形成自我持續成長的能力。此外,增強兒童的抗逆力也同樣有利于幫助他們更好地擺脫困境,順利地融入社會。從學理層面來看,抗逆力是優勢視角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也是該理論的核心理念,它指個人具有的某些特質或能力,使個人處在危機或壓力情境時能發展出健康的應對策略。作為個人一項重要的資產,抗逆力的主要作用在于幫助身處困境的個體對各方面存在的不利因素進行系統估量與考察,從而采取能夠產生良性結果的可操作性解決問題的方法。總的來看,優勢視角理論的主要概念包括優勢、賦權、抗逆力、以及對話與合作。落實到困境兒童的社會融入探究中,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發掘服務對象的優勢所在,例如困境兒童自身與生俱來的某種天賦與潛能,善良純真的個性品德,吃苦耐勞的性格特征等。在發現兒童自身優勢的同時將其盡可能擴大,再結合當下可利用的現實條件來制定專業的工作計劃和方法,能夠在主觀上加深兒童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從而使個體致力于提升自身優勢,增強處理困境的能力與信心。
3.2擴大家庭良性影響,培養兒童正確三觀
孩子的茁壯成長離不開良好家庭氛圍的熏陶,優良的家風是個體塑造正確三觀的沃土。家風即指家庭影響,在兒童的成長成才過程中,家庭作為社會組成的最小單位,它的影響對于培養孩子的正確三觀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三觀塑造正確與否是衡量一個人是否能終生健康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審視兒童陷入困境的原因,我們不難發現,困境不僅僅只來源于物質層面,很大一部分更是源自于心理和精神層面。因此,在困境兒童社會融入路徑的探究過程中,家庭影響理應作為幫助困境兒童融入正常社會的重要著力點。在全體國民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上,我國政府依托于優良家風的宣傳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建設,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了科學正確的三觀認知標準,通過家庭影響的形式滲透到每個個體層面,在某種程度上,它將間接幫助困境兒童融入社會。
3.3強化父母角色意識,切實履行角色義務
社會角色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與所處地位相一致、社會所期望的一整套權利、義務的行為模式。他是人們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為期望,構成了社會群體或組織的基礎。父母身兼社會角色與家庭角色,在孩子的成長成才道路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影響與作用。從兒童的身心健康發展角度來看,父母履行職責,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創造健康良好的物質生活環境;另一方面也是營造和諧家庭氛圍,增進親子關系深度的重要前提。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監護人切實承擔對未成年人的撫養與教育義務,這不僅有助于減輕國家負擔,也有利于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培養有用人才,促進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而對已經身處困境,需要正常融入社會的兒童來說,父母是否具備責任意識是其能否順利融入社會的重要家庭保障。因此,必須重視父母的角色作用,以此為突破點,從情感層面和法律層面向其普及自身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從而為困境兒童融入社會提供必要的家庭支持。
3.4鼓勵社會多方參與,創新社會融入渠道
如何幫助困境兒童更快融入正常的社會生活是值得全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當前,對困境兒童的融入保護策略還只是停留在以政府為主導,依托政府力量來制定與實施各項具體方案的層面,這與強調各方面綜合協調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社會極不協調。對此,應盡可能地鼓勵社會多方力量共同參與,在全社會范圍內整合經濟資源與人才資源,發揮各方不同的資源優勢,揚長避短。同時,政府應更加強調自身“支持者”角色與“管理者”角色,適當將該領域向市場開放,借助社會資本力量吸引與培養更多專業化的社會工作人才,優化社會服務保障機制。例如,通過競標方式將有關困境兒童的社會服務項目承接給專業的社會工作服務機構,政府與地方高校協調制定相關專業人才培養與就業協議,以及為人才培養提供更多實踐機會等。
4結語
兒童是國家的希望和未來,如何預防與避免困境兒童群體擴大以及如何幫助困境兒童重新實現社會融入是值得全社會共同反思的問題。對困境兒童社會融入的路徑探究,是促進我國弱勢群體社會保障與服務事業的一大動力。在增能理論指導下,將兒童自身和其家庭的內部優勢與社會、學校及政府創造的良好外部環境相結合,以國家政策為工作方向,綜合提升教育質量與社會工作人才專業化程度,集思廣益,共同參與,是創造高度可操作性與科學化社會融入的有效路徑。唯有此,才能使困境兒童更好地融入當下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作者:宋文娟 夏濤 單位:安慶師范大學人文與社會學院 安徽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