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經濟危機視域下的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就目前來看,經濟復蘇的跡象尚不明顯,而與之相伴隨的,是國內經濟受到的沖擊目益加劇。經濟低潮,市場縮水,我國超過半數以上的機械企業處于中高度危機狀態。據有關資料報告[1]:有33.7%的被調查機械企業表示人力資源危機對其企業產生了嚴重影響。就以危機中的機械技工結構來說,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中國機械冶金建材工會組成的聯合調查組對87家處于危機中的機械行業國有大中型企業335565位職工的調查統計[1]:危機中機械企業的技師、高、中、初級和無等級工分別占工人總數的2.26%、13.54%、31.77%、34.34%和18.O9%;浙江省2008年7月對31159位就業人員的調查,高、中、初級技工的比例為13:24:63,離發達國家4O:45:15的比例相去甚遠。這種素質狀況遠不能適應危機前機械企業高、新、精設備對操作工的需要。
同時,由于危機的影響,高級機械技工人才流失嚴重。據有關部門公布的數字,目前全國數控機床操作工有6O萬人的缺口,而在危機下人才流失就達到12萬人。勞動部門的企業用工需求調查也顯示[2]:目前東莞高級技術人才流失缺口達5萬名以上,人才市場上頻現“月薪6000元難聘技工”、“年薪16萬元招不到高級技師”的情況;沈陽高級車工需求倍率是1:6.7;深圳一家企業開出6000元的月薪仍未能如愿找到高級鉗工;浙江省城調隊前不久對杭州、寧波、紹興、臺州4地19家企業的調查結果表明:高級技師的流失缺口率達93.8%;去年年底勞動保障部對廣東、福建和浙江省進行了實地調研,結合當年4月份對全國4O個城市技能人才狀況的問卷調查和二季度113個城市勞動力市場供求狀況分析,得出如下結論:技工流失尤其是高技能人才嚴重流失的現象在全國范圍普遍存在,在機械制造業發達的地區尤其嚴重,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需要。
二、經濟危機對機械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2008年開始,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經濟危機迅速蔓延,對我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對機械行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機械企業人才流失
根據相關調查[3],有60%的被訪者表示,在經濟危機時期會比較關注或非常關注高業績和關鍵人才的流失。經濟危機使得機械賣品市場競爭殘酷,從原材料、機械設備的更新、人員的參與、成品的研發、進入市場贏利的壓力巨大,如果長時間不能進入市場或研發產品周期較長,會使員工對企業失去信心,直接引起員工大規模的跳槽行為或者在工作中采取保守性行為。受到經濟和市場波動影響的機械企業,其薪酬和獎金削減及裁員范圍涉及到從高級管理人員到一線員工的所有層級,這必將引發員工群體恐慌癥狀,歸屬感低,從而導致人才的流失。更為重要的是,在經濟危機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機械企業的發展策略不正確,不但有可能流失自己的人才,還有可能因人才流失到競爭對手那里而使自己陷入更加困難的境地。
(二)不能充分調動人員的積極性
在機械行業中,一線的人員從事的工作一般是最為艱苦的,而且由于機械企業的資金往往要在投入市場后才能收回,拖欠機械企業的款項是經常的事情,特別是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拖欠款項的事情更是頻繁發生,而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對員工的工資、福利也可能滯后,極大的損傷了員工的積極性,人力資源沒有最大限度的發揮其優勢,工作效率低。
(三)對人力資源管理人員的影響
在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的人力資源工作者對于未來的人力資源工作失去方向感和目標,由于機械企業更多的關注原材料、市場投入等問題,企業的裁員、降薪必將對重新界定與評估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眾多人力資源工作者將無法按照過去的理論系統及管理框架進行有效的工作。在新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人力資源管理人員將面臨比以往工作更為繁雜,變化更為快速的復雜局面,以至于在進行具體的工作中徹底陷入事務性工作當中。
(四)機械出口下降,部分機械企業陷入困境
從2008年1-9月份,我國機械業出口結構來看,中小機械企業出口迅速下滑,部分企業遭受沉重打擊并迅速陷入困局。我國機械企業以技術密集型為主,附加值不高,盡管近年來一些中小機械企業的技術創新水平有所提高,但自主開發能力仍較薄弱,品牌意識不強。大部分機械企業研發投入不足,缺少自主知識產權的高薪技術,更缺乏世界一流的品牌,與世界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距。中小機械企業小而散,經營規模和專業化協作水平和國際同行相比尋在較大差距,整體實力較弱,缺少參與國際競爭的經驗和能力,其抵御風險的能力遠遠沒有大型機械企業和外資機械企業強,所以一旦宏觀經濟形式發生變化就會立即顯現出危機的一面。
三、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人力資源的應對策略
(一)更新觀念,建立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構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源于傳統人事管理,而又超越傳統人事管理,是一個人力資源的獲取、整合、保持激勵、控制調整及開發的過程。因此,要改變機械行業在經濟危機下人力資源窘迫的現狀,必須按照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的要求,建立一個能根據機械行業的發展趨勢和本企業的發展戰略目標、經營計劃以及不同的發展階段,制定科學、合理、有效的技能人才資源管理政策、制度,為企業保持強勁的生命力和競爭力提供有力的技能人才資源支持和保證的現代人力資源管理機構。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人員應該是經過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培養的專業管理人才,擁有人力資源管理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并掌握機械行業各技術工種的分析技術,對人性有比較深入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開發本企業內部的技能人才資源,知道怎樣去引進企業急需的技能人才,掌握激勵員工的各種原則和方法,懂得如何去激勵員工,以獲得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的共同發展。這樣一支人力資源管理的專業隊伍,是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必要條件。
(二)組建民主的科研、技術革新團隊
在適當的時間,有必要主動收集客戶、原材料商、供貨商以及戰略聯盟成員的觀點。再根據市場重心的遷移,結合機械企業轉型的發展趨勢,挖掘適合自己的人才。將這些技能訓練、工作經歷、職業關系、熟悉客戶的程度以及年齡和文化關系各不相同的人才聚集起來。組建企業自己獨特的科研、科技革新團隊,吸收回國的海外精英,鼓勵有經驗技能的高級技師加盟企業,全面提高企業的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三)“以人為本”打破危機
人力資源是企業提高綜合實力,是經濟危機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在一定的程度上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大量事實表明:同樣的設備、同樣的原材料,不同機械企業生產出來的產品質量相差很大。因此,企業要生存、要搞活、要發展、要做大,必須首先盡快地轉變觀念,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樹立“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正如海爾總裁張瑞敏說:“企業是什么?企業說到底就是人。管理說到底就是借力,你能把許多人的力量集中起來,這個企業就成功了。”
(四)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留住人才
在當前全球經濟危機下,機械企業要持續經營發展,必須保證人力資源的相對穩定,降低企業員工的異常流失,帶走技術、市場及其他資源的風險。留住人才可以通過建立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這主要包括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個方面。(1)物質激勵:以經濟利益的形式來激勵員工的積極性,讓他們感到個人利益與企業整體利益息息相關,愿意為企業整體利益服務,可以通過工資福利以及股權等方式,把員工的薪酬與績效掛鉤;(2)精神激勵尊重員工,理解與支持,信任與寬容,關心與體貼,可以為員工制定健康研修計劃,幫助員工克服身心方面的疾病。
此外,人力資源部門要與員工保持溝通,及時且經常向員工通報公司的政策和最新情況,避免員工猜疑,消除員工困惑。也可以開展專家講座,幫助員工正確分析經濟局勢和心理自我調適。開展員工交流活動,為員工交流想法和表達思想提供機會。
四、結論
機械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各國都把機械制造業的發展放在首要位置。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沖擊和現今并無復蘇的跡象,中國機械行業要在危機社會獲得經濟競爭取勝,歸根到底需要造就一大批高素質的人才。因此,強化人力資源管理,壯大和提升機械行業技能人才的數量和質量是振興機械制造行業,戰勝經濟危機的戰略性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