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后勤社會化人力資源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華師大后勤改革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實行全員聘任制和勞動用工合同制,各中心主任在全校范圍內公開競爭上崗。在勞動分配制度上,各中心采取基本工資+崗位工資+效益工資的分配辦法。武漢大學后勤集團成立之時面臨四校合并、資源重組、跨“校”聯合等復雜的局面。集團決策者采取各中心(公司)垂直管理的方式,按行業歸口管理,實行人、財、物統一領導,統一管理,集約化經營。這一運作模式,在全國新合并的高校中獨具特色。在人力資源管理上,實行按崗定酬、按任務定酬、按業績定酬的辦法,將職工的工資收入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直接掛鉤,逐步建立起了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激勵機制。高校積極的后勤社會化實踐探索極大提升了后勤服務質量,為高校長期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在高校積極推行后勤管理改革之時,天津、安徽、江西等省內各高校后勤集團聯合起來,組建天津省、安徽省、江西省高等院校后勤協會。協會作為后勤系統自律性組織,為進一步增進各高校后勤的凝聚力,推進高校后勤工作的改革,提升高校后勤服務質量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我國高校后勤管理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
二、對高校后勤社會化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研究
在高校后勤改革實踐進行的如火如荼之際,其理論研究也隨之不斷深入。從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的研究現狀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研究層面:
1.中國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特點研究。
蔣夏寧認為,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具有人員構成復雜、層次多;事業編制人員年齡普遍偏大,且大多從事管理工作;短期用工所占比例大;低學歷層次所占比重大;高素質管理干部和技術干部缺乏;職業觀念淡薄、敬業精神缺乏、責任心不強等六個特征。李鵬提出高校后勤員工年齡結構、知識層次、能力水平參差不齊;后勤員工觀念更新困難、危機意識不強;中層以上管理人員大多缺乏現代企業管理的系統學習,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跟不上時代;高校后勤引進人才難,留住人才更難。劉建城認為,我國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有著半事業半企業的特殊性,既有現代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共性,又有高校人力資源管理的特點。后勤人力資源隊伍成分復雜,缺乏競爭意識和危機感。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管理理念與管理方法跟不上時代,沒有創新精神。熊壽華、張一馳認為,高校后勤的雙重屬性、人員管理的雙軌運行極大增加了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的難度,影響了其效果;作為事業單位的高校人事管理制度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模擬企業運作的后勤人力資源管理;與社會企業相比,高校后勤承擔著重大的政治穩定責任等特點。綜上,可達成四點共識:一是員工隊伍結構復雜;二是高校后勤兼具事業、企業的雙重屬性、人員管理雙軌運行;三是后勤隊伍素質不高,管理效果不佳,內部矛盾滋生;四是后勤隊伍及其工作成效與高校師生和社會的要求還存在相當的距離,內外矛盾突出。
2.中國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現狀、問題及解決策略研究。
陳興林對中國高職院校后勤集團人力資源管理變革進行研究。選取JSJM職業技術學院為研究對象,崔麗(2010)以HG大學為研究案例。在綜合描述大學后勤集團人力資源概況的基礎上,提出高校后勤管理集團人力資源管理存在的問題,包括:人力資源管理職能不完善;人力資源管理觀念相對滯后;缺乏人力資源管理的決策權和剛性管理;人員構成比較復雜;職工的教育培訓明顯滯后;缺乏競爭機制;忽視文化建設等。導致問題產生的原因歸結為歷史沿革、社會因素、理念落后、后勤集團屬性的矛盾性和缺乏內部動力。解決問題的策略集中在建立良好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陳立玲,趙妮等關注我國高校后勤公司人力資源管理中選人、用人等問題,認為高校缺乏緊迫感、危機感;缺乏選人、用人、機制;缺乏育人機制;缺乏留人環境,高校應樹立危機意識,建設選人、用人機制、制定員工培養計劃,致力打造留人環境。我國高校后勤集團社會化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趨同,主要可歸結為以下四點:一、集團公司缺乏人力資源戰略,難以招攬、留住人才;二、人力資源結構不合理,員工素質普遍偏低;三、人力資源管理制度落后且不健全;四、員工身份繁雜,缺乏有效的競爭機制等。
3.中國高校后勤人力資源外包策略研究。
企業實行外包的基本目的在于降低成本、改進收益、獲得專業的技術和服務,將力量聚焦于企業核心業務的發展。高校后勤集團人力資源外包的實踐探索才起步,成果不多見。其中有趙飛蘭對中南大學后勤集團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研究,在借鑒國內外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建構中南大學人力資源管理外包的AlanSpeaker模型,確定其外包的具體內容和模式。
4.中國高校后勤人力資源某一方面(績效考核、薪酬管理、激勵機制、培訓機制等)的研究。
在績效考核方面,研究者重點在確定考核指標及權重,構建合理的績效考核體系。史寶峰、陳方(2010)等旨在研究高校后勤集團人力資源管理中績效考核指標的量化設計,通過主成分分析法和層次分析法相結合,嘗試構建合理的權重分配體系。在此基礎上,使用模糊評價法確定績效考核的評審主體,做到科學有效地進行績效考核。針對高校后勤集團薪酬管理體系的設計管理和實現方面的研究較少,潘佳麟,張玉明等認為我國高校后勤集團目前的薪酬體系中存在沒有充分體現“效率與公平”的原則;薪酬水平設定缺乏科學依據,結構單調,總體水平偏低等問題,提出職位分析與市場調查的基礎上,重構合理的薪酬制度。
三、結語
政府指導下的高校后勤改革實踐在各高校正逐步施行,最終目的是使學校的后勤服務實現社會化。從目前看,各高校顯然已認識到這一改革的必然性及前景。然而,社會環境、高校自身的特征和后勤管理自身的復雜性直接導致高校后勤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特別在人力資源管理方面,高校的做法呈現趨同現象。例如:對問題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策略等方面均存在趨同現象;未形成較系統的高校后勤人力資源方面的管理理論體系,崗位定酬、工作責任考核,競爭上崗等方法,重在對職工的管理,輕視職工的招聘及培訓,缺乏有效的員工激勵機制,特別是未能與“人”的本質認識相結合,缺乏對人的主體性的重視等,給高校后勤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專業化、科學化和人性化帶來極大困擾,有待研究者們進一步深入探究。
作者:羅夏芳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