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時代大學生人才素質培養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人文素質”作為新一代大學生培養過程當中最基礎、最根本、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決定學生后期可持續發展程度的最為關鍵的因素所在。高校當中,進一步增強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培養高素質人才、踐行科學發展觀最根本的要求所在。在本文當中,針對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著力點、培養途徑進行研究,為提升新時代大學生人文素質墊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關鍵詞:新時代;人文素質;實踐經驗;高素質人才
一、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是時代進步重要要求
現如今,已經逐漸進入了知識經濟的發展階段,在社會發展當中,所依靠的是人才的競爭。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高級人才的一種預備隊,被寄予了很大的厚望。在現當代社會的迅猛發展當中,所要求的是大學生需要結合文化品格以及綜合素質的提升,僅僅依靠科學文化知識已經很難在成為現當代競爭當中的佼佼者。由此,在針對新時代大學生的培養和教育過程當中,不能夠僅僅只是依靠職業教育進行培養,也不僅僅是讓學生學習一門專業化的知識或者掌握一項專業化的技術,而是需要培養學生具有較高的文化素質以及文化品格,讓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由此,在大學的教育過程當中,不僅需要注重專業化的教育,更需要注重人們的文化品格教育、文化素質教育等,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提升大學生的整體素養,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二)是科學發展的重需要
在現當代的科學發展過程當中,首先是原有的學科分工表現越來越細致化,而且研究也逐漸走向專業化的發展趨勢,新興的學科在這一發展階段不斷涌現;其次,學科之間的相互交叉與滲透,自然科學以及社會科學之間綜合化的發展趨勢也逐漸明顯。而實際發展當中,學科后期的發展已經逐漸從低水平綜合性的走向進行分析,現當代朝向高水平的綜合發展形勢已經逐漸成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為適應這樣一種學科交叉、紋理申通的這一發展趨勢,針對大學生進行“通識”教育并且成了國際教育改革發展的新潮流。比利時根特大學在發展過程當中認為,高等教育所培養出來的人才,應當是“能夠看到最不同的學科領域之間相互聯系的人,而這樣一種人應當是兼通人文科學內行。”英國劍橋大學所表現的大學專家說:“現當代世界理科以及文科的裂縫必須要用人文的科學來進行粘合。”
(三)人才培養與民族進步的需要
人文素質教育是提升人們創造力的重要途徑。著名的學者錢學森曾經說過,創造性的思維往往需要在不同的學科知識以及思維方式相互交融之下進而演變的。例如:其自身是對科學技術進行研究的,但是卻在哲學這些方面有一定的造詣,非常喜歡藝術方面的內容。愛因斯坦作為非常重要的物理學家,同時也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小提琴者,其對古典音樂有著非常濃郁的興趣以及很高的造詣。其曾經這樣說過:“如果在早期的時候沒有接受音樂教育的話,不管在哪一方面都將會是一事無成的”,在他看來,甚至認為藝術能夠使其在物理研究和學習上獲得更多的東西,從藝術當中所獲得的想象力要比知識要重要的多,因而,吸取知識往往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則概括了世界當中的所有內容,并且不斷推動其發展和進步。
二、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當中的著力點
(一)以“德”進行教育
人文素質教育是最為基本的表現要求,是針對大學生進行為人之“道”,做人之“德”進行教育的,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而在現實的發展過程當中,有許多大學生雖然對一些理論知識的談論滔滔不絕,但是由于自身的思想素質、道德修養不高,缺乏最為基本的社會責任感,因而會在后期做一些傷害同學、傷害親人的事情。這就足夠說明了,在少部分的大學生當中,做人的最為基本的準則沒有能夠得到很好的完成。在《大學一解》這一著作當中,將人類的人格劃分為“知、情、志”這三個不同的方面,但是在現如今,整個教育大多偏重于對“知識”的灌輸,而沒有重視對學生“德”的教育,進而導致了“習藝愈勤去修養愈遠”這一狀況。由此,在進行教育的過程當中,可以構建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并引導學生去進行思考,進而獲取其中的意義與價值,真正獲得“德”的教育。
(二)“愛”的感染
“愛”是先賢們一直在進行倡導的最為高尚的情感以及人文情懷。在古代,儒家樸素的人道主義思想,道家對于人類生命的一種重視,都是人文精神所表現出來的重要內涵。人文主義精神當中,核心的內容就是愛國主義精神,人文精神當中愛國主義思想大多能夠迸發出極具震撼的力量,例如:屈原所表現的“雖久死其猶未悔”,陳子昂所表現出來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范仲淹所表現出來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等,都能夠進一步對大學生的性情進行陶冶,進而喚起民族自信心以及自豪感。
(三)“美”的陶冶
人類在發展過程當中,對于美的追求一直是源源不斷的,思索美、追求美成了人們人文素質當中不可或少的重要構成部分,而在這過程當中,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在自身的生活當中,發現美、挖掘美、創造美,在生活當中營造出更美好的事物。在教育教學過程當中,通過不斷豐富大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進一步強化大學生的藝術素養,提升大學生整體思想情操,促使大學生能夠在學習和活動當中獲得心靈上的啟迪和道德上的深化。通過豐富大學生自身的審美情趣,不斷強化大學生的藝術修養,提升大學生的審美行為,促進其能夠在藝術與人生當中進行融合發展,促使自身的人文精神得到飛躍。
三、針對大學生人文素質進行提升的根本途徑
(一)構建相對系統和完整的人文素質教育體系
首先,在課程設置上,可以構建完善的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課程,結合學校教育當中的學分制,增強必修課當中對人文教育內容的融合,進而不斷增加跨學科、跨專業等人文公共課程選修課進行學習;其次,積極開設相應的人文第二課堂,組織并且能夠聘請校外的一些專家、學者,進行有計劃的、有步驟的為大學生開設相應的講座,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品位;最后,發揮校園文化當中的環境作用,對學生的人文素質進行陶冶。在學校的環境當中,可以有計劃的去營造一定的校園人文景觀,例如:標志性的建筑群體、榜樣人物的塑造等等,能夠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當中耳濡目染,接受環境的熏陶。
(二)以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我國的課程教育當中,可以將以知識理論灌輸的教育模式逐漸演變成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思想意識等方面。在課程教學過程當中,向學生傳授生活當中和社會當中所必需的一些科學文化知識,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的時候,不斷挖掘知識當中的文化教育價值,在教學上發揮教育教學者榜樣以及影響作用,促使學生能夠更好的掌握相應的理論知識,獲得一定的發展。除此之外,還可以讓學生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形成科學的精神以及人文精神,養成科學的作風,學會自己進行思考和創造,形成良好的動機并樹立良好的理想信念,增強自我調節以及自我把控的能力等。
(三)以教書育人推動人文組織教育的發展
教育教學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同時也是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引路人。由此,教育教學者在為人處世方面會無形當中影響自己的學生,以身作責成了現當代教育教學者對學生進行教育的另外一種途徑和方式,高校應當在此時引導教育教學者注重對自己進行提升,并且在教育教學當中融入人文教育,更獨立的提升學生的整體素養,為后期的發展奠定重要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
【參考文獻】
[1]劉蕓暄.“互聯網+”背景下的雷鋒精神對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J].中國電子教育,2018(3):5-9.
[2]李新倉,陳建飛.雷鋒精神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路徑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8(2):77-78.
[3]申永豐.找準全面深化改革與弘揚雷鋒精神的合理契合點——《全面深化改革與弘揚雷鋒精神》評介[J].中國出版,2015(23):66.
[4]陳義,陳國岱.對新時期大學生弘揚雷鋒精神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53-57.
[5]劉晨曄.人文雷鋒精神是助推和諧社會建設的寶貴思想財富[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4):90-92.
[6]李曉燕.歷史教育與理工科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J].文教資料,2009(27):194-195.
[7]王媛.大學生人文素質缺失現狀及對策探討[J].文教資料,2010(23):222-223.
[8]郭秀蘭,舒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探析[J].文教資料,2010(31):206-207.
作者:武鵬程 單位:北海藝術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