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航運企業發展物流服務的策略,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為國際物流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當前,在地球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國際物流市場日益完善。本文首先介紹了當前國內航運企業開展物流服務概況,并根據其中的問題提出了國內航運物流服務發展的有效策略,希望在此領域能夠起到借鑒的作用。
關鍵詞:航運;物流服務;策略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發展,為國際物流產業的發展帶來了不竭的動力。當前,在地球村進行生產經營活動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已經成為了時代的潮流,國際物流市場日益完善。現有的國際貿易運輸方式之中,航運具有運輸成本低、運輸量大的特點,因此牢牢占據國際運輸市場的首位。
一、當前國內航運企業開展物流服務概況
(一)航運行業內基本普及
當前,國內具備規模較大的航運企業基本都開展了物流服務,較為熟知的有中遠物流、中外運物流以及中海物流等;規模相對小一些的航運公司雖然物流服務起步晚,但是處在大力發展的階段。
(二)較為成熟的航運企業較少
雖然國內的航運企業紛紛發展物流服務,然而真正具備一定規模、發展成熟的航運企業寥寥無幾,如中外運物流、中遠物流以及中海物流等屈指可數的幾個企業。
(三)在現代物流理念上存在不足
大部分航運企業對現代物流的理念認識不到位,意識仍舊停留在傳統的運輸模式上,此外絕大多數航運企業仍舊將價格的競爭視為主要的競爭優勢,難以促進物流服務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四)管理水平及人員素質有待提升
國內尚處在現代物流發展的初級階段,航運現有的物流服務功能還不完善,無論是技術層面還是管理層面上都存在明顯不足,同時相關管理人員的素質參差不齊,綜合素質水平有待提升。
(五)物流基礎設施不完善
雖然在倉儲、運輸等方面物流設施已經足夠使用,但是基礎設施不完善,功能不全面。管理不完善,基本上是由地方性的小企業分散經營,難以形成一定的規模。專業程度不足,只能提供最簡單的服務形式。
二、國內航運物流服務發展的策略
(一)以現代物流為發展目標
當前國內航運企業在運輸形式、服務模式等方面已經難以滿足貨主與客戶逐漸增長的需求;航運企業想要淡出憑借傳統的海洋運輸模式已經難以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中占據一席之地。現代物流倡導的是多方面工作的有機融合,發展模式為航運運輸的一體化,是未來航運物流服務的發展目標。
(二)通過航運企業的品牌優勢,擴展物流服務的規模
針對物流體系而言,實力最強的是各大航運企業。一些航運企業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創建了屬于自己的品牌,而且在市場上樹立了良好的形象,各航運企業應對通過品牌優勢,擴展物流服務的規模。這樣不但能夠借助協議的方式,和鐵路、公路、航空等進行合作,而且能夠自己投資構建自己的綜合物流。
(三)實現所有功能的整合,挖掘潛質
按照世貿組織的規定,航運附屬領域包含船代、貨代、裝卸、倉儲、集裝箱場站和結關等六個版塊。以上服務的特征為信息渠道廣、集成性強,固定投資較小,經營風險較小。根據研究發現,大部分航運附屬實體早已整合了許多的功能,部分和船公司、港口建立了密切的產權關系,實現了互利共存。以上實體需要彌補的不足為怎樣實現當前功能的整合,使用現有功能要素的互補性,充分挖掘整體的潛質。
(四)構建健全的行業服務機制
航運業具有較強的專業屬性,同時也屬于服務行業,它能夠發展與生存的前提是知識、創新、效率以及質量。假如想要在日益嚴峻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位置,就應對不但強化自身的服務質量,擴展服務范疇。航運企業不但要提高自身的綜合實力,也要與其它企業進行合作、交流,提升船舶的科技含量,構建外向型發展的企業。此外,應對持續健全服務機制,提升服務效率。對于成本核算和管理方面應當在不影響服務質量的前提下,實現成本的有效控制。
(五)強化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
我國航運領域的發展時間并不短暫,所獲得的基本知識也不在少數,而且具備較為豐富的航運管理經驗與管理人才,這部分人才是國內傳統航運領域發展現代物流的核心成員。所以,國內航運企業發展現代物流應當對職工的綜合素養的提升投入足夠的精力,同時也必須要提升船員隊伍的綜合素質,為船員升職和物流事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三、結語
新時代的來臨為國際物流的發展提供了較好的空間與環境,伴隨世界經濟一體化程度的逐漸加深,以及信息技術的持續創新與突破,國內傳統的航運物流早已難以滿足社會的需求,面臨著改革的局勢。因此,發展現代物流服務是航運企業亟需接受的一次洗禮。
參考文獻:
[1]鮑曉地,王若凡,陳彥曦,等.“互聯網+”環境下的航運電子商務發展研究[J].航海,2015,(06):74-77.
[2]楊建慧.我國航運業發展現代物流的綜合分析及對策研究[J].消費導刊,2008,(03):16-17.
[3]鄭艷蘋.新形勢下基于核心竟爭力的中小航運企業發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8.
作者:徐一方 單位:上海海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