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父母自身情緒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嘗試在情緒中暫停
情緒是可以被管理的,只要我們在情緒來臨時,有意識地去控制它。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在感到生氣和煩躁時閉上眼睛深呼吸,喝杯水,或吃顆糖果,也可以暫時離開,到另一個房間安靜一會兒。我們要積極嘗試用各種方法對即將泛濫的情緒喊:“停!”因為一旦壞情緒開始釋放,就很難控制了。當情緒暫停后,可以迅速地問自己:“我為什么要生氣?我生氣是否能解決問題?如果不能解決問題,我應該選擇什么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方式能讓父母自身用比較理性的方式來了解自己的感受,找到疏導情緒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父母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無形中也給孩子做出了最好的示范。
二、換個角度看問題
學習管理情緒,就要學著用不同的角度和觀點去看待問題。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自身常常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身上的問題。孩子之所以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多數是出于他們好玩、好奇、好動的天性,以及各種能力沒有發展完善所引起的。一位教育專家曾說:“在成長的道路上沒有錯誤,只有成長!”所以父母在遇到問題時少用成人的眼光去評判孩子,多包容和接納孩子的“錯誤”,這樣就不容易心煩意亂,許多怒氣、怨氣等負面情緒也會隨著觀點的改變而逐漸消散。
三、為自己的需求負責
在情緒管理中需要明確當下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什么,這能幫助父母有針對性地找出應對當下問題的策略。但面對需求,家長常常進入一些誤區。例如,父母自身常常把自己的需求誤認為是孩子的。成人要求孩子聽話、講衛生、有禮貌、大方、勇敢、守秩序等,認為這些是孩子的需要。實際上是父母希望孩子們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才要求他們這樣做,這些都是成人的需求。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培養孩子各種良好的習慣與品質,但在這些習慣和品質沒有培養起來之前,家長就必須為孩子負責,直到孩子成長起來,把這些習慣和品質轉變成自身的需要。又如,父母常常覺得孩子不配合,卻始終用同樣的方式要求孩子。在改變別人前,先嘗試改變自己。要求孩子要配合就是把事件的主導權交給了孩子,只要他一直說“不”父母就拿他沒辦法。這時就需要父母想辦法,通過嘗試變換自己教育的方式方法,調整教育策略,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四、建設性地解決方法
順應孩子的天性,用正面積極、與人雙贏的態度和創意解決問題。孩子們都是好奇、好玩的,觀察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喜好和興趣點,這能幫助父母更有針對性地找出適合的教育方法。處理問題時多一些創意,用有趣的故事和游戲的形式來引導孩子,常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日常多收集各種育兒資料,讓自己在遇到問題時有更多的方法和策略可以借鑒。最后,要認識到并不是所有問題都能在當下解決,一些暫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先接受它,與問題和平相處一段時間,等待更好的時機,或是找到更好的方法時再進行處理。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總會有煩惱,當問題出現時請“先解決心情,再解決事情”,學會管理情緒,做有智慧的父母!
作者:臧晶津 單位:福建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附屬第一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