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情緒管理的青春期心理特點及教育建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影響著人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和行為取向。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和情緒波動,需要教師和家長在教育中識別、理解、管理。要利用好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選擇積極的教育思想和態度方向,與孩子建立良性的情感互動關系,加強雙方的合作。
關鍵詞:情緒管理;親子關系;家校合作
情緒影響著一個人的個性、人際關系、所在群體和周遭環境,同樣,它也影響著教育的過程和效果。當我們置身于生活,面對著一件件生活瑣事,積極情緒和消極情緒就像流動的空氣,決定著一個人看待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方向。對待孩子的教育也是如此,當面對孩子的學習困難、習慣不良、青春期的叛逆和情緒的波動,需要教師和家長在教育中識別、管理和利用這些消極情緒和積極情緒,選擇積極的教育思想和態度方向。本文將從情緒管理的視角分析青春期階段的心理特點,并探討適合的教育方式。
一、針對孩子“有情緒”,了解其認知
孩子到了青春期,經常被大人反映越來越“不聽話”,愛發脾氣。情緒和人類對事件的認知相聯系,生活是由豐富多彩的事件組成,人與人之間是在事件中打交道,進行溝通互動,其實就是對事物認識達成共識的過程。成人與孩子的認知差異是存在的,有人稱其為“代溝”,尤其是青春期階段大腦正經歷著大規模的重組,處在一個“建設期”。所以,青春期孩子最大的特點是自我意識的迅速增強,他們面對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對一些事情和問題的見解往往獨樹一幟,從而表現出“不聽話”。從進化和發展的角度講,這是成長必然經歷的過程。既然是成長必要的經歷,那就需要讓孩子經歷,而不是阻攔。所以,當面對一個“不聽話”的孩子,教師和家長首先要去了解孩子的認識,問一問孩子對這件事情是怎么想的。當然,這涉及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放下教育者的絕對權威,從兒童的視角面對問題、解決問題。人們在面對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各持不同的觀點是正常的。認知不統一屬于正常現象,最關鍵的是教育者和孩子之間以什么樣的互動溝通模式來解決問題。不論是親子關系還是師生關系,都是由我們對事件的認知達成的方式決定的,即當我們認知不統一,產生認知和情感的沖突時,我們用怎么樣的方式進行互動溝通。這決定了教育是否長期有效。當教育者給孩子一個平等的地位,相互了解,增進理解,教育過程中才可能產生所謂的共同信念、共同價值的出現。面對青春期的孩子就更要這樣,我們對他們獨樹一幟的觀點不僅不能嗤之以鼻或不聞不顧,還應當幫助孩子積極地參與到不同類型的嘗試和活動中,使其“重組”的大腦活躍起來。
二、針對孩子“想做主”,讀懂其心理需求
剛步入青春期的孩子在行為態度方面會有一些明顯的轉變,他們不會只是遵從大人的指示而做事,不再順從家長的安排。孩子好像突然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不再喜歡和家人外出,而且事事都有自己的主意。他們的主意大多不會很好,沒有效果,但仍堅持己見,甚至可以為自己的主意忍受挨罵。這體現的是青春期孩子一個強烈的需求,就是要與他們的父母有所不同。而且,每個孩子的表達需要的方式也不一樣。他們時而顯得聰明、能言善辯,滔滔雄辯,時而也會做出傻事;時而脆弱、容易受傷,時而又變得大膽、叛逆,好像根本不需要父母的出現。其實這背后隱藏的是孩子對自我的一種掌控感的需要。步入青春期的孩子面臨著從依賴走向獨立、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成長任務。自己來支配、管理自己的物品、時間、空間乃至社會交往過程,這都是自我意識的體現。所以,家長要適當地給“準大人”自由和地位,他的青春他“做主”。有的教師和家長會擔心孩子學壞、多走彎路或受到傷害,但當讀懂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我們就會釋然,對待他的態度和方式就會積極起來,關系就會相對融洽得多,這為教育者與孩子之間確立處事的“界限”、提供“價值選擇”創造了良好的溝通條件。
三、針對消極情緒的“干擾”,合理管控情緒
不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面對青春期孩子的“叛逆”都容易出現焦慮、生氣的情緒,容易被消極情緒所控制,導致一系列的矛盾沖突。但回顧一下,當我們生氣的時候很難實現有效的教育,而且在生氣的情況下容易沖動,可能會說一些、做一些傷害孩子的事,甚至會導致雙方關系陷入僵局。其實不論孩子多大,我們帶著消極情緒的教育可能都會適得其反,尤其孩子到了青春期,他們的情緒也不穩定,極易造成矛盾的惡化。因此,識別消極情緒、選擇教育的時機就顯得很重要。積極情緒很弱小,不容易被察覺;而消極情緒聲勢浩大,容易被察覺。消極情緒會滲透一個人說的話和自己的判斷、行動之中,它流動在大人與孩子、與同事的交流中,破壞彼此之間的友好關系。持續的消極情緒,如憤怒、懊惱和抑郁等,還會影響身體健康。當我們出現消極情緒,首先應該遵循6秒鐘的情緒控制法則,即一個人在生氣時讓自己冷靜6秒鐘再去說話或行動。因為6秒鐘之內人的情緒不在理性腦的控制之內,這時語言和行為容易沖動。簡•尼爾森的《正面管教》中介紹了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積極暫停。具體做法是暫時離開讓自己生氣的情境,去趟辦公室、書房、衛生間,去喝口水,做幾次深呼吸,或去專門設置的冷靜情緒的區域。控制情緒的目的是把注意力轉移到問題解決上,因為情緒本身不是問題,真正需要處理的是導致情緒出現的事情或過程。必須要清楚一點,消極情緒很有價值,它會告訴我們什么需求沒有滿足,哪些事情需要處理、溝通。所以,積極的暫停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沖突矛盾的方法,讓人利用一段冷靜期回歸理性,讓教育對話指向問題解決而變得有意義。因為生氣的時候是最不適合解決問題的時候。暫停不是放過錯誤,而且給錯誤一個更好的修正的機會。需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冷靜的過程中,不要去打擾,而是需要默默地關注。我們要建立一種信念:相信孩子自己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過度控制,給予選擇的空間,允許孩子在錯誤中學習和成長。在教育孩子時,教育者首先需要做情緒管理的主人,不被消極情緒所控制,和孩子處理事情時為孩子做榜樣示范,從而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在此基礎上,管理消極情緒的另一個好方法是設法激發自身的積極情緒。積極情緒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得,它可以抑制消極情緒的出現。積極情緒的范疇很廣泛,從欣賞到熱愛,從快樂到喜悅,從好奇到興趣,從滿足到感恩,它包括誘發積極情緒的樂觀態度、開放的思想、柔和的性情、放松的身體和平靜的神情。可以記錄生活和教育中讓彼此獲得良好情緒狀態的事情,以及過程中的種種細節,我們會越來越清晰如何做能喚醒彼此的積極情緒,從而利用積極情緒促進有效的溝通和教育對話。
四、針對問題解決,加強雙方的合作
孩子進入青春期,如何加強與孩子的合作呢?除了調整我們的態度和情緒,還要轉換角色。在孩子年幼時,教師和家長扮演的是帶領、指導、權威的角色,代表著力量、正確的做法和標準;在青春期階段,若想維持或改善與孩子的溝通,保持一份融洽和諧的關系,必須轉變角色——做孩子的朋友。首先,朋友之間有對等的地位;其次,遇到困難和困擾,朋友不會總是說自己如何正確,也不會逼迫對方接受自己的意見;第三,好朋友是無條件地接受對方,就算對方做錯了,也會原諒和鼓勵,繼續支持。轉變角色要求樹立這樣的教育信念和立場:允許孩子從錯誤中學習和成長;相信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選擇的自由和空間。面對困難和問題時要向孩子表明與他們站在一起,而不是站在孩子的對立面,形成“楚河漢界”“兩軍對壘”的局面。很多成人面對孩子時似乎習慣熱衷于控制。其實要管控十幾歲的孩子幾乎是不可能的,大人越是要控制他們,他們可能就越是不屈從,越是想遠離大人。要想加強與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最好的途徑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的態度來解決問題。教師和家長想贏得孩子的合作,要先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親子關系,關系比說教更有效;要想贏得孩子的合作,要先體會孩子的感受,情感在前,理性在后,良好的情緒之后溝通才會有效。首先,面對孩子的問題,要表達對其感受的理解,并和他確認這種理解對不對。也許孩子的反應不是那么明顯,但我們悉心觀察便會發現“大人理解孩子”和“大人不理解孩子”時他的表現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表達我們的同情。同情并不是表示認同或者寬恕孩子的行為,而是意味著我們理解他的感受。如果我們和他分享一下類似的經歷,并告訴他我們的感受,友善地去理解孩子的處境和感受,真誠地和孩子交流。還可以主動找孩子談談自己的煩心事,這是邀請做朋友的表示。最后,讓孩子關注解決問題。可以問他如何避免將來再出現這類問題,有什么好的想法或建議。如果孩子沒有想法,可以給出一些建議,達成共識。鼓勵是改變孩子行為最有效的方法。孩子的反叛很多時候是在表達對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的憤怒。傾聽就是一種最大的鼓勵,當孩子覺得他被理解了,他就開始聽大人說的話了。關系也就和諧了,沖突就少了,叛逆程度也會變小。要想加強與青春期孩子的合作,我們還要遵循以下原則:互相不強迫對方做對方不愿意的事;若親子溝通或關系欠佳時,需要改變的首先是大人,當大人有積極的改變時,孩子才會改變。這個過程中也在傳遞一種為人處世的態度和技巧,問題和沖突就變成了學習社會情緒能力的資源。當我們積極改善了自己的情緒和面對問題的態度,便是給孩子做了為人處事的示范,孩子也會受到積極的影響,這樣就會更有利于改善彼此的情緒,實現良好的互動與溝通。孩子的青春期是一個難得的重塑期,身為教師和家長,調整我們的態度、管理好情緒,就會贏得孩子的合作。共同參與、共同經歷和共同成長是這個時期艱難而又重要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簡•尼爾森著,玉冰譯.正面管教[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
[2]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著,王珺譯.積極情緒的力量.[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賀兵兵.青春期學生逆反心理的表現與對策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7.
作者:范慧玲 李璠 單位:遼寧省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