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大學生情緒管理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互聯網經濟時代下的快節奏生活,所帶來的焦慮、壓抑等負能量情緒逐漸成為困擾當代大學生的頑疾。當下大學生的主要構成群體為90、00后,情緒管理能力弱,缺乏抗壓能力、心理疾患等比例在逐年增加。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差的原因主要有:父母的溺愛、父母陪伴的缺失、應試教育體制的弊端、經濟社會環境改變帶來的各種壓力等等。情緒管理作為學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于大學生來說有重要的意義。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能夠使大學生身心健康,能夠讓他們正確地認識自我、發展自我并能夠促進高校管理育人的良性循環及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以促進社會和諧。因此,要通過心理輔導、抗壓訓練、積極引導大學生們通過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等使他們處于一種良好的情緒狀態之中,以全方位的增強他們的情緒管理能力。
關鍵詞:情緒管理;大學生;現狀;初衷;原因;意義
1大學生情緒管理的現狀
大學生作為現代社會的特殊群體,是社會未來的棟梁之才,是行業未來的精英人士。然而,屢見不鮮的大學生悲劇一次次引爆社會輿論。我們不禁開始關注導致悲劇背后的真實原因。原來,長久的負面情緒和心理問題成為困擾大學生的頑疾。所以如何調整大學生的負面情緒,釋放他們的心理困擾,就成為我們探討大學生情緒管理的關鍵所在。那么何為情緒管理呢?情緒管理是指在面對生活的沖突與矛盾中能夠以一種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以一種幽默詼諧的方式去化解,調節自身的負面情緒,使自身情緒掌控在良好的心理狀態循環軌道中。在進行本篇論文前曾對本校所有年級共100名學生做過情緒問卷調查,發現不同年級對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同。通過圖1,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一年級的同學認為情緒管理并不是很重要,二、三、四年級中情緒管理重要性的認知越來越明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加深,學業壓力、就業壓力也接踵而至。如何轉化壓力,調節情緒成為學生的必修課。來看這樣一組數據。當出現不良情緒時,不管是幾年級的學生,能夠樂觀面對調整自身情緒的人不超50%,也就是說,在調查的學生中,超過半數的學生不能夠以積極的心態去面對自身的情緒。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出,當下大學生情緒困擾是普遍現象。雖然大家能夠認識到關于情緒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對于自身情緒管理的能力卻相對缺乏,情緒控制并不理想。我們可以更直觀地看到,不良情緒對于女生的影響更為明顯,男生影響占比起伏不大。男生女生都有清晰困擾的情況,但在受情緒困擾影響上,女生比男生數據要更高一點。雖然男生、女生在生理、思維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但是整體而言,不良情緒對于學習生活的影響都已經超過50%。所以,如果學生這種情緒困擾長時間得不到解決或是釋放,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發生。心理疾病已經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精神分裂的早期表現多和情緒相關,例如突然的性格改變、情緒反常、意志減退等等,而臨床表現在青春期比較多。我國內地精神分裂癥的患病率已經達到0.655%。而近年來,我國抑郁癥終生患病率已經超過3%,抑郁癥病患中致殘率47%,世界衛生組織預測,到2020年,抑郁癥可能成為僅次于心腦血管病的人類第二大疾病。自閉、偏執等很多不良情緒已經開始侵蝕學生,或多或少地心理疾病已經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2大學生情緒管理的初衷
(1)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夠讓學生正視自我,從而實現學業成功。對于學生而言,積極的情緒管理能夠讓學生正確認識評價自己,去接受自己不完美的地方,并不斷完善自己、提升自己。沒有誰是足夠完美的,不把自己捧入星辰,不讓自己卑微入地。在學業方面,積極的情緒管理能夠讓我們在好與壞的成績中找得平衡,會時刻提醒自己:沒有注定的命運,只有不努力的人生,等到我們中年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成功的秘訣只在于堅持,沒有一門考試能決定未來的人生。在挫折與困境中,在期待與現實中,我們會以昂揚向上的姿態,一路向前,尋找適合的方法,不怨天尤人,不妄自菲薄,終體會到那超然的快樂。對于生活,我們只有始終懷抱熱忱,生活才不辜負我們的生命的厚重。認識自我,放平心態,放低姿態,不驕傲,不否定,在錯誤中吸取教訓,在失敗中積累經驗,一定會成為學業的優勝者。(2)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夠保證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完善學校管理。俗語“氣大傷身”何嘗不是負面情緒對我們身體健康影響的真實寫照呢?每年的5月25日被定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日,事實上學生的情緒管理作為學校管理的一部分,日益重要。大學生的情緒管理在于調節消極情緒,控制超積極情緒,在兩種情緒中保持平衡。人不可能一味處在高潮,更不會永遠處于低谷,保持平和,有助于學生的心態平穩,保證身心健康。當學生們都處于一種適當的情緒管理中,更有利于老師教學工作的開展。只有搞好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面貌建設,才有可能保證學校管理工作的順利運行。(3)合理的情緒管理能夠營造一種和諧的人際交往氛圍,從而促進社會和諧。我們都是獨立的個體,但是誰也脫離不了社會這個群體。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取決于舒適感,如果雙方都是帶著愉悅的情緒交往,那么好感度會迅速上升;如果帶著苦悶的情緒交往,那么雙方都會生厭的,更加不滿。對于學生而言,學會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他人,用友善的態度去對待他人,更能贏得他人好感,也更容易獲得集體歸屬感。我們應該打破過去我們對精神疾病的認知,其實精神疾病也不再是傳統意義上那種過分發狂的行為,例如情感淡漠也已經成為精神分裂癥的一種。事實上,如果人與人之間都能帶著一顆真誠之心去面對身邊所有人,這是社會的榮幸,這樣社會該少去多少紛爭,該增加多少平和,該降低多少的精神疾病發病率,而這終促進社會和諧。
3大學生情緒管理的影響因素
3.1個人角度
21世紀已經進入互聯網信息時代,網絡成為我們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購物、聊天、閱讀、影視等等都可以通過網絡完成。而對于大多數的大學生來說,網絡的重要性更體現在游戲方面,所有的休閑時間都沉浸在英雄聯盟、王者榮耀、絕地反擊等游戲中。游戲作為當今文化的一種載體,其中所傳遞的文化價值觀念很容易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暴力文化等。手機智能化的實現,隨時隨地地上網更是成為可能。很是觸動的一個畫面是大家坐在一個桌子上吃飯全部在低頭看手機,沒有面對面的交流,也許手機已經將兩個明明距離很近的人在拉遠,人與人隔著一堵無形的墻。對于孩子來說沉溺在虛擬網絡世界更能獲得安全感,肚子餓了叫外賣,衣服沒了上淘寶,日常需要找跑腿,朋友交流有視訊等,總之手機在手,天下我有……在手機的陪伴中時間不斷流失,而情感沙漠在漸漸形成。
3.2家庭角度
90后、00后是當今大學生的主要構成群體,自幼生活在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遮蔽之下。為了所謂的前途,盡自己最大的可能性去為孩子的未來鋪路,孩子只要按部就班,就能享受到輕松的人生。而正是這種不費吹灰之力得到的人生使得孩子缺乏責任感,面對困境時缺乏勇氣,承受挫折能力差。進入大學后,以自我為中心的性格弱勢在集體生活中的不適應產生的逃避情緒導致的休學或是退學;或是集體生活中的個體差異而發生矛盾,負面情緒引發的悲劇事件等等。有些父母因為平時工作忙,在物質上最大程度地滿足孩子卻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導致孩子情感缺失。有一個真實的案例—某某學生是典型的南方男孩,父母是社會精英、事業型強人,孩子平時由保姆或是外婆來管。孩子在高考后考上了一所北方的大學,通過學校新生群認識了一位學長,抱著對新學校的好奇開始了和學長的聯系。進入大學之后,學長的關心成為這位學生在異地求學生活里最深的慰藉,于是對學長生出了情愫。在越來越長的時間相處中,感情的小火苗逐漸開始燃燒,學長去外地實習之后,這個男學生開始產生各種不適感。等到被學長拒絕后,情緒越來越差,患上抑郁癥,選擇休學,休學后一度選擇輕生。這個案例究其根本在于父母缺失給孩子帶來的情感缺失,從而無法正確排解自己的負面情緒,以致患上心理疾病甚至走上極端。
3.3學校角度
就目前我國的應試教育體制來說,在學校孩子沉溺在作業題的海洋,在假期孩子奔赴在興趣班的戰場。老師關注的是升學率,父母關注的是能不能考上大學,定義成功的標準是能否順利通過高考。十年寒窗,孩子的世界里只有書本、只有考試、只有分數。在這般情況下,學生的情緒很難被得到正確引導或是疏導,因為所有的情緒或是生活都得給高考讓步。于是在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后,輕松成為大學校入校后的主要狀態,而在這兩種極端狀態中的落差感給大學生帶來了一種超樂觀情緒或是悲觀情緒。考入大學就是到達終點而忽視沒人指揮的生活該如何繼續,是盲目跟隨還是人云亦云,這兩種情緒都會對大學生產生錯誤的引導。現如今應屆生的就業壓力相對大,考研或是考公務員成為大多數人的選擇。很多學生從大二大三開始準備,一戰不成繼續二戰三戰,但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枯燥的學習生活、不甚滿意的考試成績使得學生負面情緒滋生,對自己的不認可蔓延到生活方方面面。有些學生在就業后無法適應從學生到社會人的轉變,情緒低落,工作怠慢消極。再者,教育體制主要偏向于理論型而非應用型,學生學會更多的是考試、考試、考試,教會學生將知識轉化為生產力,樹立學生自信心,以更加樂觀向上的心態去面對挑戰,顯得尤為重要。
3.4社會角度
是不是時展得太快以致于我們的靈魂跟不上我們的步伐?這是怎樣無可奈何地拷問?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對于金錢、權力的追逐日益喧囂塵上,于是抱怨、不滿、心累、壓抑等消極情緒愈來愈頻繁地占據我們的內心。處于大眾輿論風暴中心的娛樂圈近幾年因語言暴力等造成抑郁自殺案件開始增加,其實在學生中何嘗不是這樣?因為語言暴力而導致精神崩潰,最后患上精神疾病。其實,以什么樣的眼光就能看到什么樣的世界,而眼光取決于我們的心態。快節奏的社會壓力使負面情緒超出我們的負荷,憤世嫉俗,冷嘲熱諷別人的生活,情緒成為行為的主宰者,傷害別人也傷害自己。
4大學生情緒管理的方法
4.1心理疏導
色彩心理學認為不同顏色對于情緒有不同的影響。明朗的色彩能夠使人產生興奮熱情的感受,而且有利于促進人的智力發育,激發人的創造力;清冷的色彩能夠使人生出憂郁之感,影響大腦神經細胞發育。長期生活在黑色的環境之中,煩悶壓抑,減短人的壽命,長期生活在白色之中,極易誘發頭痛癥等。學校或是老師應該通過色彩美學對學生以積極的心理暗示疏導,以實現顏色的直接心理效應。利用情緒ABC理論的認知行為療法,對學生的不合理情緒加以疏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當學生遭遇低迷、遇到挫折之時,對于學生大腦中的“絕對化、過分化、糟糕化”等想法疏導轉化為有意識的合理觀念。通過主題班會、學生談心等方式清除學生心理障礙。幫助學生尋找適合自身的心理宣泄途徑,可以通過自省、反思等方式消化那些苦難,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了解心理學的變化規律,培養自制性,與強者為伍,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
4.2抗壓訓練
從簡單的放松訓練入手控制緊張情緒,然后通過趣味抗壓游戲訓練在潛移默化中增強學生的抗壓能力,多人組合的團隊游戲,讓大家消除彼此陌生感,推翻人與人見面時那無形的墻。在壓力來臨時,通過體育運動等方式減緩肌肉等生理壓力,在相對強度的體育訓練中放空自己。通過幽默笑話、搞笑段子等詼諧易樂的方式調節生活壓力。加強抗壓意志的鍛煉,每天予以自己強大的心理暗示。
4.3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轉移學生注意力,引導學生參加校園內外課余活動,開展豐富的課外活動可以調節學生緊張的生活節奏,也可以在這些活動中獲得認同感、成就感。例如我們班級曾經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主題班會比賽,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放松身心的同時鍛煉自己的能力,還可以表達自己的困惑。和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選出有代表性的項目帶領學生去做實地考察。在這樣的過程中,想法得到驗證,既是對學生的肯定,也能讓學生發生自身的不足。有學生曾提過關于關于開辦一個慢節奏生活理念農場的想法,我們通過市場對比、電話咨詢先做前期調研,然后在本地進行選擇實地考察,學生開闊思路的同時心情也得到舒緩。事實上,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使他們去看到更大的舞臺,不做眼前的井底之蛙。他們看到的世界越大,才可能有更大的格局,去激勵自己變得更好,對自己做出有針對性的提升。學生們只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才會放下虛擬的網絡世界,讓現實變成自己的安全港灣。
參考文獻
[1]孟佳.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問卷的編制[D].山西醫科大學,2012.
[2]王飛飛.大學生情緒管理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西南大學,2006.
[3]許若蘭.論大學生情緒管理和情緒教育[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04):116-118.
作者:史建芳 單位:山西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