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旅游管理專業茶藝課程教學優化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茶文化是我國旅游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旅游行業與茶行業的融合越來越多。為了順應市場需求,很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開設了《茶藝》課程,但在實際《茶藝》課程教學過程中出現了各種問題,如教學方法及教學評價單一、實踐教學設施不足,過于注重茶藝表演以及師資力量不足等問題,影響了教學效果。為了提高《茶藝》課程的教學質量,需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核方式以及加大師資隊伍建設、實習基地建設等方面對《茶藝》課程實施教學改革。
關鍵詞:高職旅游管理;《茶藝》;課程;教學優化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的旅游服務,如出現了研學旅行、郵輪旅游、冰雪旅游等個性化的旅游方式。旅游市場的變化表明旅游業需要更加專業化的旅游人才。茶文化是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近年來,熱愛茶文化的群眾越來越多,很多旅游企業設置了與茶相關的項目,旅行社開設茶文化旅游線路、酒店設置了茶吧,以中國風為主題的酒店,更會將茶元素融入到酒店裝飾之中。旅游市場的變化對茶文化專業人才需求增多。很多高職院校也嗅到了市場的變化,在旅游管理課程中設置了《茶藝》課程。但很多旅游管理高職生不能滿足旅游市場對茶文化人才的需求,《茶藝》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1《茶藝》課程教學優化的必要性
1.1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
旅游專業的人才流失率往往要高于其他行業,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畢業生不滿足也不能適應用人單位的需求。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其對于人才的需要往往偏向于專業技能水平和綜合素質水平都比較高的服務人才。茶文化旅游人才也需要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實踐技能。對此,高職旅游院校需要根據茶行業需求實施《茶藝》課程教學,從而滿足用人單位的用人需求。
1.2提高茶藝教學質量
高職旅游管理專業雖然開設了《茶藝》課程,但培養出的學生茶藝實踐技能依舊不足。目前《茶藝》課程在旅游管理課程中以實踐課為主,課時少,學生實踐機會不多。很多茶藝教師都是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較差。優化《茶藝》課程教學方法,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評價方式,進而提高學生的茶藝理論知識和技能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1.3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
畢業生能否找到心儀的茶相關工作在于其是否掌握扎實的茶藝知識與技能。針對現存的問題對《茶藝》課程實施教學優化,可以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及茶文化知識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茶能修身養性。用人單位對學生的招聘是綜合考量。即使未來旅游管理畢業生不從事茶行業,《茶藝》課程的學習也能夠提升學生的氣質與文化修養[1],增強學生在未來擇業時的競爭力。
2《茶藝》課程教學實施現狀
2.1教學方法與評價方式單一
《茶藝》是操作性比較強的課程,很多高職旅游院校在《茶藝》實際教學過程中存在各種問題。因《茶藝》課程開設時間不長,大多高職院校都處于摸索階段,教學方法過于單一[2]。理論教學采用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實踐教學也僅僅是教師展示過之后,學生跟著模仿學習。如果教師不善于運用教學方法,即便理論授課如何的精彩生動,學生們也不會對其產生濃厚的興趣,最終的教學效果十分不理想。教學評價方式單一,還是依托傳統的筆試考核為主,實踐技能評價主觀性較大,有些教師為了突出教學效果,實踐考核時只要學生不出大的差錯,教師都會給予及格成績。
2.2實踐教學設施不足
茶文化注重藝術性以及美感,所以《茶藝》實踐教室對裝飾要求較高。部分開設旅游管理專業的高職院校為了節省資金,茶藝設施設備配備不符合標準,很多實訓設備陳舊,跟不上時代的變化。有些學校出現幾個學生共用一個茶臺的現象,學生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進行茶藝技能訓練。有的學校為了節省茶葉成本,學生在實操練習時只能進行“無茶葉”沖泡,不利于學生掌握不同茶葉類型的沖泡技巧。
2.3過于注重茶藝表演
茶文化知識是茶藝技能的基礎。目前很多高職旅游管理專業將《茶藝》課程教學目標設定為“優美”的沖泡茶葉,只關注了茶藝的“外在美”,對學生的茶文化知識關注較少,因此,出現了以下現象。一是茶藝展示大都是外在形象較好的學生,外在形象欠佳的學生甚至沒有過多的機會去進行茶藝技能訓練。二是為了追求美感,很多院校只是讓學生勤加訓練茶藝技能,茶藝動作越夸張越好,導致茶藝展示只有“好看的皮囊”,不具備“有趣的靈魂”。
2.4師資力量不足
茶藝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如果專業教師實踐能力不足,缺乏對企業的了解,就不利于學生茶藝實踐能力的學習。雖然國家陸續出臺了有關旅游教育的政策,但仍有一部分教師未對其進行積極響應,依舊秉持著傳統的教育理念,教學目標與市場需求向脫節。教師自身實踐能力不足,導致其在進行教學時通常只注重理論的講授,學生缺乏實踐能力的鍛煉。還有部分教師不善于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上課仍舊是“一本書一支粉筆”,課堂教學枯燥乏味。
3《茶藝》課程教學優化策略
3.1依據企業需求設置教學內容
《茶藝》課程的開設最終目標是為了讓學生與工作崗位零距離。高職注重職業性,《茶藝》課程的教學也應以企業對茶藝人才需求為落腳點實施課程教學。旅游管理專業高職生與茶相關的崗位主要有茶藝師、茶葉推銷以及茶館管理等工作。根據未來畢業生可從事崗位設置教學內容,以上崗位都需要學生掌握扎實的茶文化知識,所以《茶藝》課程理論知識與實踐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茶藝》課程設置理論模塊和實踐模塊。理論知識是實踐的基礎。《茶藝》課程的理論知識模塊一茶的歷史。茶起源于何時,茶是如何演變而來的,不同歷史朝代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什么角色。模塊二茶葉類型—六大茶類。各個茶葉類型的外形、制作工藝、沖泡溫度、沖泡器具以及適宜飲用的時節。在這一模塊,可以將六大茶類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相結合,為學生進一步展示不同茶葉類型適宜喝茶的時節。模塊三茶具。器為茶之父,泡茶之用具在茶藝中占據著重要地位,茶具模塊根據泡茶不同用具詳細講述其材質、用途及手法。模塊四茶館營銷與管理。茶相關企業大都由銷售任務,學生應學會如何對茶葉進行營銷。茶館管理為未來學生走上管理崗位打下基礎。實踐模塊。模塊一基本手法練習。主泡器、品茗杯等使用方法。模塊二不同茶葉類型的沖泡程序,如綠茶、紅茶、烏龍茶等沖泡流程學習。模塊三茶道禮儀。如著裝、發型、站姿、坐姿、走姿,還有沖泡禮儀以及品飲禮儀。模塊四茶與其他文化的融合實踐。茶藝與花藝,茶藝與香道等。模塊五茶藝表演。結合茶文化知識與行茶手法,編排茶藝表演,創新茶藝展示。另外,《茶藝》課程教學內容一定不要忽略茶文化理論知識的學習。高職院校雖然培養的是一線技能人才,但技能人才仍舊需要豐富的文化知識。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過于追求茶藝技能與表演,對茶文化重視程度不高,導致學生只會幾招花架子,理論水平不夠。茶文化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茶事、茶史、茶食都涉及到茶文化知識。高職院校應沉下心來,讓“茶藝”慢下來。不要為了追求比賽名次,追求舞臺效果,只注重學生的茶藝外在表現。高職院校要提高茶文化知識在《茶藝》課程中的比重,如豐富茶歷史發展、不同朝代的飲茶方式以及不同民族的茶藝等章節,有文化依托的茶藝展示才是最動人的。
3.2實施任務驅動教學方法
傳統教學以教師為主導,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因教育觀念的影響,學生也習慣了教師的滿堂灌,懶于動腦筋思考問題,導致教師在臺上神采飛揚的講授,學生在下邊“身在曹營心在漢”,教學效果及其不佳。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理論與技能水平,《茶藝》課程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任務驅動法是為學生設定任務情景,圍繞任務進行學習,以問題動機激發學生的探知欲望,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索能力[3]。《茶藝》課程可以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方式,通過創設真實的工作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前一周將學習任務與情景,如針對茶會知識章節,可以設置成“三八婦女節,某企業將為該企業女性舉辦一場紅茶茶會,如果你負責此次紅茶品鑒會,你將如何策劃與組織?”。在任務的同時,教師還需要把相關學習資料提供給學生,如可以查閱何種書籍或者觀看網絡視頻等,讓學生實現課前自學。在課堂上,教師首先要檢驗學生的課前課前學習情況,可以通過情景模擬或者問題搶答的形式檢驗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檢驗之后,教師對學生展示內容進行補充并將教學任務分配給學生,運用角色扮演、小組談論等方式引導他們理清思路,明確任務的實施步驟。最后進行教學評價,任務結束之后,教師要及時組織學生進行任務完成情況評價,評價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學習效果,便于及時調整學習策略。課后延伸,課堂結束,學習任務未結束。教師布置實踐操作作業,如拍攝自己綠茶沖泡視頻上傳到班級群,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
3.3優化教學評價機制
好的評價機制不僅能夠正確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還有利于教師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教學方法調整[4]。傳統的《茶藝》課程教學評價主要以教師為主,學生評價機會較少,而且大都評價機制注重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較少,評價周期長,不利于教師及時發現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運用信息化教學評價手段。信息技術發展迅猛,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茶藝》課程教學評價要善于運用信息化教學評價手段,增強評價的有效性與及時性,擴大評價的參與面。評價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課堂教學要及時評價。每次學習任務完成之后,教師要組織學生進行教學評生價,采用生生自評、互評,教師評價、專家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完成對學生的評價。引入企業評價機制。理論考核采用筆試,注重對學生茶文化知識的考核。實踐考核可以引入企業考核機制,如讓學生進入企業實習一天,由顧客與企業負責人對學生一天里的表現進行打分評價。結合教師、企業負責人以及客人的分數綜合得出學生的實踐考核成績。
3.4加大師資隊伍建設
教師在學生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茶藝實踐性較強要求教師也應該是“技術能手”。目前很多高職旅游管理教師是從學校到學校,實踐能力薄弱,企業經驗較少。為了彌補這一不足,可以與茶企合作,通過“引進來”邀請茶行業中的專業人士擔任《茶藝》實踐課程教師,為學生傳授工作經驗,為未來的工作打下基礎。學校教師要堅持“走出去”。緊跟茶文化市場發展趨勢,不斷完善自身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實現市場需求與教學目標相整合,提高茶藝人才供給與茶企人才需求的吻合度。
3.5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
校外實習基地可為學生提供實踐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校外實習基地的選定要綜合考慮茶文化市場發展趨勢,選定發展先進、具有代表性的茶企,如茶文化旅游景區、開設有茶吧的中式酒店等。實習基地的建設還要確保其長久性穩定性。加強與實習基地的交流合作。學生去實習基地不僅僅只是為了實習,更重要的是將其在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付諸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在實踐中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知識。
參考文獻
[1]葉娜.高職院校旅游專業“茶藝”課程教學研究[J].四川旅游學院學報,2015(05):82-84+88.
[2]王智慧.基于“1+X”證書制度下的應用型高校教學設計——以《茶藝學》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9(22):92-94.
[3]劉紅梅.任務驅動式案例教學法的構建與應用[J].江蘇高教,2016(04):71-73.
[4]曾康莉.能力本位視角下的高職旅游課程任務驅動教學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5.
作者:孫靜 單位:許昌電氣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