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旅游管理會展的重要性,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隨著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如今,人們越來越歡迎體驗式、參與式、返璞歸真式的生活方式,這也從側面預示著未來我國的“會展+旅游”,將向生態化、人文化、全球化、多元化和邊緣化的趨勢發展。其中,邊緣化有必要單獨介紹下。“會展+旅游”是會展業發展的必然趨勢,由于我國正面臨城市的高度密集、交通的極度擁擠等客觀因素,為了迎合會展業參與者對休息環境和地方旅游產品的需求,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會展活動將選擇一些特殊的場所,如運動場所、文化娛樂場所、旅游景點等。
一、關于會展的相關概述
會展是指有計劃、有組織地按照特定主題和程序進行的一次性或臨時性的集體和平活動。會展屬于活動范疇,本身并沒有大小、廣義狹義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有會展,會展活動形式多樣,所以造成了“大會展”的現象。透過現象看本質,這些豐富多彩的會展活動都同時具備五個條件:計劃性、主題性、臨時性、集體性與和平性。從屬性特點上來看,會展活動具有鮮明的集聚性、聯動性、廣譜性、傳播性和創新性等特點。筆者認為,會展活動還具有一個被人忽視的重要特點需要補充進來,就是公共性。會展活動的“公共性”體現在四個方面:會展活動有多方參與主體,活動主體構成具有公共性;活動內容必須符合社會道德要求和法律規范,活動內容與價值具有公共性;會展活動舉辦場所為公共場合,參與主體集聚,離不開公共服務支持,活動環境與服務具有公共性;會展活動邀請大量媒體參與,經多方主體信息整合交流,產生強大的社會傳播效應和影響力,活動傳播與影響具有公共性。關于會展概念,有三點值得重視。第一,會展是中國人提出的一個概念。國外的MICE、event、specialevent等概念都與會展有一定程度的區別,到底是翻譯外國的概念來建立學術體系,還是用中國自己的話語構建會展學體系,這個需要認真研究。筆者認為,中國會展學人應敢于擔當,刻苦鉆研,以高度的理論自信拿出高水平的會展學研究的中國方案。第二,會展概念應放在學科坐標系中考察。不但需要構建會展學的概念體系,還需要厘清會展與旅游學、經濟學、傳播學、創意學、設計學、管理學和文化學等之間的關系,科學認識會展學。第三,會展作為新概念、新事物,有不同的意見,非常正常。會展學人應以開放包容的心態,正確看待不同意見,學術界與實業界密切合作,深入鉆研,最后在學術研究上達成共識。
二、關于旅游管理的相關概述
(一)旅游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
從理論知識的角度來看,其主要是屬于活動范疇。各種旅游概念界定中提到的離開個體的常住地到另一個地方短暫停留,都是講人的社會活動。旅游可以是個體的活動,也可以是集體的活動。
(二)旅游是一種有計劃的審美文化活動
這種有計劃的活動是區別于工作的,是以尋求審美和精神需要為主要目的的活動。有學者特別強調,是尋求審美和精神愉悅的體驗,這種強調是合理的,但是旅游的精神需要不一定必須是精神愉悅,也有可能是一種痛苦、一種懷念、一種肅穆。人們到南京旅游,一定要去南京大屠殺紀念館,這里的體驗就是深刻的、痛苦的、壓抑的、憤怒的,飽含著中國人的獨特民族情感體驗和精神震撼。
(三)游客的旅游活動與消費需求形成了旅游市場
社會上成立了大量的旅游企業和行業組織,形成旅游產業,會帶來經濟效應,經濟學上認為這是旅游經濟。但是旅游經濟是旅游行為在經濟上的反映,不能等同于旅游本身,也不能說旅游是一種經濟行為。當然,旅游行為還會有文化上、政治上的效應,這些都應從旅游功能的角度來開展研究。
(四)旅游活動是有邊界的
旅行也是一種社會活動,旅游是一種旅行,但是旅行不一定是旅游。旅游這個社會現象涉及真、善、美三大領域,所以可以有旅游科學、旅游管理學、旅游文化學、旅游美學等,但是不能把旅游說成是無所不包的領域。簡單地說,旅游是一種短暫外出的活動,這種活動不是以求職就業和遷徙定居為目的,而是以滿足審美文化和精神需求為目的。
(一)會展業能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會展產業的內容很廣泛,所有的會議、展會都可能派生出參觀、考察、觀光旅游等。因此,會展業能夠帶起一條集交通、住宿、餐飲、娛樂、觀光和購物等為一體的消費鏈。通過會展的凝聚效應和衍生效應,為旅游業市場空間的延伸提供支持。
(二)旅游業是會展經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會展前后的旅游是會展產品的重要內容。業界經驗,較為成熟的基礎設施和相對成熟的服務行業是會展業發展的基本必由條件。其中,相對成熟的服務業主要就是指旅游產業,所以會展業的發展離不開會展當地旅游業的直接參與和服務支持。沒有當地旅游業的支持,會展活動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四、結語
會展旅游管理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管理模式,在日常的旅游管理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其不僅可以促進我國旅游服務業的產業轉型,更重要的是可以在不斷改革的過程中探索旅游管理的發展模式,從而更好地促進我國第三產業的繁榮進步。
作者:董瑞杰 耿巍 羅潤雨 單位:太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