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美術院校科研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美術院校科研管理首先應開發管理者的心智,樹立服務的意識,用一顆本真之心為教師提供服務,從而擺脫權利的意識,建立起管理者與教師間的良好關系。彼得•圣吉曾提出著名管理理念:“三流管理者學管理知識,二流管理者學管理技巧,一流管理者修煉管理心智”。管理,其實就是管好人、理好事。管人常是管事的前提。那么,管人的關鍵在何處?在心靈。管好人的心靈,方能管好一切。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心的管理就是禪的管理。因為,禪宗又名心宗,講究明心見性。所以說,佛法中的禪的智慧就是心的智慧,禪的管理就是心的管理。在中國歷史上管理階層和社會精英,從蘇東坡到雍正,都非常重視禪宗。因此,將禪宗的智慧用于現代管理具有獨特優勢。
1.禪與藝術的密切關系
為何要在藝術院校的科研管理中引入“禪宗管理學”?那是因為禪與藝術自古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對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禪,起源于印度。它是梵語“禪那”的簡稱,意為:“靜慮思修。”我們現在所說的中國的禪,起源于南印度的菩提達摩祖師。佛教傳入中國后,從東晉南朝譯讀佛經開始消化佛學至釋迦牟尼的佛教心法與中國文化精神結合而形成禪宗,佛教在中國一步步地完成了本土化,漸漸與中國的藝術水乳交融,為藝術帶來新內容、新特點、新思路,成為構成文藝靈魂的因素之一。禪與藝術都強調個體心靈的自由,都重視心性,是對生命的自我意識的張揚。禪是看入本性的藝術;藝術是看入本性的禪。禪與藝術都是對人類本性的審美觀照。禪宗在創作思想、審美情趣等深層文化心理結構方面,深刻地影響了中國藝術家。因此,在科研管理中引入“禪宗管理學”的方法,更能使管理與藝術家的創作有效契合。
2.禪在管理中的運用
如果說西方管理學以“術”見長,那么中國傳統管理智慧則以“道”為尊。“道”是東方管理的精髓,屬柔性管理,與西方的剛性管理有很大區別,其中最精髓的地方就是“覺悟”。中國的管理不靠制度約束也不靠獎金刺激,靠的就是覺悟。在現代管理中出現了禪宗管理學,又名管理禪,強調管理者要有一顆覺悟的心。“管理禪”不重視制度,講究超越現實矛盾,追求心靈自由。它不廢棄經教義理,但也不拘泥于制度管理,而是活潑地把握住禪的精神所在,弘揚一種創新、自信的積極生活態度。傳說少林的僧人能喝酒吃肉,因為他們是為了護法,喝酒吃肉卻不因酒肉而心動。所謂“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制度是要守,但最重要的是心中要有信念。反過來,如果一味靠制度,制度總是會有漏洞的,管理者又如何能自覺執行呢。禪與藝術創作的密切關系,使得許多藝術家在創作中通過靜修來體悟禪悅從而創造出具有“禪趣”的藝術作品。因此,“管理禪”的理念和方法如能運用到美術院校的科研管理中,為藝術家更好地營造禪定的創作環境,必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管理禪”在美術院校科研管理中的運用
我們可以通過一個佛禪小故事更好地理解禪修的精髓:三伏天,禪院的草地枯黃了一大片。“快撒點草種子吧!好難看哪!”小和尚說。“等天涼了。”師父揮揮手,“隨時!”。中秋,小和尚去播種。秋風起,草籽邊撒邊飄。“不好了!好多種子都被吹飛了。”小和尚喊。“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發不了芽。”師父說,“隨性!”撒完種子,飛來幾只小鳥啄食。
“種子都被鳥吃了!”小和尚著急。“沒關系!種子多,吃不完!”師父說,“隨遇!”半夜一陣驟雨,小和尚早晨沖進禪房:“好多草籽被雨沖走了!”“沖到哪兒,就在哪兒發!”師父說,“隨緣!”一星期過去,光禿的地面長出許多草苗。小和尚高興得拍手。師父點點頭:“隨喜!”這則小故事可以給美術院校科研管理者很好的啟示。隨時——面對高效快捷的社會發展及當代藝術復雜多變的現狀。跟隨教師創作狀態和藝術作品發展規律之“時”,隨時發現優秀成果,隨時獎勵,不要制定嚴格的成果獎懲周期,營造和諧創作氛圍。隨性——面對不同專業的藝術特點,順應個性,不能實施“一刀切”的管理模式,應制定不同方案給予獎勵及資助。隨遇——教師的藝術創作經常是慢工出細活,然而面對職稱評定中的硬指標,總會有很多不如意,作為管理者應及時引導教師沉下心來,做“隨遇”者,不是不思進取,而是能夠淡定從容地面對困難挫折,得之坦然,失之泰然。隨緣——面對性格秉性迥異的教師,不苛求。美術院校的教師很多都個性極強,對學校管理制度常會有不滿情緒,作為管理者應給予他們足夠的理解。這些教師只是觀點與想法不遵守規定,但對自身的創作研究卻非常嚴謹。我們應首先審視管理規定的合理性,同時給予個別教師最大限度的自由。隨喜——面對暫時無科研成績的教師,管理工作不能急躁,管理者應靜下心來“等一等”。
一個“隨”字,參透美術院校科研管理的許多禪機。科研管理者不能急功近利,漠視規律。過早地提出過多管理條款,過度地逼迫教師出成績,做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情,無異于飲鴆止渴、緣木求魚。教師的藝術創作,要經過“隨時”的播種,“隨性”的選擇,“隨遇”的淡定,“隨緣”的生長,最后才能達到“隨喜”的萌發。同樣,一名管理者面對教師的研究創作,只有經過“隨時”的服務,“隨性”的遵循,“隨遇”的超然,“隨緣”的等待,才能享受到“隨喜”之福。如果說,隨時、隨性、隨遇、隨緣、隨喜是藝術創作的生命節拍,那么,隨時、隨性、隨緣、隨遇、隨喜,就是美術院校科研管理者的管理節律。世界萬物皆有規律,都有自己的緣法,都有各自的運行節拍。
三、總結
禪宗管理學中需要管理者進行心性的修煉,而人性中的心性往往是不明顯、深藏的,需要一個有智慧的管理者來開發。擁有寬容、勸誡、智慧、引導能力的管理者會像一個禪師,掌控自我和教師心性的相通。這樣的管理者會更好地在管理工作中激發教師最大的潛能,從而使個別教師的優秀變為“人人優秀”。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曾言“所謂偉大的組織,就是讓平凡人做出不平凡事情的地方。”當美術院校的管理者用本真之心為教師打造良好的創作環境時,就已開始走在打造偉大組織的路上了。
作者:范曉楠 單位:天津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