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姓名牌制度下的思政課課堂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高校思政課存在的問題與姓名牌的作用
1.大班上課,“指名道姓”更尊重
作為全校公共必修課,高校思政課教師要應對班級大、課程多的問題。少則60人,多則200余人的“巨無霸”課堂,加上每周12節以上的課時是全國高校思政課教師面臨的常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有效地進行課堂管理,確實是一項巨大的挑戰。但是,師生的相互尊重是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進行的基礎,而尊重則首先從姓名開始。因此,高校思政課每學期的第一節課一般情況下需要全員點名一次,教師要做自我介紹。但是,在學期末,經常有一些學生仍然無法記起任課教師的姓名;相對應的,教師每個學期更不可能記住數百名學生的姓名。于是乎,在課堂活動時,教師只能照名冊點名,或者“指手畫腳”地和學生溝通交流。對學生來說,這并不感到親切,更感受不到尊重。烏克蘭一個學術訪問團來華訪問時,團長薩芙琴卡指出,中國的老師不喊學生的姓名,而是指著學生回答問題,為此,她十分不解。應該說,這是中國學校里的通病,如果沒有外國的同行指出來,我們甚至不會感覺到有什么不妥。按照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成功學的鼻祖戴爾•卡耐基則指出,“記住他人的姓名是最大的尊重”,大學是通往社會的橋梁,作為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為人處世的主陣地,通過使用姓名牌,讓教師向學生傳遞關懷與尊重,可以讓學生學會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以后的人生中,這種思想與習慣將有助于他們實現自己的夢想。
2.課堂交流,姓名牌有助于增強責任心
在目前的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學生課堂參與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已經為廣大師生普遍認同。不過,長期形成的思維慣性很難在短期內完全打破。在高校思政課上,一方面,課堂上教師講授仍然過多,學生參與度不足,課堂缺乏活力;另一方面,一些學生表現出強烈的發表意見的訴求并付諸行動,而更多的學生卻傾向于沉默應對。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自然也是多方面的,比如,政治理論與現實的脫節、缺少必要的預習與準備、不同的專業背景等等。但是,除了客觀條件和主觀的習慣、意愿之外,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現狀才是應該重點關注的問題。在筆者的班上,一位同學在進行課堂演講時,倡議大家“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努力時,想不到迎來了滿堂的哄笑。頃刻之間,中國傳統文化中青年讀書人應該具備的社會責任感、集體責任感、家庭責任感與個人責任感和榮譽感蕩然無存。這件事反映了多數大學生的思想心態,對功利、“自由”的追求掩蓋了本應有的責任感,而思政課有責任對這一現狀進行努力,嘗試改善。在合班上課的思政課堂有針對性的實施姓名牌制度,可以在有形中拉近老師與同學、同學與同學之間的溝通距離,同時增強學生的責任心與榮譽感。在此基礎上配合其他教學手段,如分組討論,課堂演講等,便有助于激勵、組織學生以主人翁的精神積極參與課堂,不僅可以直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與語言組織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清議”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社會使命感與自信心。
3.考勤與紀律,姓名牌幫助強化自控力
近些年來,高校課堂的紀律已經成為高校教育中日益令人頭痛的問題,各種考勤的辦法也花樣百出。不過,大學的課堂如果真的需要刷指模考勤,則無疑是教育的悲哀。維持課堂的紀律與效率,形式與內容應該并重,紀律的要求與課堂的精彩應該相輔相成。更需注意的是,現在的大學生不僅在考勤方面有遲到、早退、曠課這些老問題,更重要的有償代課的廣泛存在,這已經屬于誠信的問題了;另外,課堂被手機綁架,已經到了“異化”的程度。顯然,這不是一個僅存在于中國的問題,斯坦福大學凱利•麥格尼格爾的意志力課程受到全球性的熱捧就在間接的證明,現代的人面對越來越多的選擇和欲望,在自我控制上感到力不從心。實際上,大學生并不是不希望能有更有效的監督與自我監督,只是在現實中各種誘惑在不斷進行干擾。由此,對學生的行為進行有效的監督,對師生來說都是有必要的。而課桌上的一個姓名牌,可以清除師生之間、同學之間的煙幕,配合課代表、小組、同學之間的自治性質的管理,可以形成有效的督促,幫助師生共同創造高效的課堂,并內化為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最終,有可能幫助同學形成一生都受用的良好習慣與積極心態。
二、姓名牌制度推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途徑
結合相關的理論,參照網絡上其他教師的經驗,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筆者發現,在高校思政課堂推行姓名牌制度,目前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其中,最主要的問題涉及學生的認可度與持續性。這些都需要在現實中進一步探索,以求完善。
1.對大學生抵觸情緒的應對
目前,關于課堂使用姓名牌的研討大多針對高中以前的教育階段,在大學課堂上使用這種手段還是不小的新聞,思政課上遇到的阻力則更大。原因也很容易理解,這和高校思政課本身的特點以及當代大學生心理特征都有密切的關系。首先,大學生經過從小到大的政治教育后,對政治課有一定逆反心理,認為課本上講的都是重復、枯燥的大道理,對以后的人生影響不大。在擺脫了高考的壓力之后,學習思政的作用在大學生心中便陡然消失了。其次,隨著網絡、通信等事物的普及與便利,各種思潮在社會中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再加上青年人本身的叛逆心理,就為“自由化”的思想營造了肥沃的土壤。而大學生對自由的理解尚不十分準確和理性,有時甚至將放縱看成自由。在這種思想狀態的下,高校思政課上采取姓名牌制度,無疑很容易被看成刻板的管教。面對這種抵觸,首先要找準定位,以關心每個學生為根本目標,讓學生體會到被尊重、被重視,改變學生認為姓名牌制度“僅僅是為了控制自己”、“壓力山大”、“再也無法逃課了”等簡單而偏激的想法。其次,要充分考慮到當代大學生“個性化”、“自主化”的需求,在推廣姓名牌的時候,形式上盡可能個性一點、自由一點。例如,內蒙古師范大學的同學自制姓名牌時利用不同的風格展現自己的夢想,就收到了良好的預期效果。
2.對姓名牌可持續問題的應對
高校思政課推行姓名牌制度的另一個困難是其可持續性。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筆者發現,盡管全部學生在開學初都按照要求制作姓名牌,但是,過了一段時間,隨著新奇感的消失,只要老師不再督促,許多學生寧可將牌子放在包里,也不愿意將其放在桌子上。因此,我們推行姓名牌制度時需要給學生以持續的激勵。比如,在課堂討論時或其他環節,給學生適當的加分,每次加分可以寫在姓名牌背后預先設計的區域,期末時作為平時成績的重要參考。這樣,姓名牌又可以作為積分卡,使學生受到不斷的鼓勵,督促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實現一個又一個小目標。
三、總結
誠然,文中提到的問題在高校其他課程中也不同程度的存在,但是正如前文所說,高校思政課有其特殊的使命,在立德樹人方面有更高和更嚴格的要求;同時,這門課又面臨著比其他專業課要突出的課堂管理與組織困難。要想培養出真正能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在大學寬進嚴出是非常必要的,但現實卻并非如此。小小的姓名牌不過是解決高校思政課部分教學問題的一個微不足道的探索,但是目前中國高校教育中所面臨的諸類似多問題卻不容忽視。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我們培養現代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公民,除了有高遠的志向,還需要有現實中的責任擔當,生活學習中的點滴匯聚,從這層意義上來講,在高校思政課中探討與實驗姓名牌制度,不失為一種有益的嘗試。
作者:耿之矗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政治理論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