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專業培養模式下酒店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80年代后期,發展于90年代中期。由于傳統的師徒傳授模式不能滿足工業大生產的需要,國外學者研究出了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科本位、能力本位和素質本位等人才培養模式。酒店管理專業的培養模式主要有“產學研結合式”、“雙證式”、“工學交替式”、“訂單式”、“中外合作式”、“平臺+模塊式”等,各種培養模式之間有不同側重又有一定的相似之處。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學習了瑞士、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培養方法,同時許多新加坡院校都與英國、澳洲的眾多高校的酒店管理專業有合作。在培養目標上,既關注學生服務意識的培養,又關注學生技能和知識的培養,同時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機會,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在課程設置上,關注酒店行業需要,同時結合自身培養模式和目標更新課程體系,不同培養模式下,對實操類課程和管理類課程的側重有較大區別。在實踐教學上,新加坡提供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的院校一般都設有模擬室,模擬室完全按照星際酒店配置建立,供學生內部培訓使用。在師資上,關注教師的酒店從業經驗,部分教師同時在酒店擔任重要職位,學校為教師提供到酒店工作的機會,不斷豐富教師的實踐教學經驗。在培養過程中,為學生提供6個月的帶薪實習,實習經歷可以為畢業后的工作積累經驗,也為學生更高層次的就業提供基礎。在教學制度上,采取更為靈活的學分制,以學分作為學位授予的憑證,學生可以全日制也可業余制,修夠相應學分即可獲得相應學位。
二、海南酒店管理專業本科培養存在的不足
大學是地區發展至關重要的智力支撐,海南一直致力于依托海南優勢產業,重點培育獨樹一幟、獨具特色的學科和專業。酒店管理專業是海南重點發展的專業,希望將其建立成領先全國、比肩國際的王牌專業。海南大學、瓊州學院、三亞學院等5所提供酒店管理培養的本科院校各有特色,為海南及全國酒店業培養人才。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5所院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不足,影響了海南酒店管理專業的本科培養,具體體現在以下方面:
(一)培養目標實施與預想有偏差
海南5所酒店管理專業本科院校的培養目標雖不盡相同,但是都致力于培養能從事酒店管理工作的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關注了學生管理能力和實操能力的發展。培養目標設立明確,與酒店業人才需求基本適應。但在實際培養過程中,由于課程設置不合理、教學條件有限、師資力量不足等原因使得培養目標不能完全實現,甚至使得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在實操能力上比不上專科生,在管理能力上又不突出,出現一些不能勝任酒店管理崗位的現象。
(二)課程設置體系不夠完善
海南酒店管理專業本科課程一般分為公共課和專業課,公共課一般是按照學位教育和國家標準進行設立的,沒有太大區別。專業課是體現酒店管理專業的基礎和特色課程,各學校有一定的差異性,但整體而言,專業課重理論輕實踐;課程之間的聯系性不強,先修課程與后續課程設置不合理;專業課專業性不夠,特色性不強;課程教學計劃變動大,個別院校甚至出現因教師開課程的現象。
(三)實踐教學條件有限
實踐教學體系構建是應用型本科專業實踐教學工作的頂層設計,對應用型專業人才培養,強化實踐教學地位,提升實踐教學質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實踐教學條件是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基礎環節,對酒店管理專業培養尤為重要。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普遍有限,三亞學院、瓊州學院等有自己的實訓酒店,實訓室和實驗室等,但是規模和條件有限,實訓場地面積小,實訓材料種類少、質量不高,與星級酒店相差甚遠,不能完全滿足實踐教學需要。
(四)師資“酒店專業性”不強
目前,海南酒店管理專業本科院校的師資構成從“酒店專業性”上看不太合理。一方面,酒店管理專業教師副高以上職稱者多是管理類相關專業學歷背景,專門的酒店管理專業所占比例不高,講師和助教等雖有專門的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但是絕大多數仍為旅游管理類畢業生,酒店實際工作經驗缺乏,專業性不強。另一方面,各院校招聘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時,過多的關注其學位,一般要求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對酒店實際工作經驗關注不夠,學歷門檻把“酒店專業能力”強,但學歷不夠的教師拒之門外。
(五)培養效果欠佳培養效果的好壞體現在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是否能夠符合培養目標要求,適應酒店行業需求。據了解,目前海南5所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畢業生雖然就業率較高,但是本科酒店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優勢不能體現,真正堅持在酒店行業工作,按照職業生涯規劃由基層到管理層的寥寥無幾,與復合型、應用型高級人才的培養目標相差甚遠。
三、新加坡酒店管理培養啟示下的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養改革策略
鑒于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養存在以上不足,借鑒新加坡的酒店管理培養模式,筆者提出以下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養改革策略:
(一)培養目標分層次,注重具體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院校提出的培養目標比起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提出的培養目標更加具體,層層深入從不同方面對學生提出了要求,例如:SHATEC酒店管理學院培養目標首先是使學生理解酒店行業,然后具備酒店操作技能,最后具備酒店管理與運營能力。培養目標的分層次和具體化可以改變目前海南本科酒店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實施過程中偏離原定目標,以及培養目標過大、過空,預期目標難以實現的現狀。筆者認為,海南酒店管理本科培養的目標可以分為服務意識、服務技能、溝通協作能力和管理運營能力幾個層次,最初的培養目標主要是使學生認識酒店行業,提高其服務意識;在專業課程教授和專業實習過程中逐漸培養其服務技能,同時鍛煉學生的溝通協作能力;最終的酒店管理運營能力是上面幾個層次培養目標的更高追求,目標的最終實現一方面需要學生學習相應的管理理論,另一方面需要酒店實際工作的積累,目標的實現可能會延續到學生畢業之后幾年。
(二)課程設置分模塊,注重系統化
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分類更多的強調課程類別,而對課程之間的關聯性關注不夠,沒有科學的分類。新加坡酒店管理培養院校的課程設置上往往按學期分為幾個模塊,不同模塊之間的課程體現出一定的關聯性,例如:《餐飲服務技能》分理論課和實操課在不同學期教授、《領導:基本屬性和練習》(1-3)分為幾個層次,分屬于不同學期的課程。課程間的關聯性可以加強學生對一門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也可以使學生對酒店管理專業有更加整體性的認識。筆者建議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課程設置在現有分類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模塊、系統化,按照培養目標將關聯性較強的課程劃分在一個模塊中。例如:為培養學生的餐飲操作技能,可以將《中餐服務》、《西餐服務》、《宴會服務》、《烹飪技能》等課程分為一個模塊,相對應的在餐飲操作技能模塊之后設置餐飲管理能力模塊,包括《中餐管理》、《西餐管理》、《宴會管理》、《烹飪管理》等課程。授課過程中剔除不同課程間相同的知識點,既能避免當前不同課程間知識點雷同,學生學習興趣低的現象發生,又能將彼此間的區別突出出來,加深學生印象。各院校可根據自身培養定位劃定理論課與實踐課比重,模塊類別和各模塊課程。
(三)實踐教學增比重,注重功能化
學習新加坡“教學工廠”理念,通過引進最先進的教學設備,對企業真實環境進行模擬,改善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的實踐教學條件。酒店管理專業是實操性很強的專業,海南各酒店管理本科院校也認識到了這一點,逐步增加了實踐課程,加大了實訓室建設。可是目前各院校的實踐教學比重仍然有限,在實踐課程教學中受條件限制效果不佳,學生在學校學習的操作技能與當前酒店相差甚遠,實踐課在培養過程中的功能不能實際發揮,學生進入酒店實習仍需從零開始學習。對酒店環境進行模擬,為學生提供較好的實踐教學環境,才能真正發揮實踐課的功能,使學生進入酒店實習能夠更快上手,凸顯本科生優勢。教學條件的改善需要資金的投入,各院校應根據自身情況盡力為學生提供仿真實踐教學環境,提高實踐教學質量。
(四)師資隊伍重經驗,注重多樣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專業教師的酒店工作經驗能使教學工作更好的開展,與目前海南酒店管理本科院校教師空有學位,實踐工作不足的現狀形成鮮明對比。雖然,不斷強調“雙師型”教師的重要性,但各校在教師招聘中仍是優先考慮學歷使得“雙師型”教師比例一直較低。建議改變傳統的招聘要求,在招聘過程中綜合考慮教師的學歷條件和酒店工作經驗,部分課程聘請酒店相關從業人員進行講授,將教師隊伍多樣化。同時,學習新加坡酒店管理師資培養模式,讓酒店管理專業教師每隔幾年就要到酒店工作一段時間,增強其對酒店行業情況的整體把握,增加對酒店管理的立體感受,提高教學效果。
(五)學習質量有評價,注重實用化
新加坡酒店管理專業學生在為期6個月的帶薪實習中會得到酒店的評價,或者獲得某些證書,可以作為以后酒店從業的資質和條件。海南酒店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雖有最少6個月的專業實習和一個學期的畢業實習,但絕大多數學生畢業后仍需從基層做起,酒店的實習經歷對其職業生涯發展發揮作用不大。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中,酒店的實習也只作為一個參考,所占比例不大。建議對學生包括實習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面評價,除了學分制和專業考試,還可以考慮引入或參考第三方評價,建立實用的培養質量評價體系,提高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
作者:閆靜 單位:三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