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水文業務技術和管理現代化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黨的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建議,對加快水利基礎設施網絡建設、保障水安全提出了明確要求。面對新時代對水文工作提出的要求,黃河流域水文機構要履行好流域監測和流域水文業務主管單位職能,更好地為幸福河建設提供基礎支撐服務,推進水文業務技術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具有基礎性和長遠性的重大意義。
一、黃河水文測報工作存在的短板
2016年以來,黃委啟動實施了黃河水文測報能力提升工作。4年來,黃委水文局黨組精心部署、強力推進,在測報數據采集、測報信息化、信息集成、測控中心建設、管理運行模式改革創新等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取得了顯著成效。雖然“智慧水文”還在不斷提升和完善,但取得的成績已經得到廣泛肯定。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推動測報能力提升和管理模式改革,把測報管理和測報技術統籌結合,一并推進,意義非常重大。水文管理體制和測報組織管理模式屬于生產關系;測報技術、測報質量、測報方式屬于生產力范疇,當測報技術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根據生產力的發展不斷調整生產關系,才能發揮水文的整體性和協調性效能。當前,黃河水文能力建設還存在以下突出問題。
1.思想觀念不夠解放。適應新發展理念,還需要進一步學習領會中央、水利部和黃委黨組對新時代水文工作的要求,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積極探索,主動作為。以流域為中心,統籌協調,才能肩負起流域水文水資源監測預報服務職責。
2.站網布局還不完善。符合現代科學技術和水文測報技術發展的水文站網還沒有形成。要在站網布設時充分考慮測控(巡測)中心建設,把水文站和基層勘測局聯系起來,形成完善的“測控中心+測站”的現代化水文站網體系。
3.智能化水平還不高。全局性、系統性、自動化的設計布局研發還不夠。缺乏在測站監測方式分類(比如測流槽、ADCP、RG-30、無人機,及類似通信系統的鋼塔搭載等)的基礎上,通過對已有技術方法,比如泥沙監測技術、測控技術、信息系統等儀器設備、運行模式對比、分析、優化形成標準產品和方法的過程。要在測站分類前提下,按照這些方式來開發軟件、集成系統,形成標準化、智能化,復制性強、即插即用、易于推廣的水文測報產品。
4.管理職能發揮不夠。流域水文機構要按照“三定方案”行使好流域水文管理監督職能,制定和完善相關管理制度,但目前在水文資料統一管理、授權使用、權威、合法審核、有效服務等方面的職能和監管作用發揮不夠。
5.干部人才隊伍不適應。集中表現在領導班子干部老化嚴重,年輕干部培養、使用不夠。黃河水文單位現有研究生140多名,還有大批的優秀年輕干部,要抓緊培養使用。在政治標準上要求不能降低,要大膽放手和支持年輕同志去創新,敢給他們壓擔子。
二、充分認識新時代對水文工作的要求
水文是一個按流域設置的監測系統,對流域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起著重要的基礎性支撐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央、水利部、黃委對做好新時代水利和水文工作提出了明確要求。針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發表的“9·18”等重要講話,強調山水林田湖草沙是一個有機整體,要量水而行,以水而定,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2018年6月27日,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水文測報部長專題辦公會上指出:水文是經濟社會和水利改革發展的重要支撐,水文最應該率先實現信息化、現代化。水利部副部長葉建春在全國水文工作會議上對水文測報信息化、智能化,構建現代水文監測管理模式提出了明確要求。2016年黃委黨組提出,水文測報能力提升是從黃河總體發展和能力建設出發,落實黃委黨組“規范管理,加快發展”總體要求,“維護黃河健康生命,促進流域人水和諧”治河思路,全面提升治黃工作能力及補齊短板的要求。根據以上中央、水利部、黃委對黃河水文工作的要求,新時代黃河水文工作就是要以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過去主要為防汛、工程建設服務,向同時為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監測預報預警提供全面支撐服務轉變,要圍繞這一轉變和建設幸福河目標來建設符合新時代要求的黃河流域水文監測預報支撐服務體系。
三、黃河水文測報技術和管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措施
圍繞新時代對黃河水文的要求和目標,黃委水文局提出實施“黨建引領、業務立局、經濟強局、人才興局、文化潤局”戰略,推動“智慧水文、富強水文、美好水文”建設的工作思路,要求所屬部門“認清形勢、明確要求、找準問題,統籌謀劃、規劃先行、重點突破”,通過編制實施黃河水文現代化規劃和水文黨建示范帶建設,為水文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基礎支撐。
1.完善站網體系。要圍繞新時代賦予水文對水災害、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監測預報預警服務的目標來規劃布局水文水資源站網體系,重點補充上游河源區、中游水庫泥沙、北干流無控區間的監測站網,滿足對水量、泥沙、水質等水文要素,以及地下水、省界斷面、取退水口的水文監測需要。同時要與新的技術手段和管理運行體制緊密相連。規劃的站網布設和測驗方式要與將來機構設置和人員配備掛鉤。站網體系規劃要有網的概念,要以基層勘測局為單元構架測控(巡測)中心構建水文站網體系,按照不同測驗方式的分類來建設。在勘測局層面的測控(巡測)中心建設方面,黃河中游水文水資源局已在榆林勘測局構建了一個很好的模式,為黃河水文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樣板。
2.創新管理模式。按照水利部構建現代水文監測管理模式的要求,水文局黨組開展了深入的調查研究,結合黃河水文實際,明確在實現水文監測預報現代化過程中要一并考慮業務技術和管理模式配合協調。在水文業務技術上要實現“自動測報”,管理模式上要實現“駐巡結合”,最終實現“自動測報、駐巡結合”的現代水文監測技術和管理運行模式。即對測站按照自然條件和特性進行分類,確定測報方式和在線測報標準化建設,實現“自動測報”。對基層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可采取“3+3+3”的管理模式,即在勘測局已有的3個科室基礎上,建立測控中心、巡測中心和保障中心3個中心,對所屬測站實施駐測、巡測和駐巡結合3類測驗模式。
3.提升技術水平。第一,要加強業務管理,明確構建測報業務或測報管理模式,重點做好測站測驗方式分類和水文信息采集傳輸管理系統化,建立和完善符合新技術管理要求的水文業務技術標準和規范。第二,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引進專業化機構,全面推進新技術、新儀器、新方法的應用,充分利用先進的聲光電及空天地一體化的無人測控技術、5G及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加速現代化科學技術與水文業務的深度融合,提高水文數據采集傳輸,分析預報自動化、信息化、現代化水平。第三,要統一組織,通過比選優化,推進泥沙在線監測、信息自動集成等關鍵技術聯合攻關,全面提升水文現代化水平,實現監測網絡立體化,監測手段智能化,信息采集自動化,服務產品多樣化,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幸福河貢獻水文力量。
4.團結共謀發展。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更加注重保護和治理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而流域水文工作正是承擔著對整個流域水量、水質等水文要素進行系統監測預報的職責,為流域各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礎支撐服務,必須與流域各級政府部門密切合作,在規劃、科研、設計、建設、生產、生活、防汛、供水等諸多方面發揮自身優勢,通過水文監測預報、分析計算、評估預警等方式,為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優質高效、安全可靠的服務,所以,黃河流域水文要進一步樹立全河一盤棋理念。運用系統思維,建立與流域各方面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發展新格局。
作者:蘇鐵 單位: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