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如今,各種先進的技術已經被應用到各大領域,促進了我國社會發展,其中農業作為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動力,也同樣應用到了很多現代化技術,使得農業生產力得到了提高,加快了農業發展速度。玉米作為我國最為重要的農產品之一,對我國社會生產力提高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還是我國人民溫飽的主要保障,因此引來了社會各方人士的重視,使不斷提高玉米產量成為了我國農業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而加強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則是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途徑,理應得到高度重視。對此,根據對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的了解,詳細分析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及管理措施。
關鍵詞: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問題;措施分析
0引言
眾所周知,玉米是最為常見的糧食作物,對我國人民的生產及生活均產生直接影響,不僅在我國農業體系中占據重要地位,還在我國整體的社會體系中占據主體地位,故其生產力、產量及質量一直備受人們的關注。玉米田間栽培技術是保證和提高玉米產量的重要基礎和前提,長期以來都是玉米種植的主要技術方法,高效應用玉米田間栽培技術不僅能夠提高玉米疫苗成活率,還能夠促進玉米健康成長,最終提高玉米質量,為我國人民提供更多且質量更高的玉米,足以見得玉米田間栽培技術對玉米高效種植、農業乃至整個社會發展的重要性。所以下文先分析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然后在此基礎上探討了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措施,希望能夠對實際的玉米田間栽培起到積極作用。
1玉米田間栽培技術
1.1育苗技術
1.1.1查苗、補苗技術。玉米田間栽培的前提是要有質量良好且生命力較強的玉米苗,所以在玉米出苗后需要及時進行查苗和補苗,以及時發現和去除有缺陷的玉米苗,具體查苗、補苗技術如下:第一,玉米三葉期前如果玉米苗連續缺苗株數≥3株,則需要進行補苗,通過情況的補苗方法為帶土移苗補栽,能夠減少玉米株間的苗勢差異;第二,在對玉米苗進行移栽時,要注意天氣環境,一般選擇陰雨天進行移栽,以保證玉米苗有足夠的水分,從而縮短緩苗的時間,最終提高移栽玉米苗的成活率[1]。1.1.2間苗、定苗技術。間苗、定苗簡單來說就是適時間苗、定苗,是減少弱玉米株率和提高玉米群體整齊度的重要技術措施,同時還能夠有效確保玉米苗的適宜密度,促進玉米生長快。具體技術如下:第一,在合適的條件下進行間苗、定苗,通常情況下在玉米展開1~2片葉時開始間苗,在玉米展開2~3片葉時開始定苗;第二,間苗過程中還需要堅持“去弱去病苗留壯苗”原則,以保證整體玉米苗的質量;第三,注意間苗、定苗的時間,通常情況下選擇在晴天下午進行間苗和定苗,主要原因在于此時很多病苗、蟲咬苗等幼苗很多容易辨識出來,從而有效淘汰掉質量不達標的幼苗;第四,對于苗矮葉密、下粗上細以及扭曲的絲黑穗浸染苗等要及時進行徹底剔除,避免絲黑穗浸染苗面積擴大,影響整體玉米的種植質量及產量;第五,對于旱地且生產水平較低的地塊,其間苗及定苗需要在早上進行,而對于病蟲害較重的地塊則需要在晚上進行間苗和定苗,如果間苗期間需要雙株留苗時則需要保持兩苗的合適間距,一般控制在5~10cm的范圍內[1,2]。1.1.3中耕、滅茬技術。玉米苗期要對玉米進行3次中耕,要對中耕的次生根進行適量增加,通常可增加4~6條,并保證中耕的增加范圍在5~7cm之間,從而保證玉米增產10%,每次中耕、滅茬如下:第1次:定苗前適量增加玉米的中耕深度,通常控制在3~5cm的范圍內;第2次和第3次:定苗至拔節期將中耕深度增加到10cm。中耕過程中還需要堅持“苗旁淺耕”原則和“行間深耕”原則,待套種玉米麥收后及時對玉米進行深中耕滅茬和土壤疏松,以促進玉米根系健康發展。
1.2施肥技術
第一,根據玉米田間土壤肥力、玉米養分需求等選擇與玉米種植實際相符的肥料,并加以施肥;第二,玉米不同成長階段的養分需求不同,因此要根據玉米的成長情況選擇不同階段的肥料進行施肥,以促進不僅階段玉米的健康成長,但不管是哪個成長階段都需要使用到適量的氮元素有機化肥,因此施肥中要加強對氮元素有機化肥使用量的控制;第三,要控制肥料的用量,因為肥料用量過多或過少都會對玉米的健康成長產生不利影響;第四,要根據玉米種植實際情況及養分需求等選擇正確的施肥方式,以保證肥料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成長促進作用[2]。
1.3灌水技術
第一,因為玉米本身是一種低溫抵抗力較強且水分蒸騰系數不高的農作物,故決定了玉米可以種植于降水量不多的地方。盡管如此,依然還需要進行適量的灌水才能促進其快速生長;第二,不同生長時期玉米對水分的要求也不同,因此需要進行灌水,灌水時要控制水量,如苗期少澆水,拔節期多澆水。
1.4防病蟲技術
第一,玉米絲黑穗病防治:播種前盡可能選擇抗病品種的玉米種子,如果沒有符合條件的玉米種植,則可以選擇藥劑處理種子,以增強種子的抗病能力;第二,玉米粗縮病防治:可使用適量的甲拌磷或乳油等涂抹在玉米表面,以減少粗縮病發生,同時還可以通過早播、除雜草等方法來防治粗縮病發生;第三,玉米銹病防治:可選擇已推廣的包衣種子,并且是抗病型種子,合理種植,適當施肥,玉米收割后再及時燒毀病殘體;第四,玉米螟防治:選用抗螟品種玉米種子進行種植,并做好后期的防治工作。
2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措施
2.1玉米田間栽培前期的技術管理措施
第一,做好玉米種植前期的補苗技術、間苗定苗技術、防治蟲害技術等管理工作,并提高這些技術的應用效果,為后面的玉米健康生長奠定良好基礎;第二,補苗、間苗和定苗時要經常到田間查苗,以及時補種或移栽缺苗;第三,還要做好土壤疏松及土壤溫度控制工作,以保證補苗、間苗和定苗的高效性。
2.2玉米田間栽培中期的技術管理措施
第一,施肥技術管理:玉米成長到拔節期(6~7片葉子),要增加肥料使用量,因為該時期是玉米施肥的高峰期,該時期還是玉米抽穗的前期,因此玉米苗生長速度非常快,需要足夠的養分供應其生長,該生長階段的施肥量占了總施肥量的60%,是保證和提高玉米產量的關鍵施肥環節;第二,防病治蟲技術管理:除了使用防病治蟲技術進行病蟲預防及整治以外,還需要及時將患病的玉米拔除,以減少和避免疾病傳播,病蟲預防中要特別重視玉米螟防治,因為玉米螟的危害性最大;第三,做好抗旱排澇工作:陰雨天氣做好排澇工作,例如挖好排水溝等[3]。
2.3玉米田間栽培后期的技術管理措施
第一,補肥料管理:玉米吐絲后要及時補充適量的氮肥或磷酸二氫鉀溶液等,以保證玉米根系活力旺盛,最終提高玉米的種植產量及質量;第二,人工輔助授粉管理:玉米生長后期要對玉米進行人工授粉,以減少玉米禿頂、缺粒、穗小、粒不飽滿等不良現象的發生,最終提高玉米產量;第三,玉米剝皮晾曬管理:玉米生長后期使用正確的方法對玉米進行扒皮晾曬,扒皮晾曬的時間不能太早或太晚;第四,適當晚收:適當晚收玉米不僅能夠將玉米后熟的特點充分發揮出來,還對玉米的成熟起到了保證作用,使玉米粒長得飽滿的時間充足,從而增加玉米品質及產量[4]。
3結語
玉米種植效率及質量已經成為了我國最受關注的社會問題,對我國糧食問題及社會生產問題等均產生了很大的作用及意義,即高效和高質量的玉米種植能夠解決我國糧食存儲量不足、糧食供不應求及農業生產力不高等問題,從而提高了我國農業生產力,使我國糧食存儲量增加,最終促進我國社會健康可持續發展,進一步證實提高玉米種植質量及效率是必要的,而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的應用則是保證玉米種植質量及效率的關鍵。所以上文先從育苗、施肥、疾病預防及灌水等方面分析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然后從玉米田間栽培前期、玉米田間栽培中期和玉米田間栽培后期,分析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措施。
參考文獻
[1]劉敏,李宏玖,劉俊杰,等.宜昌市春玉米苗期田間栽培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18,(3):174-175.
[2]呂春城.玉米田間栽培技術管理[J].吉林農業,2018,(4):55.
[3]李婧.高產玉米田間栽培技術淺析[J].農民致富之友,2016,(17):5.
[4]肖永利.淺析我國玉米種植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考試周刊,2014,(96):195.
作者:金鐘吉 單位:柳河縣安口鎮農業技推廣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