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護理效果探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探討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應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方法68例慢性腎臟病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4例,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比較兩組護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及腎功能。結果護理后6個月,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Scr、BUN、PRO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Ccr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應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護理中,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腎功能。
【關鍵詞】慢性腎臟??;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自我管理能力;腎功能
慢性腎臟病是指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腎臟結構及功能發生變化或存在障礙,若患者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會引發終末期腎臟疾病等嚴重并發癥[1]。除了臨床治療外,慢性腎臟病患者若想有效控制癥狀、改善腎功能,需要持之以恒地通過自我管理應對疾病的進展,但是多數患者一旦離開醫護人員,疾病便得不到有效的控制[2]。本研究探討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應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護理中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選擇我院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期間收治的68例慢性腎臟病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符合WHO制定的慢性腎臟病診斷標準;患者及家屬均同意參與研究;患者的溝通、認知等能力正常;患者不存在嚴重并發癥。排除標準:惡性腫瘤者;心腦肝肺等器官有嚴重疾病者;免疫力極度低下者;嚴重感染者;精神疾病者。通過抽簽的方式將入選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n=34,白簽)和觀察組(n=34,紅簽)。對照組男20例,女14例;年齡41~76歲,平均(56.43±4.53)歲。觀察組男19例,女15例;年齡42~78歲,平均(56.87±4.37)歲。兩組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如用藥指導、密切監測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具體措施如下:(A)制定自我管理手冊??剖裔t護人員根據慢性腎臟病的特點,結合國內外優秀經驗,為患者制定自我管理手冊,設計自我管理記錄表及行動計劃表,對患者進行為期7d的慢性腎臟病自我管理項目培訓。(B)自我管理培訓內容:①疾病管理。護士教會患者監測血壓、采集尿液,并指導患者掌握觀察尿液顏色、性質的方法,讓其學會閱讀腎功能檢驗報告。②用藥管理。囑咐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禁止服用對腎臟有損害的藥物,若患者存在局部感染,不要注射、口服抗生素,應該選擇局部用藥[3]。③情緒管理。護士教會患者感知自身情緒,調節、控制負面情緒,告知其排解壓力的方法,比如適當運動、聽音樂、向親朋傾訴等。④飲食管理。護士向患者宣教健康合理飲食的重要性,根據患者實際需要、喜好等制定飲食計劃[4],指導患者嚴格控制水分、鹽分的攝入量,以低脂、低糖、低磷、低鹽、高纖維素、優質蛋白、清淡的食物為主。⑤一般生活管理。告知患者禁煙、限酒,指導其根據自身水腫、血壓等情況確定營養物質的攝入量,室內需要保持干凈、整潔,每天定時通風。⑥休息與活動指導。患者需多休息,不要過度勞累,可以進行適當的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如散步、太極拳、瑜伽等,但是不應劇烈運動。⑦出院指導。護士對患者出院后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評估,與患者一同制定院外護理計劃,讓其根據計劃進行自我護理,囑咐定期回院復查尿常規及腎功能;若是患者出院后有尿路感染等情況,需要回院就醫。
1.3觀察指標。①使用《慢性腎病自我管理研究測量表》[5]對兩組患者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的自我管理能力進行評分,包括癥狀管理、情緒管理、自我效能,共51題,均為1~5級評分法,總分為255分,分數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強。②在護理前及護理后6個月檢查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包括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蛋白(PRO)、血肌酐清除率(Ccr)。
1.4統計學處理。使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6個月,觀察組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腎功能指標比較。護理前,兩組患者的腎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Scr、BUN、PR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Ccr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慢性腎臟病的病程長,若想有效控制患者的病情,除了臨床治療外,患者的自我管理也至關重要。慢性病自我管理即讓患者通過觀察、強化、評估等方式實現控制病情的目標,在此過程中,患者能形成自我效能感,可以提高其治療、護理信心進而改善預后[6]。本研究中,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結果顯示,護理后6個月,觀察組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評分高于對照組,Scr、BUN、PRO水平均低于對照組,Ccr水平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在于:常規護理不涉及患者的自我護理內容,患者一旦離開醫護人員的指導,不能依靠自身進行護理,腎功能、疾病癥狀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控制。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恰恰彌補了這一缺點,醫護人員通過對患者進行自我管理培訓,可以提高其自我護理水平[7]。相關研究[8-10]表明,自我管理計劃中的疾病管理可以讓患者掌握監測血壓、觀察尿液、閱讀腎功能檢測報告的方法;用藥管理能讓患者嚴格按照醫囑用藥,可以在不損傷腎臟的情況下最大程度發揮藥物的作用,有效控制病情,改善腎功能;情緒管理可以使患者在出現負面情緒時進行自我調節,有利于其樹立預后信心,以積極的態度面對疾??;飲食管理可以讓患者在具備良好體魄的同時,通過食療的方式改善腎功能指標,能讓患者有充足的營養支持預后;一般生活管理可以讓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禁煙、限酒可以避免患者腎臟的進一步損害;休息與活動指導可以讓患者平衡好休息與運動的關系,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適當的有氧運動,能提高患者的身體素質,緩解不良情緒,促進身體康復;出院指導有利于患者掌握家庭護理方法,使其即便離開醫院也能通過自身或家屬得到優質的照護,能使其在持續的嚴格護理下,改善腎功能。綜上所述,慢性病自我管理計劃應用于慢性腎臟病患者的護理中,可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其腎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作者:趙魯豫 姜玲芝 單位: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腎臟內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