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造船拉動式計劃管理,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本文通對造船拉動式的計劃管理模式的原理、流程、編制及調整方式等的闡述,分析了拉動式的計劃管理模式的特點,指出通過建立好拉動式計劃管理模式使船廠真正的節奏均衡、精益生產,為造船的降本增效、科學發展創造條件。
關鍵詞:精益造船;拉動式的計劃管理;生產模式
0前言
日本豐田汽車的TPS生產方式(ToyotaProductionSystem),也叫精益生產方式早已風靡世界制造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生產模式之一。精益造船模式就是利用精益生產的理論,通過消除造船過程中的無效時間(不增值部分)來減少資源浪費、提高資源利用率,從而獲得縮短造船周期、降低造船成本、擴大造船產量和提高造船效益的結果。而精益造船實行的是拉動式的計劃管理。
1造船拉動式計劃管理的原理
造船是個復雜的綜合過程,傳統的管理辦法就是依靠經驗編制粗線條的計劃,各工種和各類生產活動做到大致協調。在計劃實施過程中,憑籍項目經理或建造經理的能力和公司生產會議的決定,不斷協調各方關系,完成造船任務。這種計劃模式未按合同要求分析各船要做的各項工作,忽略了圖紙和物資的可獲得性、勞動力和工藝技術的可能性及造船工程要達到的目標,當造船產品較多、產品線也多時,產生的結果就是在生產過程中各部門、各項目組對資源的無序爭搶,生產不均衡及生產節點的不可控,最終導致的是不能按期交船。拉動式計劃管理以按期交船為最終目標,是以后道拉動前道,把生產工序一路向前拉動,通過后道的需求來安排前道的生產模式。按照交船期和船廠總體生產安排的要求(年度建造線表),先制定出有生產節拍的船塢(臺)的搭載計劃,然后按照搭載計劃制定出分段的總組作業計劃,再根據分段總組計劃制定出先行中日程計劃、管子加工計劃及模塊制作計劃,同時先行中日程計劃作為整個生產準備計劃的基礎,指導編制設計出圖和資材納期計劃。(見圖1,計劃邏輯圖)。拉動式計劃管理模式是精益造船實行的生產計劃管理模式,它以按期交船為最終目標,把生產工序一路向前拉動。因此拉動式計劃管理模式是最適合按期交船目標的實現,同時也是最大限度實現資源節約的生產模式;它盡可能的廢除多余生產,強調的是及時生產JIT(justintime)。
2造船拉動式計劃的管理流程
拉動式計劃強調的是按序按時,通過對多船的能力負荷平衡而編制出單船的生產計劃。拉動式計劃的核心計劃是船塢(臺)的搭載計劃,通過搭載計劃平衡后的生產計劃強調一定要按序、按時(按序優先于按時),特別是分段的生產要保證按序按時,即使在客觀條件困難時,也必須優先保證分段生產的順序。通過按序的平衡,考慮船廠的能力、資源等幾個要素為基礎,對計劃進行統籌安排,具體為:(1)首先確認新的主計劃(或叫概括工程表),根據主計劃的交船時間及年度碼頭周期要求(負荷標準)確定各船的船塢(臺)搭載計劃,該搭載計劃(多船)是通過船塢(臺)的吊機資源、起吊能力、場地資源等平衡后的計劃;(2)根據最新的各船型分段(含預搭載)的標準周期,在生產管理系統(CIMS系統或者eRIM)等,如船廠沒有成熟的系統,可采取手工編制方式,下同)倒推出單船先行中日程計劃,匯總倒推出來的各船物量,確定先行生產的基本物量;(3)在生產管理系統對基本物量產生的負荷曲線進行調整,使負荷平衡。對平衡后的各船先行數據進行匯總,統計確定生產指標(月度物量等);(4)比較各道工序生產能力與生產指標的差距,對產生差距的工序進行研討和協調(一般是在公司層面進行),確定解決方案后再調整各船先行中日程并最終確認;(5)根據確定的先行中日程計劃倒推出設計的出圖計劃及各類資材計劃。
3造船拉動式計劃的編制
拉動式計劃是從后向前拉動、由后道工序向前道工序提出要求的計劃。通過主計劃的節點要求先制定出船塢(臺)的搭載計劃,然后按照搭載計劃制定出分段的總組作業計劃,再根據分段總組計劃制定出先行中日程計劃、管子加工計劃及模塊制作計劃,同時先行中日程計劃作為整個生產準備計劃的基礎,指導編制設計出圖和資材納期計劃。具體操作上,按上述第2大點造船拉動式計劃的管理流程中平衡后的月度物量為基礎,在計劃中(或生產管理系統中)明確到具體的分段制作;根據先行中日程計劃確定的批次及分段順序,編制鋼材滾動計劃;根據年度計劃中的物量要求、先行中日程計劃中的制作順序、綜合考慮現場實際生產進度以及資材到貨情況等,編制月度計劃大綱;根據月度計劃大綱,在上一輪的雙月計劃基礎上對場地、資源平衡進行滾動調整,編制新一輪雙月滾動計劃,并組織例行先行月度計劃協調會,對前后道接口進行核對,修正計劃。在雙月計劃基礎上,每周根據現場實際情況進行周計劃的調整,且每周組織周計劃協調會,主要是制造部計劃及現場調度人員針對實際生產作出相應的修正。
4造船拉動式計劃的調整原則
任何計劃都存在修正調整的過程,拉動式的計劃也不例外。拉動式計劃實行動態調整,通過對計劃執行程度的跟蹤分析,及時準確的將實際生產數據反饋到計劃中,同時采取相應的措施,加強對生產過程的控制和協調,在計劃延遲到打破后墻(搭載計劃時間)時及時提出預警。動態調整遵循以下原則:(1)根據標準工期中設定的工序周期和緩沖,先在既定的緩沖期內調整;(2)如在既定的緩沖期內不能滿足時,則通過加班等措施壓縮工期;(3)在采取各種措施仍無法在既定的標準工期和緩沖期內調整時,及時預警,并經程序審批后調整搭載計劃或預搭載計劃。計劃調整具體方法是在生產管理系統中對先行中日程計劃的預處理、下料、小組立、大組立(總組立)、預舾裝、涂裝工序等依序每月/周按實際情況調整(詳見圖2),具體操作如下:(1)根據平衡后的多船先行中日程計劃順序,確定月度計劃大綱項目(主要是具體下料批次,順序和量以及具體分段生產的順序和量);(2)根據具體項目對相應工序進行計劃平衡、調整(雙月計劃);(3)每周反饋實際生產狀況,同步調整先行中日程計劃,并對下周計劃進行修正(雙周計劃);(4)先行中日程計劃調整后,同步更新各船工作包時間;(5)生產單位(作業區)對派工單計劃進行動態調整(每周)。
5結論和展望
造船拉動式計劃管理的原理、流程及調整方法表明其是最適應精益造船理論的,是實現精益造船模式的重要載體。計劃既是生產作業的依據,更是貫徹造船模式理論思想的表現方式。拉動式的計劃管理反映了中間產品的理念,體現了現代造船模式的精髓。目前國內很多先進船廠的計劃體系都運用拉動式的計劃,但要更大的發揮該計劃體系的作用,必須做好以下兩點工作,這也是在完善拉動式計劃體系方面的工作重點:(1)工程負荷的測算與計劃的緊密結合,把工程負荷的測算作為平衡工程計劃的最重要依據。目前國內的大多數船廠對負荷平衡的重要性缺乏足夠的認識,在承接造船訂單時,缺乏有效的負荷平衡技術作為船廠決策的支撐,這或許是目前船廠節點控制率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日本船廠極其重視生產負荷平衡的作用,其主要平衡手段是物量曲線(搭載S曲線,組立S曲線,加工S曲線)及工時曲線。利用物量/工時曲線可生成勞動力波動線表,可以直觀的反映出勞動力需求的波峰波谷,為人力資源的配置和均衡生產提供依據。負荷平衡的結果無論是對手持訂單的節點安排,還是船廠未來接船的船型、周期確定都產生決定性影響。一般情況下,經過負荷平衡所派生出的生產計劃都具有較強的可控性。而當平衡結果偏離生產能力較大時,一般采取重新調配、增加生產資源或勞動力調整的方式來達到利潤最大、成本最低化;(2)與計算機系統的緊密聯系,通過信息技術對船廠的各類要素(場地資源、物資、設備能力、人力資源等)和生產的各類周期進行優化調配,把整個生產流程完整的串聯起來,能極大的提高計劃編制的效率,實現計劃的動態調整。另外如能將計劃系統與設計、物資、管理系統集成的話,通過信息集成,過程優化及資源優化,實現物流、信息流、價值流、人流的集成和優化運行,控制造船節奏,優化物資采購配送,縮短建造工時,降低能源消耗。
參考文獻
[1]張明華.精益造船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2]翁德偉.造船成組技術[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1990
作者:楊強 單位:廣船國際生產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