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論健康管理模式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 研究健康管理模式對高血壓患者血壓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 方法 選擇靖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2019 年 6月-2020 年 6 月管理的經臨床確診的 90 例高血壓病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 45 例。 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指導與隨訪管理,觀察組則實施健康管理模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遵醫囑行為、血壓水平、血壓控制率、自我管理能力以及生活質量。 結果 干預后,兩組遵醫囑行為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兩組在干預后的血壓控制率、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評分、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健康管理模式可提升高血壓患者的遵醫囑行為,進而改善其血壓控制效果,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
關鍵詞:高血壓;遵醫囑行為;生活質量;自我管理能力;健康管理模式
高血壓(hypertension)具有病程長、易反復、不可治愈等特點,患者往往需接受長期乃至終身的干預治療,以保證血壓的持續穩定,從而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展[1]。但在實際情況中,高血壓患者多為老年人,其疾病認知程度普遍較低,且缺乏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遵醫行為差,不利于血壓的長期管控,易導致病情反復以及出現并發癥[2,3]。對此,通過科學合理的健康管理模式,及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與血壓控制情況,同時給予相應的健康指導,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有助于促進患者血壓管理水平的提升[4]。現階段,國內高血壓健康管理干預內容及管理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5],參考價值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研究結合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我中心管理的 90 例高血壓患者,觀察健康管理模式對其血壓水平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 2019 年 6 月-2020 年 6 月靖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管理的 90 例高血壓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字表法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5 例。對照組男 27 例,女 18 例;年齡 49~75 歲,平均年齡(61.85±5.79) 歲;病程 2~8 年,平均病程(4.27±2.15)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 35 例,大專及以上 10 例。觀察組男 27 例,女 18 例;年齡 49~75歲,平均年齡(61.79±5.82)歲;病程 2~8 年,平均病程(4.35±2.18)年;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下 34 例,大專及以上 11 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本研究所有病例均知情且自愿參與,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診斷明確,且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 年修訂版)》相關標準[6]。排除標準:①伴嚴重心腦血管病變者;②惡性腫瘤者;③有精神及認知疾病、交流障礙等無法配合隨訪管理者。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指導與隨訪管理,定期向患者科普高血壓疾病的相關知識,包括發病因素、癥狀表現、并發癥等,同時指導患者規律用藥、合理飲食、適宜運動,并于干預期間提供適當的隨訪服務,通過電話及網絡等方式掌握患者的血壓控制情況,給予相應的建議與指導。干預持續時間為 6 個月。
1.3.2 觀察組
實施健康管理模式:①檔案管理:依據疾病進展階段以及病情的嚴重程度,將高血壓患者進行劃分,針對其病情特點制定相應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時建立詳細的電子健康檔案,開展連續化、動態化的健康管理,保證患者病情的實時追蹤;②健康教育:通過健康知識講座、網絡、微信及短信等方式,面向患者開展高血壓相關知識的科普教育,包括發病因素、癥狀表現、治療方式、并發癥等內容,定期推送高血壓相關知識,提高患者對自身病情的認知程度,同時加強其對日常行為管理的重視度,促進高血壓治療、護理及教育的同質化發展;③追蹤與互動:充分利用網絡溝通軟件,與患者保持長期聯系,及時解答其疑問,并實時掌握患者的疾病控制情況,對其健康狀況、服藥情況、血壓水平等信息進行收集與管理,針對具體問題給出合理的健康指導。對其日常行為管理作出適當的建議與調整,包括血壓監測、用藥管理、飲食及運動管理等,促使其培養良好的自我管理意識,并通過及時的干預指導,促進各項自護能力的提升。
1.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干預前后的遵醫囑行為、血壓水平(收縮壓、舒張壓)、血壓控制率、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質量。①遵醫囑行為:參考姚明瑛等[7]研究制定本次高血壓患者遵醫囑行為的調查問卷,包括飲食控制(規律飲食、控鹽控脂等)、生活習慣(戒煙戒酒、保證睡眠)、規律運動、服藥管理 4 個維度,均以Likert 4 級計分,共 0~16 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遵醫囑行為越好;②血壓控制率:收縮壓<140 mm Hg,舒張壓<90 mm Hg,持續 1 周;③自我管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8]進行評定,共 172 分,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自我概念 4 個維度,分值越高表示自我管理能力越高;④生活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SF-36)[9],共 145分,包括軀體功能、生理職能、軀體狀況、總健康狀況、生命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心理健康 8 個方面,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佳。1.5 統計學 方 法 采 用 SPSS 21.0 軟 件 進 行 數據 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兩兩比較行 t 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組間比較行 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遵醫囑行為、ESCA 及 SF-36 評分比較
干預后,兩組遵醫囑行為評分、ESCA 評分、SF-36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2.2 兩組血壓水平比較 干預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均低于干預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2.3 兩組血壓控制率比較
干預后,兩組血壓控制率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3。
3 討論
現階段,我國高血壓患者多以老年人為主,其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大多不足,常伴有服藥依從性低、遵醫行為差、自護能力低下等特征[10],不利于血壓水平的長期管控,且易導致病情反復及并發癥的出現,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除去常規的治療方案外,患者需培養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以便在日常生活中維持自身血壓水平,進而控制病情的發展[11]。健康管理模式是基于血壓管理現狀開展的系統化干預方式,可通過檔案管理、健康教育、追蹤互動等方式,建立規范性、實時性、針對性、動態化的專病專管模式,以此培養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推動其遵醫行為的提升,進而強化其血壓管理水平。不同于常規健康指導與隨訪管理的低頻化、節點化、淺表化表現,健康管理模式可增強醫患間的實時溝通,促進相關信息的雙向管理,并通過及時的反饋與指導,維持病情的長期管理,有利于血壓指標的持續性管控[12,13]。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兩組遵醫囑行為評分明顯提升,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加強高血壓患者的遵醫囑行為,為后續管理干預的實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在干預后,兩組收縮壓、舒張壓水平均明顯下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同時觀察組在干預后的血壓控制率高于對照組(P<0.05),這與林盛強等[14]研究結果相符,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患者的血壓控制效果,促進其血壓水平的持續改善。分析認為,健康管理模式則可借助于現代化溝通渠道,通過高頻次、高互動的干預指導,進一步加強患者對疾病知識與自我管理要點的認知理解,提升高血壓患者的遵醫囑行為,對其血壓水平的長期管理具有更為積極的應用價值。自我管理能力是決定高血壓等慢性病患者疾病控制效果的關鍵因素,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病情進展[15]。而本研究結果中,兩組干預后的 ESCA 評分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對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具有更為理想的應用效果,有助于患者健康疾控行為的長期堅持與正確實施。此外,高血壓作為一種慢性疾病,若控制不力可導致患者生活質量的降低,而積極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則可指向良好的血壓控制結局,促進其生活質量的提升。本研究中,兩組干預后的 SF-36 評分均高于干預前,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健康管理模式可有效提升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健康管理模式可提升高血壓患者的遵醫囑行為,進而改善其血壓控制效果,促進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有利于患者生活質量的改善,在今后在高血壓防控管理中,具有較高的應用價值。
作者:陳凱梅 單位:靖安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