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前,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師資招聘力度不夠,選聘忽視管理實踐背景,對教師參與組織管理實踐的激勵與支持不足。為了強化學生管理技能的培養質量,地方高校應多途徑充實工商管理師資隊伍,改變傳統的選聘標準,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促進教師積極參與組織管理實踐,實現“靜態師資”與“動態師資”的良性互動。
關鍵詞: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師資隊伍
眾所周知,目前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本科畢業生就業遭遇了種種尷尬。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學生走出校園之后“學不能用”,對職場所需要的管理技能掌握較少。實際上,這與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學術型師資隊伍有著極大的關聯。不少教師是“沒有游過泳的游泳教練”,面對工商管理這門具有實戰性的專業,難以針對學生進行有效的管理技能的訓練和培養。因此基于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視角,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已成為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意義
鑒于目前畢業生所面臨的就業窘境,地方高校的工商管理類本科專業應將培養面向地方市場經濟需要的應用型管理人才作為自身的人才培養目標[1]。當然,這就需要既有深刻專業知識背景,又熟知如何將專業知識轉化成管理技能的專業師資隊伍作為支撐。第一,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改善工商管理專業師資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配比,推動形成合理的師資人力資本結構,顯著增加師資內涵。第二,師資隊伍建設有助于扭轉工商管理專業教育中重“知”輕“能”的傾向,突破課堂教學“紙上談兵”的困境,有效提升教育教學質量。第三,師資隊伍建設有益于學生依靠高質量師資,學會如何從概念、人際與技術三個方面分向構筑管理技能體系,努力打造就業核心競爭力。可以說,地方性高校要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促進學生就業,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是第一步行動。
二、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困境
從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視角來看,不少地方性高校在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還難以跟上高質量工商管理教育的步伐,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師資招聘力度不夠
由于工商管理專業教育收費與其他理工科專業相當,所需固定投入相對較少,培養的邊際成本較低,故而有些地方性高校考慮經濟效益,一方面人為“創造條件”報批開設工商管理專業,并不斷擴大招生規模,另一方面卻沒有相應增加師資招聘力度,導致師資數量出現明顯滯后。這種情況下,有些地方性高校容易忽視教學效果與培養質量,典型的表現是:第一,依據現有師資條件而不是工商管理專業特點制訂培養計劃和開設課程,一些涉及管理技能訓練與開發的課程無從開設;第二,專業教學采用合班制,嚴重限制了小組討論、課堂游戲、情境模擬、角色扮演等多種有利于形成管理技能的教學手段的使用;第三,一個教師同時身兼數門課程,就連單純地知識傳授都難按質完成,更談何去幫助學生完成管理知識向管理技能的轉化。總之,由于工商管理專業師資招聘力度不夠,管理技能導向性人才培養要求的師資數量就難以得到保障。
(二)師資選聘忽視管理實踐背景
現實表明,由于某些機制障礙,選聘博士或者碩士畢業生直接任教是地方性高校選聘工商管理專業教師最主要的途徑。通過這種途徑選聘的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往往是剛走出學校又立即進入學校。他們雖然有碩士或者博士學位,但學科專業和工作背景單一;雖有較強管理理論知識,但實踐經歷和經驗不足[2]。他們只是完成了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從“被培養”到“培養”的簡單角色轉換,可能善于“研究”管理,而不是“從事”管理。不僅如此,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選聘過程也較簡單,看重應聘人員的學歷、畢業學校、科研成果以及試講表現,等等,而在管理實踐背景上把關不足。教師如果沒有在管理實踐中積累相關經驗和技能,就難以深刻理解實際管理情境的權變性,就難以幫助學生完成管理知識的內省化,獲取未來職業生涯高度依賴的管理技能。
(三)對師資參與組織管理實踐的激勵與支持不足
目前,有些地方性高校對工商管理專業師資參與組織管理實踐給予的激勵與支持往往不足。其一,在職稱評審制度中,教學效果與人才培養質量因為缺乏像科研成果那樣的可視性與量化性而難以進入評價標準,因此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關注的是報課題、發論文、評獎項,而在參與企業管理實踐以獲取管理經驗技能上動力普遍不足。其二,盡管目前部分地方性高校已經在推動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到企事業單位掛職鍛煉上做出嘗試,但是整體上激勵力度不大,覆蓋面也不寬,尤其是在目標企業搜尋、牽線搭橋、交流協商、合同簽訂以及后續保障等方面給予的實質性支持較少。其三,在工商管理專業師資培養和繼續教育方面,仍然以參加學術講座與會議為主,給教師參與組織管理實踐創造的機會還不多。總而言之,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即使有心參與組織管理實踐,如果得不到學校在信息、資金、制度、資源等方面提供的正向激勵與后臺支持,這種個人意愿基本上難以實現。
三、地方高校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策略
地方性高校可以成立“教師發展中心”,建立“引、聘、激”機制[3],以此不斷加強工商管理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為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構建管理技能導向型工商管理人才培養模式奠定堅實的師資基礎。
(一)多途徑充實工商管理師資隊伍
不論何種人才培養模式,良好的師資總是辦學中的必要條件。目前由于畢業生就業逐漸困難,生源也開始吃緊,所以地方性高校工商管理專業也到了“強身健體”的關鍵時候。地方性高校應該樹立長遠目光,打破“教師編制”的傳統禁限,基于學生訴求和市場需要,從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的角度出發,多途徑充實工商管理師資隊伍。要改變以往從高校招聘博士或者碩士畢業生的單一模式,糾正“唯學歷”“唯學術”的人才選聘偏向、放寬視野,到企事業單位尋找有轉行意愿的“知識+技能”型管理人才,或者到科研機構聘請那些大量接觸和參與實踐性課題的人員,或者到各類企事業單位培訓機構招聘有實訓經驗的培訓師,加入到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當中來。
(二)優化選聘標準
工商管理師資隊伍的擴充都要通過向社會招募新教師來實現。當然,為了避免增量性師資再現原有師資隊伍的缺陷,應當注重對他們進行知識與技能的雙重考核。實際上,沒有證據表明教師的科研論文與管理技能之間有必然的正相關關系。可以發現,有些所謂的“高質量”工商管理專業論文充斥著令人費解的數學模型,這些都與學生需要掌握的管理技能相去甚遠。工商管理專業教師需要的是告訴學生如何做好管理,而不是如何研究管理。所以,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改變傳統的選聘標準,從“學術能力”和“管理技能”兩方面同時進行考察,而不是單純地盯住前者。當然,要在學歷、學位、試講等基本條件合格的前提下,重點考察是否受過正規的管理技能訓練,是否從事過組織管理實踐,并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有企業工作經歷和實際管理技能,而且擅長表述和培訓的教師。
(三)建立有效的激勵與約束機制
目前最為緊迫的是如何激勵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去彌補自身在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上的不足。其一,地方性高校首先應該在績效考核、職稱評審、職位晉升等師資管理制度中,設置一種能充分反映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效果與培養質量的評價機制。其二,要讓工商管理專業學生了解概念、人際與技術三大管理技能在未來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價值,引導他們以是否有助于管理技能形成為主要標準來評價工商管理專業教師的教學效果和培養質量,從而對教師的教學形成逆向約束,促使他們關注如何通過語言表述、情境設置、課堂實訓等方式,幫助學生完成管理認知向管理技能的轉化。其三,要充分調動工商管理專業教師謀求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能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而言,可以發展學校與社會良性互動關系,鼓勵和支持教師承擔企業橫向課題,到企業和社會組織中通過參與企業管理決策、提供管理咨詢、掛職鍛煉和交流學習等形式,體悟企業真實的運作模式和規律、積累實踐經歷。考慮到教師個人力量的不足,地方性高校應當以單位的名義,積極與當地企業聯系洽談,為工商管理專業教師參與管理實踐提供組織保障。
(四)實現“靜態師資”與“動態師資”的良性互動
所謂“靜態師資”是指在高校有固定編制,工作相對穩定的那部分專職師資,而“動態師資”是指那些沒有固定編制,與學校簽訂長期或短期合同,或者臨時聘請,處于流動狀態的師資。現在地方性高校內工商管理專業“靜態師資”普遍充當唯一的教學力量。其實,除了要完成對“靜態師資”的改造外,還應該靈活地借助“動態師資”的力量,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促進工商管理專業人才教育。例如,有條件的地方性高校可以邀請一些深處管理一線,熟知企業管理事務的人員來校為學生講解企業實際運作與管理經驗;或者通過長期或者短期的兼職合同,外聘具有一定理論基礎和實際工作技能的職業經理人,擔任實踐導師,指導學生的實踐實訓活動;或者與一些有實力的培訓機構和管理咨詢機構合作,通過師資交流、教師互聘等形式,為學生管理技能訓練打造更有效的平臺。“動態師資”的加入不僅可以充實教學內容,讓學生聆聽到來自真實企業的聲音,而且能豐富教師隊伍的層次,與“靜態師資”形成對照和競爭,學生可以從中各取所長。可以說,兩套師資的互動對于強化學生管理技能培養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齊鑫,張曉梅.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教育探索,2015,(7).
[2]周舟.“互聯網+”背景下工商管理專業跨界培養對策與建議[J].江淮論壇,2017,(3).
[3]潘鎮,李金生,白俊紅,等.“四元耦合”導向的工商管理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18,(3).
作者:羅擁華 單位:湖南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