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協作性公共管理轉型分析,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協作性公共管理主要就是在發生任何社會問題時,各方采取合作的方式來解決,理論上來說,協作性公共管理實際上可以理解為實現諸多領域的整合。對一定的社會問題,比如說非典、抗洪、地震等等,單方很難處理的時候,就需要采取多方合作的方式,以便達到預期的目的。
1.1社會變革。
在社會的不同階段,會經歷各種原因的社會變革,主要就是不同階級、等級間的利益需要進行一定的修正和調整。按照此理解的話,在面對“跨邊界公共管理問題”不斷涌現的現狀,需要對全新的社會形勢做新的詮釋,在各方的配合和努力下,從容應對這些“跨邊界公共管理”問題。為了能夠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在相關部門之間建立協作治理網絡是十分必要的,這是一種以資源整合為主要目標的公共管理模式,使得公共管理能夠不受地域和部門的限制,公共管理人員能有效履行工作的職責。
1.2部門失靈。
面對現代社會諸多的管理問題,原先的官僚制度早已無法適應,那么為了給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管理,需要相關政府部門采取更為有效的策略來解決現存的問題。隨著經濟和技術的不斷發展,我們進入了網絡時代,極大的便利了部門管理工作,為跨行業、跨部門管理創造了良好條件,甚至使得邊界聯系的組織部門也能夠相互聯系與滲透,更好的實現協作管理。經過調查研究,筆者認為,在處理較為復雜的社會問題上,傳統公共管理方法已經不能適用,需要實現公共管理的轉型,促進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結構升級,幫助管理體系更好的完善與發展。
2.協作性公共管理內涵及其對公共管理轉型的影響
在西方一些發達國家,協作性公共管理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而我們國家主要是政府機關部門應用這種管理模式,而我們最為明顯的問題是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論早已和我們在此方面的實踐不吻合,這也從客觀實際的角度上反映了我們在管理理念上的落后。
2.1協作性公共管理內涵。
不同的管理學者對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理解都不同,存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現象,但是主線還是大同小異的,就是通過各方的配合,實現一種共享式的共同資源和整體化的治理結構。在公共服務和決策的過程中,讓管理能夠實現與公眾互動、協作,將不同部門或者地域的資源與優勢通過信息化的方式得到有效的整合,從而能夠實現資源利用最大化。當不同的部門與地域間需要依靠資源共享或者合作的時候,才能實現協作性公共管理,也就是說當一個部門不能依靠自身職能實現某種要求或者解決某個問題時,需要依賴其它部門或者其它地域提供的資源才能達到需求時,確切落實部門之間的資源交換和協調合作是非常必要的,如此才能為公眾提供更為優質的公共服務。
2.2協作性公共管理對公共管理轉型的影響。
為了改善現今公共管理模式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問題,需要做出一定的改革,實現公共管理的轉型,而協作性公共管理對其轉型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對于國家的行政體制改革有獨特的意義。從部門之間的職能來看,協作性公共管理能夠有效加強部門之間的資源共享和分工協作,部門之間的職能交換也能得到進一步落實。政府加大整合力度,在有限的地域和職能范圍內,對公共管理進行改革,使得難以獨立解決的管理問題能在相互協調合作的方式得以解決,實現了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和管理模式的順利運轉。除了部門間的職能交換和資源共享外,協作性公共管理也能對完善統一的職能體系有一定的幫助。為了避免部門間的相互牽扯與無效制約,能夠盡可能提高工作效率和落實工作職能,建立統一管理,分工協作的大部門體系是十分必要的,對部門間的較為敏感的職能分割問題也能得到更好的解決。傳統公共管理主要解決的就是不同部門間的職能混亂和交叉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部門間的溝通問題。而協作性公共管理在此基礎上,還能加強部門間的配合與協調合作,而若是能夠大范圍推行大部門制度,相關部門能夠得以合并,逐步建立起明確職能分工和協調合作機制,長此以往,科學合理的協調配合機制就能夠建立起來。為了構建與完善協作性公共管理的網絡化協同工作的框架,提高電子政務的服務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可以通過構建向公眾開放的整體化的電子公共服務網絡,將不同部門的職能、各個功能環節需要的流程以及相關工作人員及其各種信息資源都整合在一起,使得公眾能較為便利的了解所涉及的各種元素與資源,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將公共管理的網絡化協同工作整合成為一個無縫隙的工作流程,促進公共管理轉型與變革,提高公共管理水平。
3.結束語
協調性公共管理是能夠實現社會組織、私營組織和政府機關等公共管理的主體,能夠使得不同部門和階級間的有效合作與協調,對于公共管理的轉型是特殊的存在。協調性公共管理在原先的基礎上提供了更為貼心和優質的公共服務,創造出了公共價值更高的、令公眾更為滿意的服務型政府,亦能夠完善功能整合建設和相關稀缺資源的有效利用。在當今信息化社會,公共職能間的相互依賴,不同部門間的資源共享使得公共管理更為高效與便捷。
作者:藍榮侯 陳暉 靳巖 單位:廣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