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專業化公共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在培養目標上,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兩個專業有很大的近似性;在人才類型上,三個專業均培養復合型人才。在培養要求上,三個專業所培養的基本能力均包括了領導、組織、協調、決策能力,行政管理專業所培養的語言表達與寫作能力、社會調查與分析能力、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操作技能,則屬通識教育能力培養要求;行政管理、勞保專業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均涉管理學、經濟學、法學,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則均涉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在核心課程設置上,行政管理專業核心課程共8門,其中有6門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有4門與勞保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勞保專業共有10門核心課程,其中3門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交叉或可能交叉。在主要專業實驗設計上,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完全相同。綜上,三個專業在三個比較項中即已存在邊界不清、交叉突出的問題,凸顯了泛專業化特征。
二、高校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
公共管理學科的泛專業化之弊,一是淡化了專業的特殊性,使專業的存在價值貶值。一個專業之所以有別于其它專業,就因為它是以自己特有的專業理論、專業方法、培養目標、能力培養要求以及課程體系為人才培養的基本依據的。如果一個專業沒有自己的專業理論和專業方法,在課程設置上與其它專業相互交叉滲透,在培養目標和培養要求上與相鄰專業小異大同甚至同質化,就會模糊與其它專業的邊界,弱化與其它專業之間的差異性,也就是淡化甚至失去了區別于其它專業的特殊性而走向泛專業化,進而降低這個專業存在的價值,使專業的生存與發展陷入困境。二是降低了人才培養的競爭力,放大了畢業生的就業壓力。當前,大學生面臨著激烈的就業競爭,就業壓力持續增大,公共管理學科的大學生,由于其學科性質和專業特點的限制,面臨著比理工科學生更大的就業壓力,而目前的泛專業化現狀則進一步加大了公共管理學科的就業壓力,因為泛專業化所培養的復合型人才往往通而不專。雖然在目前的就業環境下人才流動頻繁,需要就業者具備復合型人才的素質和能力,但是泛專業化的教育,由于涉獵寬而泛使學生大多“樣樣通,樣樣松”,既難造就合格的復合型人才,也難塑造有一技之長的專門人才。所以,一個泛專業化了的專業,輸出的畢業生不具備在本專業領域的專長和優勢,在就業市場和就業崗位上呈現出明顯的可替代性,也就意味著降低了畢業生應有的競爭力,使其面臨更大的就業壓力,如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保專業。
三、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的革除
要革除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無疑應走專業化之路,而專業化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相關管理部門加強專業指導。具體而言,教育部高等學校公共管理類學科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應對公共管理學科加強理論研究,加強操作指導,同時完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和專業介紹》中公共管理學科的具體內容。如對各專業的能力培養要求提出更具體的指導性意見,將領導、協調、組織、決策能力分解為更具體的能力評價指標,使能力培養更具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對各專業核心課程的規定,應在兼顧基礎理論、基礎知識的前提下,增加專業性強的課程(如“城市公用事業管理理論與實踐”)比例;同時篩除既不具有通識性又偏于工商管理性質的專業化課程,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公共工程項目管理”,篩除既非通識課程又非典型的專業課程,如勞保專業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革除公共管理學科泛專業化之弊的第二步,是高校修訂公共管理學科專業人才培養計劃,藉此做好專業化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人才培養計劃修訂的核心任務就是將培養目標、培養要求、課程設置等培養計劃的構成要素專業化。首先,設定更加契合專業就業領域、崗位、人才類型的培養目標。其次,在培養要求中,不僅要有通識教育所應掌握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方法、基本能力,還應根據本校本專業的辦學條件和人才培養方向,對本專業理論、專業知識、專業方法、專業技能提出具體要求。如行政管理專業的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城市公用事業管理能力、勞保的社會保險實務操作能力等。在核心課程設置上,應以通識課程為基礎,在保障開出教育部指定的核心課程的前提下,設置足夠的體現本校本專業人才培養方向、特色、優勢的專業課程。對主要專業實驗的規定,鑒于行政管理與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實驗課程的完全相同,以及“電子政務”實驗對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非必要性,應調整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的“主要專業實驗”課程。誠然,公共管理學科人才培養的專業化之路,還應包括師資隊伍、教學設施設備等教學資源的專業化,限于本文的議題范圍,不贅述。
作者:王樂芝 李元 韓東 單位:長春工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