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共管理模式綜述,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對效率單一的過度性苛求,不僅失去了組織的激勵功能,也致使出現了人性異化的問題。因此,公共管理除了要顧及技術理性的時效性之外,還應緊跟社會總體的發展趨勢,對社會價值的評價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官僚制的效率優先原則,把人們轉變成了沒有生命力的“零部件”,這種管理模式下人們逐漸變得趨于一致,人類具有的多樣性和差異性特點將走向“死亡”,嚴重制約了人們的靈活性和創造性,行政控制對人們起到的激勵功能也會逐漸消失。20世紀80年代,以官僚制為政府管理模式受到了西方政府一系列改革的嚴重影響,從而加快了原有管理模式轉變為現代服務型管理模式的步伐。新型的管理模式具有以下顯著性特征:第一,政府在管理中起著“掌舵”的作用;第二,關于市場管理的問題,政府應較多地制定出相應的機制,減少直接干預的次數;第三,政府應把部分權力交還給社會,從而采用公民更好地接觸社會,在合作中提高管理社會的水平;第四,應提高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建立健全政府管理體系,力求使該體系具有較強的責任性、民主性以及高公開性等等,從而使政府能夠更好地履行自己的管理職責。從技術角度來講,官僚制建構了一種具有市場化、彈性化的管理結構,能夠進行靈活地調整,滿足更多公眾提出的需求。而傳統官僚制的管理結構卻起不到這樣的效果,公眾參與決策的程度較低,無法激發組織成員工作的熱情,使得組織沒有生機和活力。就價值角度來講,服務型管理模式除了重視提高管理的效率之外,也對社會公平這一原則給予了高度重視,使公共的需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滿足。足以說明,民主與參與的需求日常受到現代社會的重視,傳統官僚制中權力中心的偏好發生了較大轉變,后官僚制更加重視滿足公眾的需求,公民手中握有一定的自主權。關于官僚制這一問題,韋伯只是簡單地指出選擇官僚制是現代人們所作出的一種比較明智的選擇,還指出了實現行政官僚化的地方,其最終形成的權力關系的類型實際上是很難受到外界力量破壞的。因此,韋伯并沒有拋下官僚制自身的主體,而是將其向前推進了一步,指出了管理模式由于起初的官僚型轉變為服務型。在官僚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現代文明也同樣在發展前進。原有的管理環境在經濟全球化、制度分權化等這一大背景下有了較大轉變,這就對政府提出了較高要求,應改變原有的管理模式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韋伯認為國家將官僚制當做一種符合法律標準的統治工具,并且建立起的官僚體系也與政府運行發展有較強的適應性,也就自然而然地成為了一種“統治方式”。
二、公共管理模式中公共權力日趨回歸
公共權力通常是由政府用于統治國家和實施公共管理的重要手段。由于公共權力的行使者是政府,因此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公共權力用于公共管理,又不可避免的帶有公共性。公共權力具有一定的強制性,能夠使日常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產生的矛盾得到合理有效的解決,而公共性則能夠使公共利益相關的問題得到及時地處理,使政治系統的存在變得更加科學、合理以及合法。公共權力在應用于公共管理的實踐中,產生邏輯與結果評價之間存在的問題是不可避免的,權力的異化是這些問題的極端指向。公共權力應用的范圍主要有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之間、政府與公眾之間等等,假如超越了原有的界限,公共權力將會受到公共權力嚴重性的影響。此外,在公共管理實踐中,公共權力出現異化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性與公共性之間產生的矛盾。為了不使公共權力出極權主義的問題,西方國家在起初制定制度時就選擇了采用憲政的體系,以便公共權力能夠在競爭機制、權力制衡機制以及法制機制等各種機制的制約下正常地運行及行使,但是掌握公共權力是“理性的經濟人”,利益最大化的誘惑是其不可避免的。公共權力在實施的過程中,權力行使者在制定決策、設計決策以及實施決策的過程中會帶有個人主義色彩,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體現自然而然要受到相應的影響,從而致使出現公共權力帶有人性色彩的結果。在近代民主與專政、自由與秩序的制度中,公共權力與其來源的母體處于一種時而相連時而分離的狀態,而“20世紀工業文明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福利社會進步的彰顯,改變了政治發展的取向,其取向邏輯從近代的人民主權遷移至更具厚度和復雜性的公民權利。”從公共服務、公共物品的保障機制上能夠看出公共權力與其自身的本源越來越接近。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研究后,總結出公共管理趨勢具有幾下特點:
(1)對公共權力的主體做出了調整,使公民與政府的委托—關系得以確定,不僅包括政府,其他權力運行的中心也有了很大變化。采用服務型管理模式使得公共權力的行使者不再是極少數的個人,政府通過公共權力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方式發生了相應的改變,政治網絡中逐漸有公民參與其中,并且公民的意見和看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先前政府屬于唯一中心的時代已經不復存在,各種受到公眾支持與肯定的組織機構都有機會轉變為不同層次的權力中心;
(2)權利運行模式使得先前具有抽象性的公共權力日益變得實際化、具體化。以往的管理模式是一種比較典型的人治方式,這是由于管理模式僅對職業官僚負責;新公共管理模式中,權力運行具有彈性化和市場化的趨勢,公共從政府手中得到了部分的公共權力。公共權力在人類的管理過程中走過了這樣一段歷程:公共權力擁有強制性的特點,而沒有了原本的公共性。在前工業社會管理期間,統治者在行使公共權力時帶有鮮明的個人主義色彩,充分體現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歷經管理型模式時期,全球政府治理過程中出現了維護集團利益或個人利益的問題,政府原有的穩定性和合法性地位遭受了沖擊,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政府治理法制化和民主化發展的進程。各個國家為避免公共權力異化的事態日益嚴重,紛紛采取了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運用全面質量管理、戰略管理以及后果管理等方法,全面地監督和控制政府官員工作實踐中的工作過程、工作效率以及工作方式和方法,使人們對政府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和了解,從而順利地轉變為公共服務型政府。
三、結語
由此得出,“以人為本,以服務為本,重視效率和公平,自覺接受社會監督,堅持政治國家與公民社會密切交流與合作”是公共權力在公共管理的核心理念,并且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公共權力日趨回歸,呈現出鮮明的公眾化特點。
作者:范永娜 單位:通遼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