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關于公共管理倫理問題管窺,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歷史背景以及現實意義
人類的管理關系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在當時特定的社會發展時期內,這種管理關系是偶然的,它缺乏對管理倫理的系統研究。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意識到管理與倫理之間的重要關系,并把管理倫理正式形成為一門學科。20世紀80年代以后,管理與倫理結合的態勢日益突顯,有學者開始提出管理倫理這一說法。管理倫理的興起與發展是適應我國在不斷轉型跨越發展過程中對管理提出的進一步要求。改革開放后,隨著西方現代管理思想的引進,管理倫理才被我國的理論界重視,這一結合的趨勢是人性發展的要求,是競爭加劇和社會壓力增大的結果。進入21世紀,人類社會治理方式的轉型也隨之出現,傳統的由政府實現單純的社會治理開始逐漸地為公共管理所取代。公共管理作為一種新型的社會治理模式,在政府職能轉變的今天,社會公德的建設、社會公共管理與倫理的有機結合對社會管理起到明顯的輔助作用,對促進社會發展、把握公共倫理的時代動向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二、公共倫理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公共倫理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也面臨著很大難題與挑戰,存在現實中的公共倫理缺失問題。我國公共管理倫理缺失的主要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思想意識因素方面
我國傳統社會遺留下來的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傳統的倫理觀念鑄成了公共倫理理念缺失以及意識困境,當前公共倫理的理性正在缺失,給原有的價值體系、道德標準帶來較大的沖擊。首先一些公共管理主體的“服務”意識逐漸蛻化,對基本公共管理體系形成消極的影響,其次,管理者對公共道德的理解出現偏差,本來管理與倫理融合的最高層次是發自內心地相信管理倫理的存在、內容及其重要價值,而中國傳統倫理卻偏重于個人的修身養性和個人與家庭成員之間的私德關系,而忽視了個人對社會與國家的公德關系,未能凸顯人的主體性和以人的個性自由的最高境界。再加上中國傳統的倫理觀念沒有,也無法發展出一種適度合理的公共理性。最后,中國歷經數千年的發展中形成的復雜、狹隘順從的草民政治意識和政治思想,使得他們根本不參與或僅是被動地參與政治性活動,參政意識相當淡漠,更談不上對公共管理倫理的發展。因此,這些思想意識因素直接影響他們對公共管理的參與度和思想意識的轉變。
2.制度建設因素方面
中國目前正處于社會轉型期,雖然也建立了各種較完備的行政監督機制與制約體系,但受各種因素的制約影響,我國目前還存在著很多行政監督不力、制度建設相對遲緩的現象。社會對于公共管理倫理這一精神領域的投入也明顯不足。具體表現為:一是社會上對于倫理問題尤其是公共管理倫理方面重視不夠,理論界對于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管理倫理規范缺乏深入、系統、透徹的研究,從而導致精神文化建設所依賴的倫理工具相對缺乏;二是一些公共管理組織對待這些傳統倫理體系的態度,往往也是只重視傳承而不重視發展。這不僅導致了自身公共管理倫理素質的下降,同時也降低了總體的公共管理服務水平,激化了社會矛盾,倫理內化也就不可能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公共性、公平性、普及性。現實生活中公共管理倫理價值的確立與發展需要在“公共善”的問題上達成一致,避免社會管理混亂不堪。再者,公共管理倫理教育受個人利益和部門利益驅使的現象較為嚴重,公共倫理范疇概念也不明確,缺乏對各個主體的導向性和社會實踐性,這些原因導致了公共管理倫理發展與制度建設不可能和諧發展。
3.環境刺激因素方面
由于我國目前正處于社會的變革發展時期,社會生活節奏快,競爭激烈,物欲膨脹,工作壓力大,再加上社會監督和制約機制不足,使得管理主體的人格發生了嚴重的異化,倫理意識不斷淡化,人們在追求個人利益的正當性和合理性時,價值觀念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公共權力在公共管理領域中被大量地交換和利用,這些管理者進而形成了功利型人格,最終導致了公共管理倫理的缺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對現實利益的過分追求,不僅加深了我們對物質世界的依賴和精神的空虛,也折射出了社會價值理想的缺失。我們生活的世界不僅是一個現實世界,更是一個有意義的世界。近年來相繼發生一些惡性事件表明,誠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在一些社會領域已經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這不僅影響了我們整個國家的形象和道德建設,也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公共倫理建設的社會公共環境。
三、針對公共管理倫理缺失提出的的策略
筆者認為,要想推進公共管理體系構建,解決公共管理領域中出現的倫理缺失、道德滑坡問題,就必須多方位、長期有效地加強公共管理倫理建設。
1.加快轉變公共管理思維
社會公共管理倫理思維是指以管理學與倫理學相統一為指導思想的思維方式,是執行和評估管理倫理規范的道德評價坐標。公共管理倫理缺失問題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現階段我們要明確公共管理倫理的現實作用及其相應的規范標準,轉變陳舊的思維方式,實現公共管理倫理思維轉變,對公共管理組織的倫理要求與對公共管理者的倫理要求做明確區分,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進倫理道德激勵方法與管理方法,強調管理活動的倫理規范;同時,為了防止公共管理倫理缺失,我們也要把法律、行政、經濟和教育等各個方面結合起來,制訂出不同的倫理考核標準與道德規范,強調投入公共組織管理者的道德責任感和對正義事業的投入,明確認識到公共倫理規范的重要性,盡可能地多在公共管理組織的監督上下工夫,努力推進公共管理構建,使管理活動有據可依、行動有序。
2.健全公共管理制度
管理倫理建設必須以政治、法律、制度等的建設和完善為首要條件。因此,在當代社會生活高度分化和社會關系復雜化的情況下,社會公共管理必須把這種特殊的管理方式引申為外在的管理制度的具體建構并不斷塑造道德典范,擴大公共管理倫理的社會影響力,健全各項公共管理制度。首先,公共與倫理相結合必須在政府與公民長期互動的關系模式之上,公共管理的社會責任也必須建立在充分了解多數公民偏好的基礎之上,把公民外在的行為規范逐步轉化為組織整體和組織成員的內心要求,從而實現管理與倫理的深層融合;其次,在具體公共管理過程中,應當把公共管理倫理放在國家管理創新戰略層面上加以思考,通過管理的倫理化和倫理的管理化結合,把對已有公共活動的規范與開展新的公共活動結合起來,明確管理主體的社會責任,不斷創新管理制度,并讓其在一整套較為完備的體制中充分發揮激勵功能,最終實現公共管理制度的人性化、科學化、時代化。
3.重視公共管理倫理氛圍建設
公共管理倫理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除了依靠黨和政府的大力推動,也需要社會各方以及作為倫理載體的個人長期不懈地共同努力。加強社會管理和創新以及道德的建設,需要國家政策、公眾素質提高的強力推動,更需要重視公共管理倫理氛圍建設。而要發展我國有意義的社會公共管理事務,就需要進一步指導和規范我國公共生活環境下的政府管理和社會行為,建立一套宏觀的價值體系,剛柔相濟,不斷化解現實社會中的諸多問題。而一個有公平正義的、能積極樂觀對待文化差異、看待社會現實問題的公共生活氛圍是建構公共倫理的環境要件。只有在這個基礎上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重視倫理氛圍的建設與發展,才能有利于矯正和彌補公共管理德治與法治中出現的問題,推動社會公眾的自我道德與公共倫理的共同建設。只有充分發揮社會約束和自我道德提升的作用,公共管理倫理氛圍才能形成。
作者:王海英 單位:山西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