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在現行的大學生課程體系中,公共基礎課與必修課、專業課一樣都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但是由于受到上課方式、教學評價方法、學生重視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公共基礎課很難發揮其應有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了變化,不僅要求掌握書本知識,更對動手能力、實踐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高校公共基礎課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學生缺少對公共基礎課的基本認知、授課形式無法實現有效監管、授課方式單一、授課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等幾個方面。如何利用公共基礎課提升大學生的實踐能力是一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本文在結合東北林業大學7年課程教學實驗的基礎上,對實驗過程進行跟蹤與分析,探討在公共基礎課教學中融入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改革。通過分析實驗結果發現,利用不同教學方法將實踐教學模式融入授課過程不僅有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而且對課程內容的理解和學生素質及實踐能力的提高亦能起到顯著的推動作用。因此,應改變現有的授課模式,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活動,增加實踐考核內容并計入公共基礎課評定成績,通過多種鼓勵政策提高公共基礎課地位,從而發揮高校公共基礎課的應有作用。
關鍵詞:公共基礎課;實踐能力;教學模式;課堂參與
當前,我國現行的大學課程體系中將課程大體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及專業選修課幾個種類。這些課程之間互相配合,共同促進學生由淺入深掌握相關知識,進而達到大學生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1]。公共基礎課多開設于大學生剛進入大學階段,包括公共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大部分。它既是學習后續專業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大學生學習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基礎課程,因此,公共基礎課在大學課程設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各高校的實際教學中,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和作用卻與預期相距甚遠。本文在結合東北林業大學7年課程教學實驗的基礎上,通過對實驗過程的跟蹤與分析,探討在公共基礎課教學中融入創新實踐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法改革,以為公共基礎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探索。
一、公共基礎課教學現狀
高校公共基礎課是指高校某一個專業或多個專業需要學習的課程,包括需要大學生學習掌握的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及基本技能。因此,公共基礎課往往是大學生進行專業知識學習之前必須要掌握的基礎課程,是專業學習的起點。公共基礎課的設置不僅在中國的大學課程體系中占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在歐、美國家的課程設置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德國,其優勢專業———機械專業的公共基礎課學分比例占課程總分的30%。在美國,公共基礎課不僅學分比例高且涵蓋范圍廣泛,從數學基礎到歷史,既包括天文,也包括藝術。這些公共基礎課程讓學生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和基本技能,為后續的學習奠定了基礎。與國外相比,我國公共基礎課的比例也占總學分的30%左右。根據我國10余所普通高校的課程設置統計,公共基礎課程主要集中在3類:第1類是為提高大學生文化素質而開設的,如大學語文、英語等課程;第2類是為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而開設的,如思想品德、馬克思主義基礎、法律常識等課程;第3類是為了學習專業奠定基礎而開設的,如高等數學、計算機、心理學等課程。這3類課程都以課堂講授為主,由此造成了諸多問題。
(一)學生缺少對公共基礎課的基本認知
公共基礎課,被學生們評為“最好拿學分課程”。根據一項針對中國畢業生畢業后的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的抽樣調查,70%的學生認為“學習和實踐環節不夠”[2]。大量學生不愿意上課,特別是公共基礎課,因為老師講課的內容“根本不能夠吸引學生的興趣”。大量學生認為公共基礎課是可以逃課的,并且可以將這種想法付諸行動。根據對武漢某重點大學進行的抽樣調查,70.3%的學生認為“如果有適當的理由逃課是可以接受的”,還有18.18%的學生對逃課這一現象抱著無所謂的態度,因為逃課對公選課的成績基本沒有什么影響[2]。由此可知,近90%的學生認為公共基礎課的知識是可有可無的,無論上還是不上都不會對自己的專業學習和素質提升產生影響。作為通識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的主要教學目標多以了解現狀、了解國內外研究情況、掌握基本理論、學習基本技能為主,這就使課程在設置上簡單,容易理解掌握。而大課的授課形式、寬松的課程評價要求、與專業關聯度低的課程內容更讓學生放松了對課程的認知要求。本研究于2016年通過在線不記名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315份。在回收的282份有效調查問卷中,超過50%的同學對公共基礎課的認知不足,他們認為只要坐在教室里就能夠獲得及格成績。由于這種認知,在公共基礎課堂上學生睡覺、玩手機、做其他課程作業的現象比比皆是[3]。老師聲情并茂的講授以及教室內學生千奇百怪的聽課狀態成為公共基礎課的普遍現象。通過我們發放的在線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僅有25.8%的學生表示會認真聽課,58.3%的學生表示會去聽課,更有8.3%的同學表示會選擇最大程度的逃課。
(二)授課形式無法實現有效監管
公共基礎課是針對具體專業、學院甚至全校開設的課程,上課人數遠遠超過專業課。一門公共基礎課有幾百人選課是各個高校的選課常態。而在教師配備上,受到高校對人才考核要求、工資績效評定、課程重視程度等多因素影響,公共基礎課教師數量少,這就使得大班授課成為普遍現象,上百人共同進入一個課堂,上課地點通常選擇在階梯教室,甚至在一些學校,直接安排學校小劇場,老師帶上擴音器,甚至還要打開幾個投影屏幕才能滿足“課堂”內不同位置學生的“聽課”需求。懸殊的師生比根本無法完成大量的作業批復和隨堂測驗,即使是一次完整的課堂點名都要占用十幾分鐘甚至更長時間,公共基礎課老師和學生的交流僅限于講課時的眼神交流。不僅如此,許多公共基礎課的考核方式只有一次“大作業”或者一篇“小論文”,這更降低了學生對課程的全面掌握。為了能夠讓較多非本專業的同學能夠通過課程考核,“大作業”的題目不得不更加簡單、通俗易懂,只能涉及到課程本身的小部分知識,而這種設置又降低了學生動腦動手能力。通過萬能的網絡,學生們輕松地剪切、粘貼就完成課程考核。上課內容與考核內容不一致使學生對公共基礎課教學過程不屑一顧。
(三)公共基礎課授課方式單一
受到師資比、教學經費、課程內容等方面的限制,公共基礎課主要采用課堂講授方式。一個大教室上百名學生坐在一起,小組討論、課程實驗確實存在諸多困難。不僅如此,上大課這種公共基礎課授課方式只能實現知識的輔陳,無法實現實踐創新[4]。單一的授課方式讓學生無法滿意。相關的調查數據顯示,49%的學生認為“無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31%的學生認為“課堂上學生參與度不夠”,25%的學生認為“課程考核方式不對”[2]。課堂教學方式與大學生需求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由此得到的授課結果可想而知。
(四)公共基礎課講授內容與生活實際脫節
公共基礎課的教學內容一般都與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有關,而與專業學習關聯度不高,因此,通過公共基礎課學習獲得的知識與學生未來的工作關聯度較小,這就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的興趣。若是公共基礎課學習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無關,那么這些知識在學生眼中更加成為了“無用理論”,可有可無。在當前高校公共基礎課設置中,大部分是英語、高等數學、思政課等課程。這些課程雖然對學生的素質提高很有必要,但是這些課程所包含的內容更偏重于理論知識和文化知識,對學生未來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所起到的作用并不突出。在專業中用不到且在生活中也用不到的知識自然就成為學生心目中的“無用理論”。“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體現了學生對公共基礎課內容的“中肯評價”。這種不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學習內容,其學習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除了以上這些問題,還有諸如教學內容陳舊、與社會需求和企業需求的知識相距甚遠、上課教師過度依賴PPT而缺少與學生的互動以及教授的知識與能力培養缺少聯系等問題在公共基礎課的教學中也十分突出。如何達到預期的公共基礎課授課效果,如何改變現有的授課狀態和學生的聽課狀態,如何讓“大課”變成人人參與的“小課”,如何讓教師的通識講解變成學生的切身感受,如何讓學生能夠更有效地獲取知識、提高綜合素養和能力,如何發揮公共基礎課的功能,這些都是尚待解決而需要深入研究的問題。
二、教學實驗設計
在公共基礎課程中增加實踐動手的內容,增加學生實際操作環節,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大膽嘗試。一些頗具先見的高等師范院校順應改革趨勢,通過“實踐轉向”調整了公共課的教學范型[5]。這種全新的實踐教學方法不僅增加了動手能力的培養,更是實現從“記住”“理解”這樣的低階學習向“應用”“分析”這樣的高階學習過程的轉變[6]。參照這樣的“實踐轉向”,結合現有的公共基礎課程,本文采用實驗方式就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方法問題進行大膽的嘗試。進入21世紀,計算機網絡、現代通信技術在我國飛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成為了中國社會發展重要的推動力量。為了能夠培養出更多適應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我國大多數高校都開設了與電子商務相關的公共基礎課,以培養大學生的網絡素養,促進他們掌握網絡基礎技能。與其他學校類似,東北林業大學于2003年開設了電子商務校內公選課,課程為32學時,授課對象為在校的大二及大三的學生。由于選課學生眾多,因此也采取了“大課授課”的方式。雖然每年的選課人數較多,但是在課內調查時,學生們提出了希望能與電子商務專業課一樣,課程中有實驗、有上機操作環節的想法。為了改變單一講授方式,嘗試在現有公共基礎課中增加新教法,以期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東北林業大學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基礎手段組織了在授課過程中的教學實驗。實驗目標:測試增加不同的教學環節、不同教法對公共基礎課教學質量的作用。實驗對象:東北林業大學2011—2018年選修電子商務課程的學生。實驗嘗試:結合電子商務課程的特點,許多同學希望通過課程學到可用的電子商務操作技能。正是基于此,學校開始了對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改革的嘗試。
(一)實驗課程結構
實驗對課程內容進行組織和調整,分為若干板塊。實驗將課程根據授課內容和課程目標分成6個板塊,分別為理論教學環節、實驗教學環節、實踐教學環節、討論學習環節、自我學習環節、練習及測試環節(如圖1所示)。為了能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的技能,著重增加了實踐教學(包括課內實踐和課外實踐)與能力培養(討論、自學、練習及測試)部分。在每一塊教學部分中又分設了不同的教學模式,結合授課內容靈活使用。這種嘗試與其他學者的研究成果不謀而合[7]。
(二)實驗教學過程
受到學校教學計劃的制約,每年只有1個授課輪次,因此整個實驗前后進行了7年,即2011年—2018年。其中,2011年仍然按照傳統授課模式進行大班授課,然后在以后的每一年,結合上一年度的授課內容安排,逐步增加培養實踐能力的課程環節,依次為演示實驗、參與實驗、課內實踐等。在2015年,由于東北林業大學教學體系的調整,暫停了電子商務課程的公選課授課安排,2016年后又重新恢復,因此相關的數據統計缺少2015年的數據。在實驗過程中,實踐教學和能力培養環節包括課堂教學部分和課余操作部分。在上課時間,教師適當進行指導;而在課余時間,教師一般都不參與。
(三)實驗數據監測
實驗數據監測主要包括學生出勤率、學生態度、學生實踐教學參與度以及學生課程成績等幾個方面。
(四)實驗干擾控制
為減少干擾變量對實驗的影響,實驗由一名教師完成所有教學工作,避免由于不同教師授課而帶來的授課效果和評價標準不統一的影響。學生來自全校各個院系,自愿選課,在選課時并不了解教學模式的變化。教師在實驗的過程中不做任何提示和暗示,僅根據授課環節的改變監測各個實驗數據。教學內容完全按照大綱需求,并未因教學模式變化而刻意刪減或改變教學重點,只在后續教學中增加了課外學習內容。為避免強制增加授課內容而影響學生學習效果,所有課外學習均采用自愿原則。
(五)實驗統計方法
實驗采用多種指標進行測量,針對不同統計要求,通過利用里克特量表收集部分數據、計算平均值以及差異顯著性檢驗等方法進行處理,得出實驗結果。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經過7年的實驗過程,所得的實驗結果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選課人數與上課出勤率
為了能夠取得更好的授課效果,實驗在課程設置中對本門課的選課人數進行了限定,將課程選課人數上限設置為150人。在表1中,選課人數出現了先降后升的情況。由于學校在2014年度對公共基礎課進行了調整,減少了當時大三同學的選課課程,由此對本門課的選課人數造成了影響。但從總體上看,選課人數基本保持平穩。學校的公選課一般都設置在晚上或者周六、周日休息時間,而電子商務課程的選課學生多數是工科學生。工科學生在非上課時間需要安排實驗、工廠實習、二專業學習等內容,因此上課時間沖突比較嚴重。從出勤率看,基本維持在80%左右的水平,出勤率較高。從2012年起隨著教學模式的改變,學生上課情況有明顯的好轉,學生愿意到課堂接受公選課知識,這說明課堂教學模式的變化有了一定的吸引力。
(二)學生對公共選修課引入實踐教學的看法
調查問卷的發放是為了了解學生對教學模式改變的看法。在實驗過程中,每一年的授課中段都采用隨堂小測的方式發放調查問卷,并利用里克特量表收集學生在引入新的實踐教學方法后對內容的理解程度以及課程吸引力。通過表2中均值的逐漸升高可以看出學生們對于實踐教學是非常有興趣、愿意參加的。通過“吸引力”Z檢驗可知,實驗教學增加了課程對學生的吸引力。通過“理解程度”Z檢驗可知,學生們普遍認為實踐教學方法的融入有利于對課程知識的理解,并且他們愿意通過參與的方式獲取新的知識,掌握新的技能。
(三)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的情況
實踐教學環節是在授課的過程中根據講授的內容設計實際操作內容,這些實際操作過程一般需要同學們自己在課后使用互聯網或移動通信網絡自行實踐。在實驗中,教師未對學生參與實踐教學環節采取強制要求,而是采用鼓勵的方式,即對參加并完成實踐教學的學生給予加分獎勵,對不參加實踐教學的學生不扣分。2012和2014年,根據教學的要求,實驗設計增加了在課堂上能夠完成的實踐操作環節,要求教師在課堂上就實踐教學內容進行指導,因此學生參與率較高。而在2013年、2016年、2017年、2018年,則是通過分發網站賬號,要求同學們自行登錄指定站點,完成實踐操作內容。因為這是學生課外自愿完成,相對于課上教師集中指導操作,課外自愿的實踐操作環節參與率較低,還遠遠達不到授課的基本考核要求。但是應看到,2013—2018年,課外實踐操作環節的參加人數比例呈上升趨勢(詳見表3)。由此可見,學生已經逐漸認識到實踐操作環節的重要性,并愿意進行相應的自我學習、自我提升。因此,實踐教學環節有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可以作為公共基礎課教學的有益補充而出現在課程體系的設置當中。
(四)學生在課程各階段的學習成績
實驗采用隨堂小測、作業、小論文這3個方面的成績來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給出本課程的總評成績。其中:隨堂小測,主要設計為客觀題;作業,設計為動手操作的題目;小論文,則要求結合課程內容,撰寫1500~2000字左右的文章。總成績則是根據3種類型的考核,并結合出勤情況、上課回答問題情況、課程討論的參加度等多個指標核定最終的課程成績。其中,3種不同類型的考核方式能夠從不同角度評定學生學習課本知識的能力、實際操作的能力、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總評成績還包括了對學生學習態度的綜合考慮。在實驗過程中,教師跟蹤記錄了隨堂小測的優秀率、學生作業及論文的抄襲情況(注:作業和論文中超過30%以上的率,即視為抄襲,總評成績降為“良”以下,若100%重復則計為不合格),以及學生總評成績的優秀率和平均值,實驗結果如表4所示。從表4可以看出,隨堂小測的優秀率到2016年以后有了比較顯著的提高。從2016年開始,隨堂小測的題目中增加了技能型知識的客觀考題,這些考題往往不是在課堂中講授的,而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的,可以通過自我學習或日常實踐操作過程得到的相關知識。根據統計結果可知,同學們愿意學習這部分的知識,而且掌握較好。這不僅與課程中設置的實踐教學內容相關,也與日常生活中的實踐操作相關。同學們對日常生活中能夠應用的技術以及對通過動手能力獲取的知識非常感興趣,由此他們的學習成績自然提升明顯。論文抄襲一直是公共基礎課考核方面的一個難題。一方面,網絡的便捷性給學生們提供了網絡抄襲的基礎和環境;另一方面,課程考核題目設置的同一性也為學生抄襲提供了可行性。雖然為了避免學生抄襲,教師想了很多辦法,但是抄襲問題一直沒有得到解決。在2011年的統計結果中,論文的抄襲率在34.42%,這意味著每3位同學中就有1位同學抄襲。2012—2014年,雖然每年都更改論文題目,但是從統計結果上看,效果并不理想。從2016年開始,小論文的題目設計上除了每年正常布置的題目以外,還允許同學們結合自己的實踐操作過程撰寫操作報告及操作心得,字數要求仍然是1500~2000字。從最后的統計成績看,同學們的抄襲率明顯下降,很多同學愿意記錄自己的實際操作過程并寫出心得體會。可見實踐教學不僅增加同學們的技能,而且還讓他們將學到的知識內化形成了自己的觀點,提高了自身的能力和素質。從課程成績的平均值和優秀率來看,因為是同一位老師授課、評分,因此不存在評分的標準不同的現象。同學們出勤率的提高、小測成績的提高,這些都會直接導致總評成績的提升。而期末論文中越來越多實踐操作報告的出現也提升了論文的整體成績,這也是最終導致課程優秀率大幅提升的原因。
(五)關于實驗結果的討論
通過2011—2018年的實驗對比,得出以下實驗結果:第一,通過各項指標比對,在增加實踐教學以后學生的出勤率、學習的主動性、課程的成績都有了明顯提高,說明實踐教學法的增加有益于提高公共基礎課的授課效果。第二,通過增加實踐教學,學生可參與教學環節,增強動手能力,將學與用緊密聯系在一起,既增強了動手能力,又提高了技能水平,更好地掌握課程知識體系,取得了更好的公共基礎課教學效果。第三,學生通過投票的方式肯定了公共基礎課的實踐教學模式改革,而新的教學模式則更適合現代教學內容和教學體系,為公共基礎課的改革提供了有效依據。第四,通過實踐教學,論文抄襲率明顯下降,學生開始改掉抄襲、拼湊論文的惡習,提高了學生思想素質,樹立了正確的學習觀念,培養了正確的學習習慣。通過實驗可以看出,實踐教學模式的融入對提高公共基礎課的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能動性、培養正確的學習觀念、學習習慣都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四、轉變公共基礎課教學模式的建議
作為大學生課程設置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基礎課的學習效果對于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基本技能的提高、學習態度的形成、學習方法的培養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重視公共基礎課教學工作,結合上面的實驗結果,提出以下幾方面的建議:首先,應改變現有的課堂講授模式。“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已不能引起學生共鳴。近幾年,許多高校教師結合各自專業課程都開展了新教學模式探索,如“虛擬項目驅動”教學、“互聯網+”模式、“45341”高效能模式、“翻轉課堂”等[8-9],這些都是很好的探索。其次,要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活動。教學就是“教”與“學”相結合的過程,傳統教學重視教師“教”的主導過程,卻忽略學生的“學”。盡管教師費盡心力地“教”,學生卻因教學模式的陳舊而厭學,其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應增加學生的課堂參與活動,使其主動學習,如讓學生自己講解、分組討論、情境模擬等,通過參與讓學習更加深入,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更加透徹,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再次,注重多種教學方式的結合。每種教學模式都有其局限性,如分組討論雖能提高學生參與度,但若沒有領導核心容易效率低下,遠離主題變而成無意義的爭論。線上學習有利于知識共享,學習時間、地點靈活,但卻缺乏監督與實踐參與。因此應結合課程內容合理安排學習模式,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每種教學模式的特點,有助于課程內容的講授,達到最優效果。最后,增加實踐考核內容并計入公共基礎課評定成績。許多教師選擇“大作業”或“小論文”來評定授課成績,這種考核容易滋生抄襲,使抄襲現象大量出現。因此,應修改評定方式,增加實踐考核部分。當前,許多企業均在網上設置在線測試、實踐模擬、實驗仿真等功能模塊,通過合作方式將其直接納入授課和考核環節,既增加實踐機會,又讓學生與企業提前接觸,可謂一舉兩得。此外,還應通過多種鼓勵政策提高公共基礎課的地位。公共基礎課教學經常被忽視,雖然公共課老師疲于奔波在各大階梯教室,但在高校仍然是容易被忽視的群體。這樣就導致想要改變自身命運的教師離開了,而忍受現狀的教師則失去了前進的動力。因此,要改變現有的教師工作評價體系,如對公共基礎課教師采取基于選課人數、出勤率、學生綜合評價等多指標的考核方法,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真正發揮公共基礎課的功能。作為大學生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公共基礎課必須改變現有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增加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環節,從而與專業課程很好地融合,實現滿足社會需求的大學生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張黎明.高校公共基礎課教學與大學生創業素質教育的相關性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13(12):182-184.
[2]徐建華.共建式高校課堂生態環境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5-15.
[3]鮑崇高,張健,趙欣,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升基礎課程教學質量[J].中國大學教學,2017(3):59-62.
[4]沈雪芹.以能力培養為主線的大學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1(23):137-138.
[5]程鑫,許海深,張子玉.基于師范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教育學公共課“五結合”策略實施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12):172-176.
[6]趙炬明,高筱卉.關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教學改革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17(8):36-40.
[7]王彬,崔玉平.高師教育學公共課有效課堂環境的構建與評價框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7(7):110-113.
[8]溫恒福,王鑫.構建“45341”大學高效能課堂教學模式[J].中國高等教育,2014(17):37-39.
[9]趙嵬,姚海瑩.影響翻轉課堂學習者知識建構的個性化因素分析[J].教師教育學報,2017(3):59-64.
作者:胡艷英 單位:東北林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