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三重邏輯,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基本邏輯包括理論邏輯、經驗邏輯和方法邏輯。理論邏輯指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不能是純粹的經驗事實而必須堅持理論指導,經驗研究是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必須建立在一定經驗基礎上,方法邏輯是連接公共管理理論與公共管理經驗的中介和橋梁。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三重邏輯是檢驗公共管理科學研究質量的基本標準。
關鍵詞: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基本邏輯
關于公共管理研究是一種解釋性研究還是行動性研究,因對公共管理研究本身界定不清而導致認識有些混亂。馬克思有一句至理名言:“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馬克思看似強調改造世界的重要性,但是解釋世界同樣重要,改造世界須以解釋世界為前提條件。公共管理研究取向應該是兼具解釋世界和改變世界,首先要解釋世界,其次才能改變世界,對公共管理現象的科學認識和解釋是改變公共管理實踐的基礎。公共管理研究具體可分為三類:學術研究、咨詢研究、評估研究。公共管理學術研究是另外兩種研究的基礎,只有對公共管理規律進行較好的把握,才能進行相應的咨詢研究和評估研究,所以公共管理學術研究也稱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取向有描述性研究、解釋性研究、行動性研究。不論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哪種取向,都包括三個基本活動:詮釋理論、尋求經驗、匹配理論與經驗。由此引申出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三重邏輯:理論邏輯、經驗邏輯和方法邏輯。
1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理論邏輯
凱恩斯說過:“事實上統治世界者,就只是這些思想而已。許多實行家自以為不受任何學理的影響,卻往往當了某個已故經濟學家之奴隸。”[2]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不能純粹是經驗材料的堆積,其必須有一定的理論指導。能夠指導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理論,是介于公共管理宏大理論與微觀理論之間的中層理論。首先,公共管理中層理論的界定。理論是通過假設、觀察、檢驗而得出來的有關現象和因果關系的一系列互相關聯的結論。理論代表著人們探索世界的規律,研究借助于理論思維或理論概括才能實現,否則只是簡單停留在具體事件上的描述,無助于公管理實踐的進步。公共管理中層理論是介于宏大敘事的一般理論與細節描述的微觀理論之間的理論。公共管理中層理論“能夠有效響應時空條件轉換的需要并充當溝通宏觀理論與具體經驗的橋梁”。[3]對于公共管理科學研究而言,如果不能在受各種條件限制的事件中概括出具有共性的本質聯系或必然趨勢,那么就形成不了對公共管理發展變化總體趨勢的一般性認識。其次,公共管理中層理論的類型。公共管理中層理論根據不同維度,有不同劃分方式。根據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目的,中層理論可分為描述性理論、解釋性理論和行動性理論。描述性理論如韋伯的官僚制理論,解釋性理論如布坎南的公共選擇理論,行動性理論如奧斯特羅姆的多中心治理理論。根據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領域,中層理論可分為公共組織理論和公共政策理論。公共組織理論如績效管理理論、政府再造理論和網絡治理理論,公共政策理論如政策網絡理論、政策執行理論、政策工具理論和政策評估理論。最后,公共管理中層理論的應用。公共管理中層理論為我們認識公共管理現象提供了理論視角,通過不同的理論視角對待同一件事情都會有不同的解釋。在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中,盡管有使用理論工具的意識,但在理論工具選擇方面往往存在著以下問題:理論工具選擇太多,理論范疇太大或不恰當,如選擇治理理論、新公共管理理論,甚至公共政策理論為工具,導致在后面的經驗分析未能體現理論視角,過大的理論難以應用到具體的經驗研究中。在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中理論選擇方面應選擇較具體的,如治理理論下面的分支理論——協同治理理論、網絡治理理論、整體性治理理論等。
2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經驗邏輯
以往公共管理研究多充斥概念演繹或推理,從概念到概念忽視公共管理經驗的研究難以稱得上科學研究,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必須以中層理論為指導,并建立在公共管理經驗的堅實基礎上。首先,公共管理經驗的界定。經驗指從多次實踐中得到的知識或技能。公共管理經驗就是從公共管理實踐中得到的公共管理知識或公共管理技能。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公共管理經驗往往是公共管理實踐者的親身經歷或個人體驗。公共管理經驗進入研究過程,成為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素材,依賴特定的資料搜集方法和資料分析方法。資料搜集方法用于獲取公共管理實踐者的經歷或體驗,資料分析方法用于整理這些經歷或體驗,以學術性話語重新把其呈現出來。其次,公共管理經驗的類型。從前面對公共管理經驗的界定看,作為研究素材的公共管理經驗,主要包括公共管理活動產生的文本知識和實踐知識。前者主要是一些文獻資料,如政府工作報告、政府文件匯編、政府統計資料等;后者是實際調查獲取的資料,包括政府活動過程、政府間關系、官員公務行為、政府與公眾關系、政策執行情況等。對于這兩類資料獲取的公共管理經驗有不同的理解邏輯:一類是公共管理文本邏輯,主要通過文獻資料得到的經驗;一類是公共管理實踐邏輯,主要通過訪談、觀察或問卷等調查方式獲取的經驗。對公共管理經驗的理解一直存在文本邏輯與實踐邏輯的悖論,公共管理科學研究要把文本與實踐相結合,以理解豐富的公共管理經驗。最后,公共管理經驗的應用。如何看待公共管理研究經驗,在中層理論的指導下應遵循三個原理。一是差異原理。公共管理經驗的相同點不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其呈現出的不同才更具研究價值。如兩個地區資源稟賦相同,發展績效卻不同,或兩個地區資源稟賦不同,發展績效卻相同。二是分組原理。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應堅持從集體層面解釋經驗之間的差異,即用一種公共管理經驗去解釋另一種公共管理經驗。如政府績效問題可以用資源稟賦去解釋,把資源稟賦分為不同的組。三是情景原理。從某一公共管理環境歸納出來的理論,不能夠立刻予以普遍化,或被應用到另一個不同環境的公共管理。公共管理理論大多來源于西方,因產生的社會背景不同這些理論是否適合我國國情本身需要檢驗。同樣,公共管理理論是否適用于隨著時間發生變化的公共管理經驗,也必須先加以檢驗。
3公共管理科學研究的方法邏輯
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是為獲取公共管理知識而采取的途徑、步驟或手段等。我們在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中使用方法的目的在于發現新現象或提出新理論,以揭示公共管理現象的內在規律性。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是連接公共管理理論和公共管理經驗的橋梁,通過一定的方法將理論和經驗相匹配,以進行理論建構或理論檢驗。首先,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界定。公共管理三種研究類型對應不同的方法。科學研究以尋求公共管理規律和知識為目的,對應的是實證研究法;咨詢研究以解決公共管理實踐中的現實問題為目的,對應的是組織設計法和政策設計法;評估研究以評估公共組織設計績效或公共政策設計效果為目的,對應的是績效評估法和政策評估法。因此,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以實證研究法為主要方法,其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尋求知識、把握規律的方法,整個研究過程圍繞研究問題的提出和解答。[5]其次,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層次。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分為三個層次: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第一層次為方法論。方法論涉及到公共管理研究過程的邏輯基礎和哲學基礎,即科學主義和自然主義。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這兩種方法論的集中體現。第二層次為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公共管理研究中采取的具體形式或具體類型。公共管理科學研究常見的研究方式有實地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文獻研究。第三層次為具體方法及技術。具體方法及技術指在公共管理研究中所使用的各種資料收集方法、資料分析方法,以及各種操作技術。與上面四種研究方式相對應,研究者可采取各種資料搜集方法和資料分析方法。最后,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公共管理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主要涉及到確定研究對象、明晰分析單元和選擇抽樣方式。公共管理的研究對象一般包括公共組織和公共政策。以公共組織為研究對象涉及到組織結構設計、政府運作績效、政府改革動力等問題;以公共政策為研究對象涉及到公共政策設計、公共決策機制、公共政策執行和政策效果評估等。公共管理的分析單元包括個體、組織和政策。在公共管理相關研究主題中很少以個體為層面,大部分為組織間關系,如果分析單元選擇的是組織,問卷調查往往難以進行,只能以案例研究方式進行。抽樣方式包括定量抽樣和定性抽樣。定量研究分為概率抽樣和非概率抽樣,在公共管理科學研究中多為非概率抽樣;定性抽樣主要涉及案例選擇問題,一般案例研究不講代表性只講典型性,所以由案例研究得出的結論因外部效度有限往往難以推廣。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2]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M].徐毓桐,譯.商務印書館,1983:330.
[3]唐斌.具象思維、關聯意識與理論建構:公共行政研究的中層理論探索[J].2018.5.
[4]羅梁波,顏昌武.從單一性到復合化:中國公共管理研究的現實與未來[J].政治學研究,2018.5.
[5]范柏乃,藍志勇.公共管理研究方法(第三版)[M].科學出版社,2018:3.
作者:孫遠太 單位:鄭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