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風險管理血液透析患者護理管理研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研究對象:我院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時間為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年齡為24~65歲,中位年齡45歲,男女費額為44、56例。入選條件:血液透析周期為1~4年,中位3年。疾病分類:慢性腎盂腎炎患者19例、糖尿病/高血壓腎病患者分別為20、11例,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共32例,剩余18例為其它病癥。兩組在臨床資料上,無明顯差異(P>0.05),可比性較強。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基礎護理:主要內容分為:透析前、后的生命體征監測;透析過程中,對病人體重進行計算和統計等。通常,體重變化和病人超濾脫水之間有很大關聯,體重監測能較好地監測透析是否失衡;此外,監測項目還應涉及患者的呼吸、透析間血壓以及脈搏情況。
1.2.2 觀察組
風險護理模式:對血液透析中潛在的護理風險及其成因,應構建告知與簽字管理機制,逐步落實相關制度與操作流程,護士長應對風險進行實時監控。風險控制方案:(1)完善相關章程及操作法規,編制有效的血液凈化、消毒機制,促進管理規范化。(2)應根據醫院消毒標準及要求,熟練運用透析管路、臨床操作技術,透析用品使用畢后,應予以處理。(3)配/輸血時,應貫徹落實查對管理、操作規程,錯開放置患者的血液、血標本。(4)根據臨床標準,對內瘺部位進行產次和膠布固定,并采用合理方法對靜脈插管位置進行換藥固定,減少穿刺針或插管處造成的感染。(5)透析過程中,應實時觀察病人的穿刺/插管處,有沒有出現滲血或者是針管移動等現象;應觀察透析器內有無凝血,并適當加注肝素追等等;應密切關注患者的血壓、呼吸及脈搏變化,了解病人的主訴,如發現冒汗、耳鳴或抽搐等現象,應及時向透析醫師回報,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以減少各類并發癥。(6)透析前后,患者的體重易發生變化,應認真觀察并計算其干體重,為超濾脫水提供參考,以降低透析失衡。透析開始前,護士應先對透析管路和透析器等進行嚴格沖洗,并把握好循環時間,盡可能減輕患者透析中的熱原反應。(7)一旦發現透析器破膜或漏血,應立即更換透析器;對動靜脈內瘺應穿刺熱練,避免屢次穿刺閉塞內瘺,降低血透效果。陰性和陽性透析病人,應實行分區管理,透析用品不可重復使用。(8)擬行透析前,應對入組患者進行肝炎病毒、梅毒以及肝功能等基礎檢測,并定期予以復查,1次/半年。一旦患者有感染癥狀,如乙肝標志物呈現出陰性,應及時來院接種乙肝疫苗。
1.3 觀察指標
分別統計兩組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率,比較臨床護理服務滿意情況。
1.4 統計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本研究資料進行錄入處理,χ2用以檢驗計數資料,X±S用以代表計量資料,t為檢驗方法,P<0.05,表明有顯著性差異。
2 結果
2.1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經護理,觀察組中,有31例表示十分滿意,17例患者表示滿意,2例患者表示不滿意,總滿意度為96.00%;對照組50例中,十分滿意22例,滿意17例,不滿意11例,總滿意度78.00%,差異性顯著(P<0.05)。
2.2 兩組風險事件發生率比較
對照組中,有3例出現透析護理不當(6.00%),醫囑處理不當12例(24.00%),護理投訴3例(6.00%),不規范護理4例(8.00%),意外事件1例(2.00%);觀察組中,上述指標分別為1例(2.00%)、1例(2.00%)、1(2.00%)、2例(4.00%)、0(0.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P<0.05)。
3 討論
風險,也就是人類受到損傷或承受不幸的潛在可能。換而言之,風險即未來某階段內出現不良事件的某種可能性。醫療機構屬于風險較高的服務領域,醫療單位、醫護人員、患者及其家屬等主體,均可能面臨患者安全事故的風險。現階段,我國醫護技術得以提升,與此同時,臨床風險率也日益攀升。對血液透析來說,風險因素主要源自患者自身、臨床治療兩個層面。臨床中,急/慢性腎衰竭、藥物中毒等患者,往往需采用血液透析方法進行治療。該類患者均屬于重癥類,其身體狀況欠佳,局部器官功能異常等,臨床并發癥及意外事件隨時可能發生。血液透析,即通過人工處理方式,換輸病人的體內血液。操作中,醫療器械對體內血液有很大影響。血液透析期間,約150L的液體輸注病人體內,加上多次動靜脈內瘺穿刺、深靜脈置管等,無疑增加了患者風險。另外,擬行透析治療的病人,大多伴有免疫功能異常、機體抵抗力低等狀況,且可能出現重度貧血或營養不良,以及低蛋白血癥等不良癥狀,少數患者還需提供輸血支撐,其抵抗細菌及病毒的能力降低,病情極易加重。血液透析,大多需利用透析機器或醫療設備進行,該類儀器或設備質量、護士操作水平等,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血液透析的最終結果以及護理風險率的高低。臨床血液透析中,操作主體多為護士,其占比高達80%。透析時,護士為儀器的操作與管理者,護士的工作態度、操作水平等,對病人透析療效有很大影響。由此可知,血液透析護理,有著極高的風險性。一旦護士操作失誤、技術生疏等,均可產生護理風險,對患者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傳統護理管理過程中,風險規避多以護士操作為主,而未重視護理管理、操作流程中潛在的危險因素。本研究中,通過對50例血液透析患者采用風險管理方案,結果發現:觀察組50例中,十分滿意31例,滿意17例,不滿意為2例,總滿意度96.00%;對照組50例中,十分滿意22例,滿意17例,不滿意11例,總滿意度78.00%,護理滿意度上兩組有統計學差別(P<0.05);對照組中,有3例患者透析護理不當(6.00%),醫囑處理不當12例(24.00%),護理投訴3例(6.00%),不規范護理4例(8.00%),意外事件1例(2.00%);觀察組中,上述指標分別為1例(2.00%)、1例(2.00%)、1(2.00%)、2例(4.00%)、0(0.00%);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不易出現護理風險事件(P<0.05)。實證分析表明,臨床通過實施風險管理模式,科學識別護理中出現的風險,合理把握血液透析的核心環節與步驟,注重處理細節,能幫助我們有效降低護理風險。
作者:王麗 單位:湖北省宜城市人民醫院腎病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