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的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針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采用風險管理以后,對其管理效果進行分析。方法在醫院隨機挑選100例有精神疾病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2017年1月—2018年8月),對比組(n=50)采取常規護理法,觀察組(n=50)采用風險管理法,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滿意度和護理前后精神狀況的改善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的護理有效率、滿意度以及護理前后精神狀況的改善情況均要高于對比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對其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能夠使患者的疾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患者的護理效率和改善患者的精神狀況。
【關鍵詞】精神疾病;風險管理;護理效率;精神狀況
在日常生活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會出現嚴重心理障礙,認識、情感、動作行為等發生明顯異常,導致學習、工作、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且動作行為等不受人理解,甚至出現自殺、傷害他人的動作行為。為了使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有效規避這類風險現象,就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風險管理[1],因此,本文主要針對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在采用風險管理以后,對其管理效果進行分析。研究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1月—2018年8月的100例精神疾病患者,隨機分為對比組(n=50)和觀察組(n=50),并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風險管理。其中,對比組患者的性別比例為26:24(男:女),平均年齡為(42.12±2.45)歲,平均患病時間(3.47±1.57)年;觀察組患者的性別比例為27:23(男:女),平均年齡為(43.56±1.59)歲,平均患病時間(3.45±1.53)年。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患者的年齡均值、性別比例、患病時間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1)患者均符合精神疾病診斷標準;2)患者及其家屬知曉本次研究內容,并簽署知情同意書;3)經倫理研究委員會同意批準。排除標準:患有心、肝、脾等器官衰竭等重大疾病患者。
1.2方法
1.2.1對比組。對該組患者進行常規的精神科護理。在護理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定了解,并對患者的病情進行記錄,給予患者衛生護理、飲食護理、睡眠護理以及常規的安全護理等[2]。1.2.2觀察組。在對比組的基礎上加上風險管理:1)風險識別:首先在進行風險管理的過程,醫院應當成立相應的風險管理小組,其中,該小組的成員應當是醫院具有較為豐富經驗的護理人員,同時選取責任感和愛心較強的護理人員作為組長,采用討論的形式制定相應的風險評估報表。另外,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還要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身體各項指標數值的變化情況進行評估,并通過患者的攻擊行為和配合程度對患者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評估、判斷,并根據患者的風險等級,將患者劃分為各種等級,例如重點觀察對象等。另外,在護理過程中,風險評估小組的小組長還要不定期對護理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抽查,對相關風險評估表進行抽查,對瀆職、工作態度不端正的護理人員要進行相應的糾正和提醒[3];2)風險評估: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過程中,還要針對醫院精神科室的特點,對相關患者的護理人員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態度進行總結。同時使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風險評估,當患者在入院接受治療的時候,醫護人員要如實記錄患者的病情,對患者的病情進行一定的判斷,并填寫和記錄相關的病情報告,根據患者的行為等,對患者的風險等級進行評估。另外在進行風險評估的過程中,護理人員還要針對患者可能出現的各項風險情況進行演練,例如當患者存在自殺、傷害他人的時候,應如何進行緊急處理,通過對以上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總結,并將最佳的處理方案匯總,對護理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3)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在護理過程中,僅進行風險管理是不夠的,還要對有精神病疾病的患者進行有效的護理,由于患者在治療過程中難度系數較大、護理時間較長,因此在對這類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需要進行更為細致的、有針對性的護理,從而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并對患者可能出現的風險因素進行監控和管理,采取積極的措施改善患者的不正常狀態,通過知識宣教、心理護理等方式,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的宣教,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使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降低患者在接受治療和護理過程中的風險因素[4]。
1.3療效評定標準和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護理效果、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以及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狀況的改善情況。其中,護理效果評價標準為:顯效:患者通過護理以后,不良事件和風險因素明顯降低,患者能夠積極配合治療;有效:患者通過護理以后,不良事件和風險因素得到有效降低,患者的依從性得到提高;無效:患者幾乎不配合治療,且存在各種風險事件。總有效率為顯效率和有效率之和,患者家屬對護理的滿意度采用問卷調查的形式,其中90分以上為非常滿意,81~90分為滿意,60~80分為一般,60分以下為不滿意。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狀況的改善情況采用MMSE進行評分,最高得分為30分,分數27~30分為正常,分數<27為認知功能障礙,MMSE≥21分為輕度認知功能障礙;MMSE10~20分為中度認知功能障礙;MMSE≤9分為重度認知功能障礙。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效率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風險管理以后,總有效率為96%(48/50),對比組患者的通過常規護理,總有效率為78%(39/50),見(表1)。
2.2對比兩組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通過風險管理以后,家屬對通過風險管理的滿意為98%(49/50),對比組患者家屬對常規護理的滿意度僅為74%(37/50),P<0.05,見(表2)。
2.3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精神狀況MMSE評分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護理后患者的精神狀況評分為(26.56±2.11)分;對比組患者護理后患者的精神狀況評分為(23.53±1.45)分,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具體數據見(表3)。
3討論
風險管理是一種將隱藏著的風險因素、不良事件進行相關的調查和分析,然后根據可能發生的風險進行管理,從而有效將風險進行規避的一種管理模式。目前,在各醫院進行護理的時候,都會進行風險管理,通過在護理中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能夠有效提高醫院的護理效率。尤其是在精神科進行護理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風險管理,是一種非常有效的管理模式,能夠有效規避和降低風險事件的發生情況。為有效規避精神疾病患者在患病期間一系列風險因素的發生,應采用具有預防性質的風險管理方法,使護理人員在對患者進行護理的時候,能夠有效降低風險的發生概率,從而提高護理人員在面對突發事件時的應對能力。另外,在進行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還要全方位的對患者進行管理,加強科室之間的信息交流、完善患者的病情和癥狀,對患者進行相應的風險評估,從而有效制定相應的風險管理方案[5]。綜上所述,針對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對其進行相應的風險管理以后,能夠提高醫院的護理效率,降低患者發生風險事件的概率,從而有效提高患者在護理過程中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呂文娟,江芳.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8,6(19):138,140.
[2]高敏.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安全管理中的應用[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A1):19915.
[3]宋立梅.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中的應用[J].中國衛生產業,2017,14(25):93-94.
[4]陳霞.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中的應用分析[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6,1(12):141-143.
[5]阮靜瑩,羅薇薇,鄧靜.風險管理理念在精神科護理流程再造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社區醫師,2015,31(28):167-169.
作者:楊靜 單位:天津市安定醫院四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