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神經內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探討,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目的評價神經內科實施護理風險管理的效果。方法選擇2016年1月—12月我院神經內科診治患者80例(常規護理組),2017年1月—12月診治患者84例(風險管理組),分別實施常規護理和護理風險管理,觀察2組護理質量、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護理風險事件、護理投訴情況。結果風險管理組護士護理質量評分(95.56±2.27)分、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96.28±3.26)分,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8.28±6.34)分、(91.69±4.27)分(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事件2.38%、護理投訴0,低于常規護理組的11.25%,5.00%(P<0.05)。結論護理風險管理應用于神經內科中提高了護理質量,降低了護理風險事件發生及護理投訴率,提升了患者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神經內科;護理風險管理理;應用效果;護理滿意度
所謂護理風險管理,就是評估與識別患者、護理人員、醫療環境中潛在的具備傷害性質的風險因素[1],并采取措施防止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神經內科患者通常病情較重,年齡偏大,患者需要度過較長的康復過程,醫療費用高,護理風險在配合搶救、護理操作過程中均存在[2],《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出臺后,人們逐漸意識到維護權益的重要性,護患糾紛發生率有所增加[3]。本文主要分析護理風險管理在神經內科病房中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12月我院神經內科診治的患者80例作為常規護理組,男43例,女37例,年齡37歲~92歲,平均年齡(63.90±9.47)歲。另選取2017年1月—12月神經內科診治的患者84例作為風險管理組,男45例,女39例,年齡23歲~87歲,平均年齡(64.22±10.05)歲。疾病構成包括: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梗死、腦出血、癲癇、三叉神經痛、帕金森癥等,兩時間段均為相同護理人員(10名)。2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及護理人員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
1.2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組實施神經內科常規護理;風險管理組實施護理風險管理,具體如下:
1.2.1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
完善神經內科各項規章制度并落實到位,加強關鍵環節的質控,注重神經內科人文關懷建設,讓護士有歸屬感、榮譽感;護理部定期或臨時檢查,對發現的神經內科風險問題集中分析原因,制定對策,及時改正;將每天出現的問題和錯誤進行匯總上報,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方案,通過對錯誤的不斷改正可以有效減少護理工作中的漏洞,有效提高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的安全系數。
1.2.2加強護士神經內科??婆嘤?/p>
除對護理人員加強護理基礎知識以及基本技能的培訓,進行護理知識以及技能的考核外,定期進行神經內科??评碚撝R,操作技能,臨床跌倒/墜床、壓瘡風險、疼痛等評估表的使用,法律法規的培訓并考核,提高神經內科護士理論及操作技能,每班對危重患者及時指導并質控,降低風險發生率。
1.2.3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護患溝通問題是發生護患糾紛事件常見的原因,為避免此類事件,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并對患者予以有效的康復護理及心理指導等。對有意識障礙、運動障礙或溝通障礙的患者,將其可能發生的情況告知家屬并簽字。
1.2.4優化病區環境
增加神經內科牢固和實用的支撐物,保持地面干燥,無障礙物堆放,讓患者在行動中易于抓扶,減少跌倒的可能性。維持神經內科病區環境溫度適當,床位使用更簡潔的束縛帶和床擋,并告知家屬不要隨意拆卸。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安排護理人員,訓練護士在出現意外事件時能及時采取措施,避免釀成重大事故。
1.3觀察指標
①考核全部護士(10名)護理質量(滿分100分);②調查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總分100)。③護理風險事件。④護理投訴。
1.4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風險管理組護士護理質量評分(95.56±2.27)分、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96.28±3.26)分,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8.28±6.34)分、(91.69±4.27)分(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2.38%、護理投訴率0.00%,低于常規護理組的11.25%,5.00%(P<0.05)。
3討論
神經內科常見的風險因素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患者體質風險,神經內科患者多為高齡患者,體質虛弱,病情突發,往往伴隨著昏厥、抽搐以及意外窒息等風險存在[4];患者的神經系統的敏感程度不同,行動過程中表現遲緩,部分患者頭部受到損傷,造成精神失常、記憶力減退、脾氣暴躁等問題出現,部分患者存在消極和悲觀等不良情緒,易出現不配合護理治療,情節嚴重的還會出現自殘行為;神經內科患者及其家屬缺乏護理醫療風險知識[5]。②護理因素。由于多種原因,資歷高的護士流失較多,年輕護士在病房內占主流,因其經驗尚淺、專業知識掌握不牢固、臨床操作不嫻熟等原因對病情預見性不夠,在搶救時易出現失誤,不能及時正確處理突發狀況[6];護士溝通不到位引起誤解;神經內科專業記錄能力缺乏,使得對患者的情況描述不清楚,另外對于一些意識障礙患者所采取的護理措施和預防壓瘡記錄不全,未能體現出神經內科護理過程中的全程記錄[7]。③醫院客觀因素。環境因素:因為患者眾多的原因,使得在病房內增添的病床過多,患者行走太過擁擠而產生不便,過道上并沒有設置扶手;床腿剎車沒有固定好、引流管未在有效狀態范圍,病房內通風不好,空氣渾濁,光線陰暗等會給患者帶來不適的感覺,容易引起患者出現消極、悲觀等不良情緒[8]。對于神經內科的護理工作而言,護理風險可以說無處不在,且存在相當大的不確定性,這些風險的因素既有社會的,又有系統的,使神經內科護理人員承受較大壓力[9]。通過對神經內科患者應用風險管理,及時發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消除潛在或現存的風險,降低醫患糾紛事件發生率[10]。護理人員科學、客觀地對待,認真學習有關神經內科護理風險的知識,及時分析原因,提高識別風險的能力與意識,加強和提高全體護理人員的神經內科護理技能[11],強化風險管理的意識與機制,及時發現護理過程中的薄弱環節[12],減少護理差錯,降低護理風險,提高了神經內科護理的質量,使更多的患者受益[13]。本文結果顯示,風險管理組通過成立護理風險管理小組、加強護士專科業務知識培訓、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優化病區環境,其護士護理質量評分(95.56±2.27)分、患者護理滿意度評分(96.28±3.26)分,高于常規護理組的(88.28±6.34)分、(91.69±4.27)分(P<0.05);風險管理組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2.38%、護理投訴0.00%,低于常規護理組的11.25%,5.00%(P<0.05)。綜上所述,神經內科是護理風險發生率較高的科室,護理人員應當在分析護理風險因素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建立護理風險管理制度,以將神經內科護理風險事件發生率盡可能降到最低。
參考文獻
[1]周巧寧.專案改善在降低神經內科患者跌倒發生率中的應用[J].當代護士(下旬刊),2017,(3):171-173.
[2]王海燕.護理風險綜合評估量表對神經內科護理工作的影響[J].繼續醫學教育,2017,31(10):128-130.
作者:陳燕 單位:南通市通州區第三人民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