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急救醫學設備安全及風險管理,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急救工作是醫院的日常醫療工作當中必不可少又至關重要的環節,急救醫學設備的安全性關系到醫療工作的正常開展。該文對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類型展開分析,對風險管理的模式、風險分析、評估及控制進行研究,以期能夠為急救醫學設備的安全及風險管理提供理論保障。
〔關鍵詞〕急救工作;急救醫學;急救設備;風險管理
急救醫學是獨立的一門學科,隨著近年我國醫學日新月異的發展,急救醫學取得長足進步。現今我國各個城市各大醫院均設有急診科、120急救中心、重癥監護病房(ICU)等急救單位,隨之而來的便是大量的急救醫學設備投入使用。在急癥、重癥、危癥患者和傷員的搶救任務當中,急救醫學設備指能夠在短時間內搶救生命的一切醫學設備,主要被用于醫急、重、危癥患者或傷員的搶救、手術工作,是各醫院的常規醫學設備,也是醫院臨床當中所使用的特種設備[1]。急救醫學設備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進一步推動我國醫學的穩步發展。
1急救醫學設備的特點
1.1長期空閑
急救醫學設備的特性決定其使用不會過于頻繁,大多時都處于閑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極易導致其質量下降或功能障礙;因為使用次數不多,醫護人員對其操作相較于其他醫學設備來說熟練程度一般較差。
1.2使用緊急
急救醫學設備一般被用于突發的、緊急的事件或場合,使用前醫護人員沒有足夠的時間對其進行周密的檢測,更無法對其質量進行評估和控制,而事件的突發性也決定醫護人員要對其功能、操作及安全規程十分熟悉,才能夠在第一時間將設備投入搶救工作當中。
1.3分布廣泛
任何一家醫院,幾乎任何一個科室都配備有與其相關的急救醫學設備,對醫護人員的培訓無法做到集中,在對設備的管理方面也會存在很多問題。
1.4風險偏大
急救醫學設備會直接關系到患者或傷員的生命安全,在所有醫學設備當中,急救醫學設備是風險因素最大的設備之一。
2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分析
從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成因角度進行分析,其隱含的風險可以分為三大類別。
2.1物理風險
物理風險指由于物理因素而引發的風險,包括但不限于機械性損傷、電流損傷、易燃易爆物爆燃波及而造成的損傷等。
2.2臨床風險
臨床風險指在使用急救醫學設備對患者或傷員進行搶救過程當中,由于醫護人員不合理、錯誤的甚至是違規的操作而引發的風險。
2.3技術風險
技術風險指急救醫學設備由于時間的原因或日常維護保養不當等而導致其性能指標明顯下降,又或者是由于測量精度的誤差而引起臨床的漏診與誤診,貽誤最佳的診療機會而給患者帶來生命安全的風險[2]。設備的特性、屬性、安全性能、使用頻率和致死狀態等也會給急救醫療設備帶來相應的風險。
3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管理
風險管理通常分為兩大部分,一是風險分析與評估,二是風險控制。進行風險分析與評估的目的則是為了能夠更精準地實施風險控制,最終達到資源投入與設備的風險之間的相對平衡。
3.1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分析
風險分析一般通過總結相關方面的知識、經驗,結合相應的案例進行,包括有可能引發的多種危害的涵義及與這些危害相關的風險的理論分析與預測。在這其中,急救醫學設備的固有風險引發因素又可以細分為設計因素、工藝因素、材質因素及技術條件因素等,還有臨床上所實時引發的風險,比如不當操作、錯誤操作、違規操作,以及器械之間的協同作業不當使得某設備的某種功能失效等。
3.2急救醫學設備的風險控制
對急救醫學設備進行風險分析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實施風險控制,風險的引發原因不同,風險系數不同,在實施風險控制時投入的資源成本及風險控制等級也有所不同,對風險進行量化的結果能夠使醫院根據風險值計算出對設備進行預防性維護的頻率及時間間隔,能夠使得醫院及時采取相應的措施,有效地預防急救醫學設備風險的發生[3]。對風險值的使用和管理要依據設備的風險水平來采取相應的質保措施,在風險控制的實施過程當中要對其有效性進行動態、綜合評估,根據評估的結果對風險分析及控制方法進行相應的調整。由于急救醫學設備的特殊性,對其進行風險控制的目的就是解決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問題,除對設備本身進行預防性維護以及對設備安全使用制度進行完善外,還要重視醫學計量檢測對防范技術風險的重要作用,確保醫療安全,提高醫院對風險的認知及防控能力[4]。為了更加有效地對急救醫學設備進行風險管理,醫院方面應當做到下列幾點。(1)設備管理部門必須建立急救醫學設備臺賬,將急救醫學設備指定專業人員管理、定點放置、定期檢查、定期消毒、保持設備清潔干燥,做好設備的防塵、防潮、防震、防蟲、防熱及防腐蝕工作,對急救類設備、生命支持類設備的電池進行定期充電,并做好維保記錄。(2)對有可能接觸和使用到急救醫學設備的醫護人員做好應用操作培訓,督促其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每次使用要嚴格做好記錄,當設備發生故障時及時告知維修維護負責人員進行處理,使得急救醫學設備隨時處于正常待用狀態。(3)嚴格執行醫用計量器具周期檢定制度,保證其計量結果準確無誤,運行正常,并做好計量檢定記錄。(4)維修保養負責人員要定期進行巡檢并與設備使用者溝通,了解設備的最新情況,及時發現設備隱患并排查處理,對潛在的設備隱患制定相應的改進措施。(5)儲存管理負責人員要熟悉全院的急救醫學設備的整體情況,在遇到突發急救事件時能夠做到對每臺急救醫學設備進行準確、及時的調度。為了確保急救醫學設備的使用安全,必須要對其進行嚴格的風險管理及保養維修,將設備故障消滅于萌芽中,讓設備隨時處于正常待用并保持最佳技術狀態,醫院方面也要加強人員意識培養,做到人人使用,人人維護,人人保養,才能夠更好地提升醫院的醫學設備專業管理水平,推動醫療機構向持續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葉紅梅.醫院急救設備的風險管理[A]//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分會第十二次學術年會暨2011中華臨床工程及醫療信息化大會[C].2011.
[2]張昆峰.探討醫院急救設備的管理[J].中國醫療設備,2014,29(2):102-103.
[3]張曉璇,丘秋霞,許敏華.淺析醫院急救設備的管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2,10(23):674-675.
[4]余世準,陳綿康,王小溪.淺析如何確保急救醫療裝備處于完好備用狀態[A]//2013中華醫學會醫學工程學分會第十四次學術年會[C].2013.
作者:扈俊杰 單位:臨沂市中心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