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編精選了8篇風險管理論文范例,供您參考,期待您的閱讀。
集團管控風險管理論文
一、集團公司的管控模式
1.戰略管控型。
母公司利用控股權支配從屬公司重大決策和經營活動,追求資本增值和區分戰略板塊、業務板塊的多元化發展。
2.財務管控型。
母公司通過資本運營手段指導、監控從屬公司,對從屬公司的經營計劃和執行過程不過多關注,以實現財務目標為終極目的,以財務指標考核、控制為主要手段。
3.運營管控型。
采用運營控制型管控模式的集團,對集團資源高度集中、企業經營活動的統一并優化。從戰略規劃到實施,從生產經營活動到業務管理,都要納入集團管控范圍。通過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出,運營管控型是最集權的管控模式,而財務管控型又是最分權的管控模式,而戰略管控型則介于兩者之間。隨著集團管控管理模式的不斷演變,有的集團又將戰略管控進一步細化為“戰略實施型”和“戰略指導型”,前者偏重于集權而后者偏重于分權。
醫療器械中的風險管理論文
1醫療器械檢驗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
1.1抽樣檢驗與委托檢驗風險管理
在進行醫療器械抽樣檢驗的過程當中,為防止檢驗風險出現,應當基于現場條件與檢驗任務要求,制定出科學且具有操作性的抽樣方案,保證樣本的隨機性與代表性。如果是委托性質的檢驗,則應當首先對委托方進行檢驗的目的進行了解,并深入掌握產品的技術成熟度、穩定性,保證檢驗工作能夠符合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要求,并確保醫療器械在檢驗機構自身所具備的檢驗能力之內。同時,要加大對合同評審的重視力度,如果委托任務的風險較高,就需要由“管理層”進行全面的評審,評審通過之后,再進行協議簽訂,明確免責條款,防止最終的檢驗結果報告被不法的使用而帶來風險。
1.2檢驗過程當中的風險管理
醫療器械檢驗過程當中的風險管理是最為重要的,在實際的風險管理過程當中,應當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大部分檢驗機構檢測范圍很廣,應及時獲取新版標準并對新標準和檢驗方法進行能力驗證;第二,正確選擇檢驗標準和方法,當委托方提供的依據不準確時,應通過合同評審進行確認,避免僅憑經驗操作,使用非法定標準必須符合程序,應由檢驗科室提出經單位技術負責人確認后方可使用;第三,樣品流轉過程要有統一標識和流轉記錄,能夠及時查詢樣品的位置和狀態;第四,檢驗操作按照作業指導書進行;第五,將廢棄物料做好登記并分類存放,進行無害化處理或交由有資質的廢物處理公司處置;第六,對于高風險的檢驗任務,制定工作方案,強化流程監控,簽發檢測報告時重點審核。
1.3檢驗結果報告風險管理
在得出醫療器械檢驗的最終結果之后,要填寫相關的報告,填寫過程當中要規范、正確,對于其中涉及到的所有數據、結論,都必須要進行多次復核,檢測人、復核、審核簽發人應當各自做好自己的工作,保證報告的客觀、準確、有效。自后要定期對檢驗工作報告進行存檔、備份,以備必要時的查閱。
金融企業風險管理論文
一、內部設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的應用
在現代金融企業的經營發展過程中,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的經濟活動進行審查、評價以及檢查內控的合法性、有效性以及適當性,可以促進其規劃組織目標的進一步實現。在進行金融企業的內部審計工作中,由于金融企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都發生了一定的變化,由此導致企業發展面臨的風險種類不斷增多。如何進一步通過內部審計工作,完善企業的風險管理體系,成為內部審計工作發展中的重要事項之一。
1.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分析的作用。金融企業在進行內部審計控制工作的過程中,如何檢驗企業內部控制系統的完整性以及監控力度,是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內部審計的水平,直接關系著整個企業的運作水平、抗風險能力。因此,內部審計工作,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發揮著管理與協同的作用。利用內部審計的工作,可以實現實時識別金融企業經營風險的監管目標,提高企業防范風險的能力。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分析的作用,重點體現在其可以上至企業的機構設置,下至企業的人員配備工作。內部審計工作對企業環境變化的分析工作,是從客觀的角度,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進行較為細致的分析與管理。以金融企業經營的實際利益為基本點,對金融企業經營風險進行進一步的評價與辨別,合理的確定風險防范的有效建議與措施。內部審計部門通過與相關部門的溝通與合作,進而科學的評估風險,促進企業決策的合理性以及有效性。
2.內部審計工作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的顧問與咨詢作用。在金融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內部審計部門是獨立于企業管理部門的一個部門。這一獨立性,是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可以在正常的環境下進行的必備條件。獨立于管理部門的內部審計人員,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時,可以保持相對客觀的立場,認真的分析存在風險的假設條件,并按照正常的審計準則進行審計,科學的作出審計風險的評估,并可以直接上報到董事會。因此,內部審計控制的有效性,可以有效的規避各個部門之間的徇私舞弊行為,確保內部審計目標的真實性,對金融企業風險管理發揮顧問與咨詢作用。
二、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及其質量控制措施
1.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的問題。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工作中,內部審計工作的觀念不強,導致企業內部審計還是停留在過去控制導向的位置,無法及時的完成向現代審計工作的轉變,致使金融企業內部審計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被動的承受審計風險。在進行內部審計工作的過程中,不能很好的將企業內部審計的目標、評估風險以及管理風險等事項的發展目標完成,風險評估速錄不清晰,無法將全面的審計報告與制定的審計計劃與風險管理工作聯系在一起,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利的影響。其次,部分企業沒有將內部審計工作與自身的風險管理工作有效的結合在一起,無法達到內部審計工作與風險管理工作的有機結合。因此,對金融企業的風險管理機制也無法進行一定的監督,內部審計工作失去了一定的存在的意義。
2.內部審計在金融企業風險管理中質量控制措施。
局麻藥中毒風險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2014年4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局麻手術治療的80例患者,男45例,女35例,年齡20~60歲。其中,硬膜外阻滯32例,局部阻滯19例,頸叢神經阻滯7例,臂叢神經阻滯9例,骶前神經阻滯13例。患者均表現有不同程度的頭暈、心率加快、煩躁不安、血壓升高等癥狀,經檢查,確定為局麻藥中毒。將80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可進行對比。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局麻藥常規風險防范,并予以一般護理干預,護理人員提前將注意事項和配合事項告知患者,同時輔助麻醉師對患者進行麻醉。觀察組針對中毒患者采取針對性風險管理及護理干預:(1)提前對護理人員展開專業培訓,提高其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同時培養良好的心態和習慣。護理人員要熟知整個流程和中毒解決措施,發現有中毒跡象后及時予以治療(;2)術前干預。各項工具、搶救藥品等準備齊全,且設備要能夠正常使用;麻醉前適當使用巴比妥類藥物,以防出現不良反應,苯巴比妥鈉、阿托品、異丙嗪、氯丙嗪等藥物均有預防麻醉中毒的功能;為防止患者有過敏反應,術前需對其局麻藥皮試結果進行認真核對;此外還需建立靜脈通道,確保藥物能夠快速進入患者體內發揮效用;(3)術中干預。麻醉時需結合患者病情、手術預估時間等因素合理確定藥物濃度和使用劑量,保證既能麻醉患者,又不會出現不良反應。為延長藥效、降低毒性,麻藥中常會適量摻加腎上腺素;對患者予以心理疏導,使其明白其中利弊,消除負性情緒和內心壓力,密切觀察麻醉中的反應;術中實時監測患者生命體征,如患者有嗜睡、頭暈等跡象,立即停止用藥,并維持患者正常呼吸。若反應較為嚴重應做好搶救準備;(4)配合醫生搶救。發現有患者局麻藥中毒后,需保證有效供氧,然后嚴格遵照醫囑給予相關藥物治療,嚴重驚厥者可靜脈注射硫噴妥鈉,較為興奮者可肌注苯巴比妥鈉;若患者反應比較強烈,需約束四肢,以防墜床摔傷;若心跳驟停,應及時進行心肺復蘇;整個過程中需注意患者不要被電源等物傷害到;(5)術后干預。將患者送回病房,實時觀察患者病情變化以及其他反應,監測患者生命體征,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師;持續供氧,確保患者不會缺氧;患者清醒后進行心理護理,穩定患者情緒。
1.3觀察指標
(1)觀察兩組患者在局麻后的中毒情況,以百分比的形式表現;(2)護理人員綜合評價。綜合護理人員護理質量、責任心、工作態度、健康宣教各方面給出評分,最高分10分,8.5~10分為優秀,6~8.5分為良好,3~6分為一般,3分以下為差。
鐵路安全風險管理論文
一、《管理條例》出臺的背景
(一)鐵路企業科學發展需要法律規范
隨著鐵路企業不斷發展,中國鐵路翻開了新的歷史篇章,截止2013年底止,中國高鐵通車里程為11152km。鐵路企業的不斷發展滿足了人們運用現代化交通工具安全、快速、便捷的出行需求,同時帶來了鐵路安全施工、維護、信息技術等技術難題,對鐵路企業提出了新要求。要想破解這些難題的就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然而過去的《安保條例》并未對高鐵建設、技術、安全等進行規定,不能滿足高鐵發展和人們出行需求的結構性變化。因此,如何進一步規范鐵路建設施工,如何進一步提高鐵路安全系數,如何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服務進而滿足人們出行需求的多樣化,這都需要遵循客觀規律,運用法律規范,保障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確保鐵路企業健康長久發展。因此,《管理條例》的頒布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二)鐵路實際工作需要法律規范
歷史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的發展不是一帆風順,而是曲折前進。近年來,《安保條例》在保障鐵路運輸安全的過程中起到積極作用,但是,隨著鐵路改革不斷深入,市場環境不斷變化,人民群眾對點到點的鐵路運輸的要求變為多元的運輸需求,正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出:社會經濟運行的過程表現出來的是供給與需求被滿足的客觀過程。因此,我們發現《安保條例》對鐵路線路與營運安全保護不足,對鐵路建設、設備質量規定不明等問題日漸突出,它已經不能適應當前鐵路運輸發展的新形勢。可見,這就需要一部操作性強的法律來嚴格把控鐵路建設發展諸多環節中容易凸顯的問題,為鐵路發展保駕護航,因此《管理條例》應運而生。
二、《管理條例》修改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責任主體相關方面的修改內容
產科管理中的風險管理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3年3月-2013年12月期間我院產科產婦300例,隨機分為2組,每組150例,分別予以風險護理管理(觀察組)和傳統護理管理(對照組),觀察組年齡20-32歲,平均年齡26.1±6.2歲,初產婦100例,經產婦50例,經陰道分娩80例,剖宮產分娩70例;對照組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7.2±7.1歲,初產婦84例,經產婦66例,經陰道分娩91例,剖宮產分娩59例,兩組產婦基線資料具有可比性。所有產婦自愿參與本次實驗調查。
1.2護理管理方法
觀察組予以風險護理管理措施,包括四個階段,分別為風險識別、評估、處理以及管理效果評價。首先風險識別,是對已存在的或是潛在的護理風險進行系統的連續的識別和歸類,并分析原因的過程。成立風險護理管理小組,對過往諸多風險事件進行分析統計,界定高危事件、高發時段、易發人群和環節,對之前發生和以后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制定防范措施。其次是對風險進行評估。在風險識別的前提下,評價風險可能發生的概率以及能出現的損失程度。風險危險性=風險嚴重程度×風險頻率,經分析發現,存在的風險包括產程的觀察和處理、病房內消毒滅菌、醫護工作人員與產婦的溝通和應變能力。護理風險處理是在風險識別和評估的前提下制定處理發生事件的相應有效措施,是風險管理的核心。保持住院氛圍溫馨良好,病房內整潔美觀;合理擺放病房內物品,避免危險物品接近產婦和新生兒;對患有并發癥產婦需特別護理,防止發生意外;探視制度需嚴謹規范化,提高各類物品消毒滅菌,避免發生交叉感染,從小事做起,保障產婦的住院環境達到理想水平。提高產婦和新生兒護理質量,對產婦身體情況每天進行評估,保持真誠、熱情的服務態度,對產婦和家屬所提出的疑問給予耐心的回答和解釋,盡量滿足其合理要求。制定產婦產后下床活動計劃安排,并予以一定協助,同時,為了產婦泌乳正常,指導其進行正確的乳房按摩。保證新生兒護理工作的嚴謹認真性,注意護理新生兒臍部、口腔和眼部等敏感部位,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衣物、痰液或各種機體分泌物阻塞呼吸道,發生危險。對科室內護理人員進行溝通技能培訓,加強主觀人文關懷護理思想,注重語言修養,保證與患者可以用心溝通,從己出發,換位思考。認真履行護理義務,對需要告知事宜需及時與患者和家屬交流,不得刻意拖延,尊重產婦的權利。護理人員定期組織會議,進行護理質量討論、典型個案分析,提高責任心。制定相應的應急方案,培訓護理人員熟練掌握工作路徑,培養預見風險能力和主動管理能力。加強考核制度,不僅對專業技能考核通過,更要注重安全管理和法律意識。定期對我科護理人員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方可持證上崗。定期檢查本科室應急方案具體落實情況,提高護士風險防范和應急意識。對照組則僅予以傳統常規護理措施。
1.3療效分析
比較2組護理后產婦滿意度情況以及護理風險事件發生情況。滿意度情況包括整體滿意度(非常滿意、一般和不滿意)、護理服務質量(好、一般和不好)、醫院設備環境(好、一般和不好)和治療效果(好、一般和不好);護理風險事件包括護理缺陷、護理糾紛和意外事件。試驗采用不記名問卷調查形式進行,于產婦出院前進行單獨填寫,并當場收回,所有問卷均收回,全部有效。
企業風險管理論文(3篇)
第一篇:企業風險管理研究進展評述
一、研究框架的提出
現實需要的是管理學研究的源動力,企業風險管理研究也是如此。在后金融危機時代,如何更全面、更及時、更有效的預測和控制那些復雜性和破壞力大大增強的各類風險,是企業亟待解決的三個關鍵問題。本文此為視角,對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析梳理后認為,后金融危機時代的企業風險管理研究主要集中以下三個領域:其一,整合風險管理研究。該領域的研究注重從更加綜合、全面的視角對風險管理進行剖析,強調風險管理不應只是被動地降低風險和減少損失,而是要在風險中尋找機會和利益;其二,企業風險指數研究。此類研究強調風險是可以觀察與測量的客觀個體,在研究方法上重歸納、分析、證明與量化,體現了風險管理技術的進步;其三,企業風險預警研究。此領域的研究則關注風險因素在形成風險事件之前會以某種形式表現出來,并且能夠通過科學分析進行預測,體現了風險管理觀點的革新。
二、整合風險管理研究進展
(一)整合風險管理的內涵和目標
美國學者JamesLam(2003)則詳細說明了企業整合風險管理的目的,包括降低公司收益的波動性、最大化公司股東的價值以及促進職業和財務安全等。Brian(2006)認為整合管理風險代表著新的管理思想,意味著對原有的諸多風險管理技術、方法進行整合創新,與只強調被動的防范或轉嫁風險的傳統風險管理相比,整合管理風險更重視通過開發、利用和經營風險以促進管理者實現公司價值最大化。我國學者張維功等(2008)指出整合風險管理的理念、方法和工具已經廣泛應用于企業戰略選擇、投融資決策、財務管理、內部控制等方面,涵蓋了企業運作的各個層面。
(二)風險管理內部要素研究
施工風險管理論文(3篇)
第一篇:房屋建筑工程施工安全風險管理研究
1工程施工中的主要風險特點
在高層房屋建設中,一般都會有相應的安全措施,但是從具體的風險分布中可以杜絕和明顯的加強管理,對進一步減少隱患事故的發生,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
1.1環境因素
在如今的施工過程中,絕大部分事故源自于施工過程中的機械、電力和塌方等因素,而這一因素往往是環境所制的。在房屋建設初期,就應該從設計上對建設項目進行綜合評定,而往往這一環節必備了,在實際的應用中卻并不是如此。①比如很多的房屋建筑在建設的過程中對機械的要求很嚴格,特別是大型的生產設備,對其工作性能要求很高,而這一設備采購成本就成正比例的增長,而現有的施工單位為了節約成本,在設備的采購上就會采用安全性能低或者破舊的設備,使得操作人員在對這類設備的操作上,就會出現負面的情緒或者顯得操作能力低下,因其對其性能不能完全掌握,對其不能夠了解部位安全的正常性。從而導致安全隱患,一旦發生事故,也許這就是導火索。而這一現象,恰恰在現行的施工機制里面大量存在。除了這一安全隱患外,還有機械故障、機械操作不當、機械損壞等危險。②如今,很多的建筑施工都在趕工期,這也是預埋安全隱患的。在建筑施工過程中,因為不正常施工而導致的建筑物倒塌、建筑物出現損毀等安全事故數不勝數。
1.2人為因素
除了因設備等因素而發生地事故外,更多是因為施工工人,因為人是最不具有確定因素的主體,由于人為的因素而引發的事故案例也不在少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