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化工作思考,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標準是綠色礦山建設的重要技術支撐。文章分析總結了國外綠色礦山建設的要求與經驗,系統研究了支撐我國綠色礦山建設、評價等工作的標準現狀,針對當前標準支撐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不足,提出加快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逐漸建立統一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體系、加強標準宣貫與實施等建議。
關鍵詞: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評價標準
0引言
當前,綠色礦山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礦業領域踐行生態文明理念的必然要求[1-2]。2017年《關于加快建設綠色礦山的實施意見》(國土資規〔2017〕4號)(以下簡稱“4號文”)印發,標志著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全面推進。文件提出了我國綠色礦山建設的總體目標,并要求“制定領跑標準,打造綠色礦山”[3],試圖通過標準引領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化不僅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必要條件,還是科學管理的基礎[4]。從2007年中國礦業大會提出“發展綠色礦業”的倡議以來,我國綠色礦山建設取得顯著進展。越來越多的礦山企業意識到主動建設綠色礦山在降低政府規制風險、政府補貼、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等方面可以獲得多項收益[5],正在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轉變。為落實4號文對標準化工作的要求,政府部門、社會團體以及企業高度重視標準化工作。原國土資源部、河南省、山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等政府機構紛紛提出標準制定計劃并了部分標準,為當前綠色礦山建設提供了技術指引和支撐。但是,現階段無論是在政府管理層面,還是礦山企業層面,對于綠色礦山如何建、建到何種程度等關鍵問題仍然存在疑問,急需加大標準研制力度,對綠色礦山的建設、評價、監督管理工作進行規范、指引,助力綠色礦山建設新格局的盡快形成。本文在分析國外相關綠色礦山建設要求與特點基礎上,從我國綠色礦山建設、評價兩個方面的標準化工作現狀入手對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對策建議。
1國外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及經驗
國外綠色礦山要求多以法律文件形式固定。早在19世紀,英美等國就提出了綠色礦山建設的理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綠色礦山的概念內涵在不斷變化和延伸,由最初的重視環境,演變為二戰后由環境保護延伸至“資源的綜合利用”,直到當代,已經演變為“以人為本”,并達成了“科技創新是人類發展與進步的唯一途徑”的共識[6]。經過長期發展,英美等國對礦山開采活動中涉及的植被恢復、廢水處理、礦山環境治理、閉坑與復墾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7],這些要求多是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目前,加拿大和芬蘭是僅有的明確提出綠色礦業計劃的國家[8-9]。為了提升礦業的國際競爭力,加拿大從政府層面制定了“綠色礦業”倡議(GMI)和綠色礦業研究計劃(2016—2021),芬蘭政府提出了綠色礦業計劃(2011—2016),旨在通過創新方法,實現綠色礦業發展。2004年,加拿大礦業協會(MAC)提出了一套工具指標,即“邁向可持續采礦工具指標”(TSM),主要目標是使礦業公司以最符合社會、經濟和環境要求的方式滿足社會對礦物、金屬和能源產品的需要,幫助礦業企業評估和管理其環境和社會責任[9]。從TSM的評價指標體系來看,重點考核評價的一級指標分為三個領域,分別是礦山企業在社區和居民、環境管理、能源效率;二級指標分為7個方面,集中在管理系統的不同方面,包括土著和社區外展人、危機管理合溝通規劃、安全與健康、防止強迫合雇傭童工、尾礦庫的管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管理、能源使用和溫室氣體排放管理。TSM將評價結論劃分了5個量級,分別是AAA、AA、A、B、C,其總體目標是讓所有礦山達到A級或更高級。TSM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礦業領域做到對生產礦山進行評估的計劃,其對礦山企業考核評價的指標要求與評價量級劃分對我國制定相關標準具有借鑒意義。
2我國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化現狀
在原國土資源部、各地方政府和相關企業協會的共同努力下,我國初步建立了囊括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三個層次,覆蓋主要行業、有地方特色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迄今為止,制定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共計32項。其中,已實施的標準有19項,包括行業標準9項,地方標準8項,團體標準2項;正在征求意見的有13項,主要為地方標準。
2.1綠色礦山建設行業標準規范已經,但尚未覆蓋全部行業領域
技術標準是企業建設綠色礦山的重要依據。原國土資源部組織相關協會制定了《非金屬礦行業綠色礦山建設規范》(下文簡稱“規范”)等9項推薦性行業標準(表2),已于2018年10月1日實施,從此,我國綠色礦山建設進入了“有規可循”的階段。《規范》主要從綠色礦山建設的“礦山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等6方面明確了要求,涵蓋非金屬、化工、黃金、煤炭、砂石、陸上石油天然氣開采、水泥、冶金、有色等9大行業。然而,從已的行業標準的覆蓋范圍來看,當前的標準主要覆蓋了9個主要的礦業領域,對于地熱礦泉水、天然氣、非常規氣、油頁巖等非傳統行業,綠色礦山建設仍然缺乏相應的標準進行規范。
2.2部分地方政府研制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綠色礦山建設標準,但仍需加快制定步伐
浙江湖州第一個推出了我國地方綠色礦山建設標準[10]。之后,尤其是4號文后,部分省(區)開展地方綠色礦山建設標準的研制,取得了顯著進展[11-14](表3)。目前,河南省地方標準已經實施,山東、廣西、安徽的地方標準正處于征求意見階段,江西的地方標準處于預研階段。從標準內容看,地方標準延續了行業標準的內容要求,但指標要求更具體、更多體現地方特色,可操作性更強。在涵蓋行業領域方面,各地有所不同。河南地方標準主要涵蓋有色金屬、煤礦、建筑石料、石材礦、非金屬礦、巖鹽、天然堿礦、鐵礦、錳礦、金礦等礦山類型,基本覆蓋了除油氣、地熱、礦泉水以外的各類礦山,是國內第一個實施的綠色礦山省級地方標準;山東省地方標準主要涵蓋金礦、鐵礦、非金屬礦、煤礦、飾面飾材礦、建筑石料、地熱礦泉水等7個領域;廣西壯族自治區主要圍繞砂石礦、有色金屬、非金屬礦3大類礦山制定標準;安徽省重點針對井采煤礦、露天開采非金屬礦、露天開采金屬礦等3大類礦山制定標準。此外,江西省開展了非金屬、水泥、砂石、黃金、有色、冶金、煤炭、化工、地熱和礦泉水9個行業綠色礦山標準項目研究工作。由于我國地形地貌多樣、人口分布不均,不同地區優勢礦種分布差異較大,各地礦山開采技術、選礦工藝、經營管理水平存在明顯差異,一些民族地區的礦區和諧問題需要充分考慮。因此,不同地區綠色礦山建設的側重點存在差異,非常有必要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標準。然而,從標準制定情況看,目前只有6個省(區)針對優勢礦種和地方特色制定了標準,許多礦業大省尚未制定本地特色的標準,不能滿足地方綠色礦山建設工作的需要。
2.3有些地區和協會制定了綠色礦山評價指標與評分表,但尚未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
2014年,中國礦業聯合會制定的《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評價指標及評分表》作為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驗收的依據,可以說是綠色礦山評價的第一份文件,設置了包括依法辦礦、規范管理、綜合利用、科技創新、節能減排、環境保護、土地復墾、社區和諧和企業文化等9個評價指標。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制定了本地區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指標體系,如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根據全省礦業開發實際情況,分金屬、非金屬固體礦山、采石場、地熱礦泉水等四大類編寫了《綠色礦山建設要求及驗收評分標準》,作為其評價綠色礦山質量的依據[15]。近期,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聯合相關單位編制了《綠色礦山建設評估指導手冊》,與綠色礦山建設規范指標對應,共設置6個一級指標,26個二級指標,供2019年度綠色礦山評估和遴選工作參考[16]。綜上分析,部分地區和相關協會基于不同的目的,對綠色礦山的評價工作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大部分是以文件形式下發執行,適用于某項具體工作或者本地區的綠色礦山評價,其適用范圍有限。從評價結果來看,均為“是”或“否”,這種評價結論不易反映不同規模礦山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的能力水平和質量高低。從評分分值來看,大部分傾向于采用百分制,有的是采用千分制。為了增強評價工作的客觀性、科學性,急需針對綠色礦山建設的好壞、質量等級等內容制定統一的標準規范。
3幾點建議
3.1加快完善綠色礦山建設標準體系
針對當前綠色礦山建設的實際需要,建議加快完善綠色礦山建設的標準體系。一是拓展行業標準覆蓋領域,應在現有9大行業標準基礎上,研制地熱礦泉水、天然氣、非常規氣、油頁巖等非傳統行業綠色礦山建設標準規范,從而實現所有類型礦山綠色礦山建設標準全覆蓋;二是加快制定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標準,各地應根據本省實際,提出更具可操作性的技術要求和指標內容,有效引導企業進行綠色礦山建設;三是鼓勵制定更多綠色礦山建設的團體標準,提高綠色礦山建設水平;四是在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實施基礎上,借鑒國內外相關經驗制定綠色礦山建設的國家標準,逐漸形成“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團體標準相互配合,全部行業全覆蓋、有特色的綠色礦山標準體系”。
3.2逐漸建立統一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體系
明確綠色礦山建設到什么程度、建設的好壞如何評價等關鍵問題,對于綠色礦山建設至關重要。為了便于企業和管理者操作,打造并宣傳我國綠色礦山建設標桿,應基于國內各組織機構提出的評價指標體系以及開展綠色礦山建設評價的實踐與經驗,參考加拿大TSM工具指標,逐漸形成統一的綠色礦山建設評價標準規范。首先,重點圍繞礦山綠色性能指標,如礦區環境、資源開發方式、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減排、科技創新與數字化礦山建設、企業管理與企業形象等6大方面設置評價指標;其次,根據我國不同地區在地域、氣候、環境、資源、經濟與民族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異的特點,在對綠色礦山進行評價時,應堅持因地制宜綠色礦山建設重要原則,綜合考慮礦山所在地區的地域、氣候、環境、資源、經濟和文化等條件和特點;第三,為了客觀反映不同規模礦山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的能力水平、質量高低,在評價時應合理劃定等級,規范中應明確等級劃分標準;最后,在評價方法上,建議設置評分項和加分項,分別分配評價分值,從而達到鼓勵礦山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和使用綠色開采技術目的。
3.3加強標準宣貫與實施
加強標準的宣貫與實施,提高標準應用效果。自然資源行業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各企業協會、團體組織應加大宣傳力度,重點針對礦山活動的各類管理部門,包括礦山主管部門、環保部門、安全部門,以及各類礦山企業進行宣傳,使管理部門全面了解標準內容與要求,使企業對標準內容了然于心,明確生產活動的底線,并據此采取相應措施、開展科技創新工作,最終通過標準的實施,提高企業綠色礦山建設的質量和水平。同時,建議管理部門將綠色礦山評價等級劃定結果作為綠色礦山享受建設用地、資金獎勵、財稅政策支持、綠色金融扶持等優惠政策的依據。
作者:李杏茹 申文金 李瑞軍 于常亮 劉亞改 單位:中國自然資源經濟研究院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