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以學生為中心新生班級管理初探,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chuàng)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把一個班級管理到最好,是每個班主任不斷追求的目標。以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通過重視學生家庭環(huán)境;明確的班規(guī)制度,制定相應的德育量化分;班干部的選拔和能力的培養(yǎng)等實行對學前教育新生班級的管理,以達到以學生為中心的管理模式。
關鍵詞:
中職;班級管理;家庭環(huán)境;班規(guī)制度;學前教育
職校的學生大部分都存在這樣的情況:初中學習成績不好,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紀律觀念淡薄等。而學前教育專業(yè)學生大部分對自己的性格有比較清楚的認識,就業(yè)方向比較明確,有比較強的求知欲。針對這種情況,本文以中職學前教育專業(yè)為例,探討以學生為中心理念下的新生班級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重視學生家庭環(huán)境
了解學生家庭有利于教師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活動。通過以下途徑了解學生家庭環(huán)境。首先,通過報名表獲取有效信息。一是了解家庭所在地。二是家長電話。有些是爺爺或奶奶的電話,有的是叔叔、嬸嬸的電話,這些多半是不正常家庭情況,需要班主任關注;或者有些家長留的是外地手機號碼,這些家長多半是在外工作;等等。其次,通過電話與學生家長溝通了解學生的成長環(huán)境。如班上有個學生家長對免學費申請表有些項目存在疑問,借此機會,班主任了解到該學生跟父親關系特別好,而且她的父親對其成長特別關心,她也非常愛父親,她本人在開學一個月中各方面的表現也非常不錯,因此,班主任毫不猶豫地將她選作班長。經過后期觀察,她把班長工作做得有聲有色。最后,通過學生的“生活隨想”了解學生的生活及其家庭情況。如在開學初,要求學生寫一份“生活隨想”,通過這份記錄有助于了解學生:哪些是樂觀的學生(可以作為班干部人選的參考),哪些是消極的學生;班里哪個同學家里有什么困難;哪些學生有什么特長,這對班主任了解班級情況非常有用。
二、明確的班規(guī)制度,制定相應的德育量化分
班規(guī)使得一個班級能夠正常運作。在開學初,班主任可以根據學校制度對本班班規(guī)進行擬定,包括:紀律(上課、自習課、集會、晚寢)、衛(wèi)生。首先,對班規(guī)進行闡釋。由于學生對學校的各項制度還不是很了解,所以班主任務必運用一定的課時對班規(guī)進行闡釋,并對初次違反紀律的學生給予警告,嚴重者進行全班通告。其次,制定每天班規(guī)明細表。針對班規(guī)制度制定每天的班規(guī)明細:曠課、請假、遲到、上課玩手機、上課講話、衛(wèi)生狀況、表現好的情況等。并標明值日干部,要求值日干部每天把這份細目表的情況張貼在教室。雖然班主任不經常在班里,但細目表可以了解到班里同學的情況;同時也方便負責紀律的班干部對每個同學的德育進行量化,并做到有根有據;也避免個別學生對自己的德育量化分有爭議,做到了獎罰分明。最后,提前做好解釋工作。對于一些比較敏感的德育量化扣分,班主任要提前通知學生并做好解釋工作,以免引起學生對班主任的不良情緒。提前做好解釋工作既讓被處罰的學生心服口服,同時也對其他學生起到警示作用。
三、班干部的選拔及能力培養(yǎng)
(一)班干部的選拔
班干部是班主任的左膀右臂,一個班的班干部素質及能力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這個班的班風及管理秩序。班干部的心態(tài)首先必須是積極樂觀的,其次是熱愛學習,最好是有管理能力。挑選班干部可以綜合以下方式:①平時上課及課后課外活動的觀察;②學生自薦,但事先跟學生說明并不一定自薦就能當上班干部,以免打擊學生自信心;③任課教師推薦,有些專業(yè)課教師上課比較多,跟學生接觸多,比較了解學生,推薦的人選比較可信;④通過學生的“生活隨想”及家庭情況去了解學生;⑤通過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去了解學生。
(二)班干部能力培養(yǎng)
①明確職責,首先,讓每個班干部知道自己的職責,遇到難題先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尋求其他班干部或者班主任的幫助;其次,在組織活動時,各班干部要各司其職。②不定期舉行班干會議,主要內容有:發(fā)現每個班干部在工作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解決;對平時一些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態(tài)度進行以表揚為主的點撥,并通過實例加以引導。③班長以月為周期舉行班干會議,目的在于聽取其他班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共同尋找好的解決辦法并獲取好的班級建設的建議。④以月為周期要求班長進行工作總結,內容包括:自身的優(yōu)點和不足,工作方法和工作方式,班級存在的問題等。同時制定班干部量化表,主要內容:完成任務情況、同學配合程度。以激勵先進,鞭策后進,使得班干隊伍充滿活力。
總之,班級管理是個大工程,需要班主任融入大量的精力和感情。不斷地學習和改進方法是班級增加活力的源泉。
作者:葉海燕 單位:河源市職業(yè)技術學校
參考文獻:
[1]劉福年.中國教育的未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
[2]馬慶發(fā),唐林偉,宋磊.中國職業(yè)教育研究新進展[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蔣大源,吳全全.當代德國職業(yè)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