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行為科學下小學班級管理路徑探究,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科學管理理論在班級管理中的時代局限
具有“科學管理之父”美譽的弗雷得里克•W•泰勒提出了科學管理理論,主張從原材料、使用的工具、工藝過程、檢驗方法到勞動者,一律采用標準化管理,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泰勒的理論研究在具體的工廠管理過程中得到了實踐的驗證,取得了很好的改革效果,并且后來在教育管理領域里的運用也是成效顯著。因此,教育界普遍認為科學管理理論使學校的管理從傳統的粗放式管理轉變成科學的集約式管理。然而,隨著現代科學的跨越發展和社會環境的風云變幻,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逐漸暴露出嚴重的弊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為目的和中心的“科學管理”把人當作“機器的部件”和“活的機器”,對人施加標準化的專制型管理,甚至認為實施標準化管理就需要有標準化的工人,達不到廠方規定標準的工人就不能上崗,這種統一的硬性管理模式延續到最后不僅未能大幅度提高生產率,反而造成工人普遍出現苦悶、壓抑和反抗的不良情緒。科學管理理論在教育管理中涌現出來的缺陷已日益凸顯在我們日常的班級管理活動中,只是我們未能以學科知識的視角來對其加以科學闡釋。班級管理的對象既是學生群體,又是學生個體,這種管理對象的“雙重主體”就決定了在具體的班級管理工作中不能采取統一的標準化管理。眾多特定的管理標準只是針對特定的學生個體,而只有少數宏觀層面上的管理原則是針對學生群體。教學需要因材施教,管理同樣需要因人而異。但是,因班主任的強制管理而引發師生之間嚴重矛盾沖突的不良教育現象層出不窮,導致類似“無效管理”后果的根源就在于班級管理者沒有形成正確的教育觀念和管理理念,把自己當成法定的監護人,把學生當成理應的被監護人,一味強調紀律約束而忽視了柔性的人文管理。
二、行為科學對科學管理理論的修繕革新
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發展是以人際關系學說為出發點的。埃爾頓•梅奧在參加著名的“霍桑試驗”之后,在其著作《工業文明的人性問題》一書中闡述了人際關系學說的四個基本觀點:第一,人是社會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隸屬于集體,人的行為受到物質條件(金錢)和社會心理因素(友誼、安全感、歸屬感等)的雙重影響;第二,工作效率主要由工人的士氣來決定,而工人的工作士氣來源于成員之間的和諧關系;第三,群體行為對個人行為產生很大的影響;第四,采用全新的領導方法,組織好集體工作,促進成員與成員、成員與領導之間開展良好的合作。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誕生,彌補了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所遺留下的實踐疑難,促使教育管理學由“以物的管理為中心”向“以人的管理為中心”的時代轉變。它是一種真正從人性出發的管理理念,將管理的視角轉向了對人的關切,注重發揮人在管理組織中的主體作用,注重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從而增強群體的團結力和凝聚力,激發群體成員的責任感。此外,行為科學還強調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主張使用適當的激勵手段來激發被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以便提高工作效率。管理理念的重大變革直接影響著管理行為的意向。班級管理是一種復雜的人類管理活動,既要遵循一定的教育規律,又要秉持科學的管理理念;中小學班級管理的對象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不是各方面業已成熟的成年人,而是正處于成長期的未成年人,這就不能用成年人的目光、成年人的思維以及成年人的行為來開展班級管理活動;班級管理是一種動態的發展過程,隨著管理對象的身心發展水平的遞升,需要及時調整管理方略,以和諧班級的建設來提高教育教學的質量。行為科學管理理論在具體的中小學班級管理工作中提供了許多有益的現實啟示。
三、行為科學管理理論視角下的中小學班級管理路徑
1.建立實踐承認的師生關系,順通班級“縱向對話”的有效渠道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班級管理工作順利進行的首要前提,那種視教條式的規章制度為班級管理的“金科玉律”則是一種極大的誤導,也是對學校管理條例的誤解。學校制定班級管理制度是建立在整個學校的宏觀層面上的,是一種管理方向上的指導,而不是具體的班級管理操作程序。學校的班級管理工作需要視各個年級而定,視各個班級而定,還要視個別學生群體和學生個人而定,而具體管理程序的展開是以良好的師生關系為首要條件的。沒有和諧的師生關系就不能進行對話交流,沒有順暢的全面溝通自然也就無法推進班級管理工作的持續進行。建立實踐承認的師生關系,就是要摒除師生之間的角色障礙,使師生彼此能夠獲得心理層面上的接納與認可,實質上是教育活動回歸“以人為原點”的鮮明體現,是班級管理走向人本化的發展特征。班級管理的目的不是紀律規章的泛濫宣示,而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縱向對話”,一種在師生間能夠互相認同和配合的“默契”。規訓式的管理手段不僅不能起到良好的成效,反而會使師生關系進一步惡化,給班級管理的展開帶來更多的負面效應,而且也嚴重違背了教育的本質規律和新課程理念的深層滲透。只有師生心平氣和地進行對話,才能使學生真實體會老師對自己的真情關懷和殷切期望,才能使老師全面地掌握每個學生的發展狀況和具體需要,這樣,師生才能產生心靈上的共鳴,教師才能獲得學生的尊敬和愛戴,班級管理也就擁有了堅實的人際基礎。班級管理者需要的是耐心、愛心和誠心,是與學生之間的交心,“師愛具有精神感召性”。
2.發展主體間際的生生關系,構建班級“橫向交流”的廣闊平臺互助合作是行為科學管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新課程理念的重要主題,如何將其正確引入班級管理活動是班級管理者必須慎重考慮的課題。有些班主任雖然也提倡和鼓勵學生在生活上互相幫助,在學習上互相合作,但是,在具體的管理操作中經常采取一些不理智的做法。例如,有的班主任把學校期考后的學生成績排名公開張貼在教室里,并對成績優異者大加贊揚,而對成績倒數的學生加以批評。這種早已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后隱藏著深刻的班級管理危機,不僅會加劇班主任與差等生之間的潛在矛盾,也會導致學生之間的妒忌和疏遠。在學校對學生考核后,班主任應該做的是私下的個別指導和公開的學結,給優等生的不是太多夸獎而是期望和信任,給差等生的不是嚴厲批評而是鼓勵和信心,還可以采取優等生對差等生“一對一”的特殊幫助形式,以“優”帶“差”,以“優”促“差”。每個學生都是一個完整的主體,班級其實就是學生個體的主體集合體。健康的班級生態需要“個體的主體性過渡到共主體的主體間性”,“把主體性置于主體與主體的關系中,主體之間不是占有和被占有的關系,而是主體間平等共生關系”。生生之間的橫向交流有利于營造班級和諧的學習氛圍,有利于集體活動的順利開展,也有利于學生通過互助合作的學習方式來獲得共同的進步,而這些都能夠對班級管理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班級管理者需要為生生之間的主體間際交流提供一個廣闊的平臺,以民主和平等的對話理念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使學生在集體中感受幸福所在,認識自己的責任所在,體會同學友情的本質所在。只有如此,才能激發學生自覺的能動性和自我約束力,從而使復雜的班級管理走向主動的自我管理。
3.倡導異質共存的管理理念,建設班級“多元共生”的生態環境行為科學并不以壓抑人性為宗旨,反而尊重人性的自由。崇尚人文關懷和發揚自由人性是班級管理的最佳境界,也是教育發展和新課程改革的內在訴求。“教育應該有自由的自覺,應該秉持‘教育就是教育’的精神取向,教育精神的實現只能寄希望于個體持續的自由生長過程。”對學生的考核使用統一的衡量標準,對學生的管理使用統一的手段形式,對學生的教育使用統一的教學方法,這種規約式的傳統做法早已不再適應當前教育的發展形勢和迫切需要。個性化的班級管理理念和模式至今不能得到普遍推廣和貫徹落實,究其根源就在于教育者沒有從自我意識上徹底轉變傳統的、單一的教育觀念。班級是一個由多重元素構成的生態體,學生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主體元素。班級管理需要切實固守主體性教育的實踐本性,即“在尊重人作為一個主體性存在的人格尊嚴的前提下,使人能夠受到理性的教化,在追求最佳的自我改造的同時秉持一種包容性的人生態度和遵循一種自覺性的教育理念,將個人利益嵌入社會公益之中,去創造一個異質主體間都能夠關聯建構和普適滋長的共生世界”。因此,發現學生之間的差異和挖掘學生個體的潛力,注重采用差異教學的方式來促進學生的特長發展,同樣注重采用差異管理的手段來達到異質共存、多元共生的管理目標。師生間的“縱向對話”和生生間的“橫向交流”在客觀上就執行了“求同存異”的管理理念,都是為建設班級“多元共生”的生態環境而服務的。班級建設應“使每位學生都得以充分敞現自己的精神世界,形成主動發展的動力和能力,并在師生、生生之間的充分交往中,創造一個互相欣賞并共同開拓精神世界、提高生命質量的民主集體。”
四、總結
開展班級管理工作是檢驗班主任綜合素質的主要渠道。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班級管理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會顯得越來越突出,對班主任管理能力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身處一線管理崗位的班主任必須明確自己所扮演的雙重角色,既是教書育人的教師,也是班級管理工作者,需要拓展自己的管理視野,學習更多的管理知識,以此來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和培養個性化的管理風格,實施有效的班級管理為日常教學和學生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
作者:包兵兵 單位:銅仁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教育科研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