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新時期大學班級管理論文,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一、文化作用的方式具有特殊性,它以“內化”的方式,在悄然無聲中融入人的內心世界,而后通過言語行動表現出來
文化講究的是一個“化”字,也就是對人的深層的關愛、關注和關心,甚至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儒家文化可以流傳至今,與其在人性方面對人的要求息息相關。只有把文化真正看作是人的文化,文化方可“化人”。
二、我比較關注大學的文化建設,因為好的文化氛圍有助于良好的班風學風的形成,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從而塑造健康活力的優秀大學生
目前大部分高校班級文化建設趨向于庸俗化,偏離了其傳播真善美,引導社會價值觀的初衷,反被“官本位”“拜金主義”社會浪潮侵蝕。大學班級文化建雖有一席之地,但是方法不科學,形式過于單一,后續工作跟不上,導致文化建設走向了形式主義。從大的范圍來看,班級建設趨向簡單化、一致化,使得班級管理方式的創新被掐死在萌芽狀態,那種命令式的、乏味的,可以被隨意復制班級管理模式大行其道,班風也是每日漸下。追其根源,文化建設是一項長期性、細致性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更需要一個有魄力的領導者。文化的軟實力不可或缺,如果因為困難而逃避,就必然會導致人心渙散,班級凝聚力差,效率低下。作為班級成員所共同認可和自覺遵循的班級目標,價值觀念,制度規范,班級文化決定著班級成員的精神面貌和日常生活。因此文化在班級管理中的作用必須加以正視。管理不僅僅是管,更要理,如果僅僅是“管”這項單一的行政手段,無論是輔導員還是班級負責人都難以樹立很高的威信,從而失去集中的優勢。只有“理”才能真正的得民心,這個“理”就是“化”的表現,具體點說就是“柔性管理”,其本質上就是一種人本主義精神。因此新時期文化應該重視和挖掘其先驅性、專業性、人文性在班級管理中發揮好“化”作用。
(一)文化先行
大學生作為高智商群體,潛移默化對他們是最佳的“被接受”方式。只有承認并接受文化“化”的作用,才會看到文化手段在班級管理中的獨到之處。“上兵伐謀”就是說在處理問題之先,首先看重文化的先導作用。如果采用強勢的手段完成了預定的目標,把人得罪了,然后再用“勝利者”的姿態解釋自己的行為還有什么意義嗎?從長遠的角度來看,每一項規則的順利推廣和實施需要積極向上的班風的支持,班風作為班級文化的一種,是強大班級凝聚力的內部支持,是攻堅克難的重要保證,是形成一個優秀班級的必然條件。
(二)專業為基
班級文化不再是僅僅寫上“距考研還有60天”之類的條幅,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要想讓文化發揮更高效的作用,在人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還需要專業知識的支撐,做到對癥下藥,就像商家要做好經營,就要了解一些關于消費的心理學知識。班級文化不是走過場,不是形式主義,既然要花費人力、物力去搞,就應該讓它的作用發揮到最大化。首先,要抓住當前班級管理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挖掘其深層次的原因,有針對性的學習心理學和管理學的知識,用文化的方式化解班級矛盾。班級文化不僅僅是精神層面的文化,還包括物質層面的文化,制度層面的文化。精神層面的文化是核心和靈魂,而制度層文化的“規范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
大學中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生活條件和背景讓不同人的需求層次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因此在做工作的時候不可一刀切,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因此要著眼全局,營造全方位的文化,讓班級文化深入到每個學生的思想之中。把握學生的需求變化,當一種需求得到滿足之后,其動機變化,驅動力隨之減弱,因此班級文化如果不符合實際、時代的要求,就會成為一種束縛。
(三)以人為本
人文關懷是班級文化構建的出發點,也是班級建設的最終歸宿。這種人文關懷可以產生潛在的說服力、影響力和驅動力,可以不必通過強制的手段解決問題。班級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班級和諧,和諧即以人為本,也只有以人為本才會得到大家的支持。
三、總結
“學生自治”這一論題的提出,就是著眼于學生的人本主義精神和主人翁意識,這也是與當前的實際相符的,大學需要鍛煉我們的自我管理能力,在學生自治中感受文化的重要作用。學生自治是一個舞臺,大家可以通過這個平臺展現自己的風采,并且在這個犯錯改錯中成長。這樣比以高壓的封建家長姿態去告訴孩子什么正確什么不正確有效得多。
作者:王智 孫世友 單位:臨沂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