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心理效應在班級管理的運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心理效應是一種特殊心理現象,在人與人交際中是普遍存在的,班主任在管理和教育過程中能充分利用心理效應的作用,對班級發展建設和學生健康成長是有促進作用的。
[關鍵詞]教育效應;班級管理;鼓勵引導
一、以“自已人效應”教育學生
自己人效應能有效地拉近人與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使人與人之間更加容易溝通,甚至產生共鳴。蘇霍姆林斯基說:“請你記住,教育———首先是關懷備至地、深思熟慮地、小心翼翼地去觸及年輕的心靈。”班主任在工作中恰當靈活的運用自己人效應,會使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班上的小佳是留守兒童,有一次她偷偷把手機帶入學校,結果被生活指導員發現,按規定她應將手機交給老師保管的,可當時她就是不愿上交,且情緒非常激動。指導員把小佳帶到我面前,“控訴”她的違紀行為。我等小佳情緒穩定后,對她說:“佳佳,老師知道你是為了方便和父母聯系才帶手機進來的是嗎?”她點點頭,我接著問“可這和學校的要求相背了,我們該怎么辦?”小佳沉默一會兒說,“周末沒了電話,我怎能跟爸爸聯系?”我接著說:“那我們可以就將手機放到老師辦公室里,到了周末,你可以來這里用手機與父母聯系,你看可以嗎?”小佳點點頭,露出了微笑。只要我們老師心里裝著學生,關注他們成長中的點點滴滴,以嚴謹的工作態度來引導他們學習,以母愛般的親情關心他們的生活,以親友般的友誼與他們共處。平時要多與學生談談心,聊聊他們喜歡的話題,聽聽他們不一樣想法,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信任,給學生親近感,只有這樣充滿愛心和耐心的教育,才會有“親其師,信其道”的教育效果。
二、以“責任分散效應”促進班級管理
責任分散效應指出,如果安排單一個體獨自去完成某項任務,他責任感很強,且態度比較積極,如果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去完成,群體中的每一個體責任感反而弱化,甚至退縮以至不能完成任。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發揮責任分散心理效應,去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不斷增強他們的責任擔當意識。在不同環境下,人們對責任的意識會有不同表現,當一個人獨自面對任務時,他會意識責任所在并勇于承擔,而如果有許多人面對任務時,造成責任分散,責任心不夠強的人就會產生一種“我不去做,會有人去做”的心理。所以在指導班級工作中,把班級事務工作細化,具體化,并明確每個工作崗位職責要求,爭取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職責,個個擔責任。如班里小藥箱、植物、圖書、勞動工具等都安排專人管理,把責任落實到個人,確保班級工作順利開展。如果在此過程中,班主任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列出班主任的具體任務,讓學生明白班級是集體的,作為班級里的每一分子都應用為班級而盡職盡責,這樣責任分散效應產生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三、以“保齡球效應”與“瓦拉赫效應”鼓勵學生
兩名保齡學員在打促齡時,都是打倒了7只瓶,學員甲的教練給予肯定鼓勵的評價,而學員乙則是給予指責和批判的評價,結果兩名學員的在后來練習狀態就不一樣,學員甲成績進步得很快,相反,學員乙則打得越來越糟糕,沒有進步。我們都知道,在評價過程中,肯定賞識的評價和責備批評的評價收效是不一們的。其實,每位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的肯定、賞識,這也是每個人的正常心理需求。記得在我上初二的時候,教我幾何的劉老師,她在一次作業點評中表揚我:“班同學雖然沒學到這個知識,但他卻能夠應用了”,劉老師這么輕描淡寫的一句話,產生了瓦拉赫效應,點燃了我的學習熱情,特別喜歡幾何這門課程。每個孩子都是一張絢麗多彩生命的畫卷,都有值得欣賞的內容,等待著我們去去欣賞、去理解發現,讓孩子在“我能行”的自我感覺中樹立信心,點燃自我發展的動引擎,在一次次作為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健全的人格和自信的人生態度。
四、以“門檻效應”和“期望效應”引導學生
心理學家查爾迪尼曾做實驗:在替慈善機構募捐時,對一些人說“哪怕是一分錢也好”而對另一些人沒這樣說,結果前者募捐錢物比后者更多一些,這就是門檻效應。這一效應告訴我們,對學生提出要求時要充分考慮他們心理接受能力,要求小一些,避免“超限效應”,這樣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并會為之為付出努力。不管是要幫助一個學生改掉壞習慣還是要轉變一個班集體的不良風氣,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在循序漸進過程中跨過一個又一個門檻中實現質的轉變,從而達到理想的目標。在指導班風不太好的班級工作中門檻效應的作用更為突出,幾年前我接手的一個班級,這可是全校出了名“牛”班,班風學風都不太好,被通報批評是常事。接手之后,我指導學生重新制定班規與目標,目標要求很低,如:跑操時隊伍最整齊,宿舍內務衛生最好等。在往后的學習生活中都是以目標為努力的方向,每實現一個小目標時,全班一起開展活動慶祝,讓學生在活動中不斷總結,不斷提升。隨著一個個小目標的實現,學生一次次“小成就”中得到肯定和鼓勵,一股股正能量班風在蝴蝶效應中產生,同學之間關系更融洽了,團隊凝聚力不斷增強了,逐漸形成積極向上的班風和樂學奮進的學風。美國人小羅爾斯出生環境不好,受到不良的影響,小學時比較頑劣。一天,他爮窗準逃課,被校長皮爾保羅當場抓住,令他萬萬沒想到的是,他沒有被校長狠狠地批評他,反而微笑著對他說“我看你修長的小拇指就知道,將來你是紐約的州長”。此后,小羅爾斯一直堅信了校長說的這句話,生活中就按州長的行為要求自己,到51歲時,他真的成為紐約的州長。期望效應能給學生信心和勇氣,可以轉變成為學生努力和發展的動力。多年前,我曾做過一個夢,夢見班上岑琦同學以中考總分A+的優異成績被市重點高中錄取了,之后我把這個夢的內容告訴了同學們,全班同學們都笑了,都說我做了白日夢,因為當時岑琦的成績并不太理想,考A+是不太可能的,當時我還跟同學們講,如果夢想成真,老師一定非常幸福。不曾想到,岑琦從此便發奮起來,一年之后,真的在中考中取得了A+成績等次,三年后又以優異的高考成績考上理想的大學。以上事例正如人們常說的:說你行你就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可見,真誠的期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啟迪他們的人生智慧。
五、預防“破窗效應”的負面影響
著名的“破窗效應”理論認為:一建筑物上一扇玻璃窗被破壞了,而沒有得到及時維修,結果會暗示性的縱容某些破壞份子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班主任在平時的管理工作中,時刻要警惕在“破窗效應”的產生,才能避免不文明行為的在班級中惡性發展。如:班上有個別同學有亂扔垃圾的毛病,如果班主任視而不見,沒能及時提醒并對其進行有效的教育糾正,會給其它同學心理上產生暗示性作用,在學生當中產生輻射作用,從而發生“破窗效應”,讓更多的學生錯誤地認為亂垃圾是正常的,這樣狀態持續時間久了,一部分學生們就會熟視無睹,逐漸在消極的氛圍中麻木,甚至產生破罐破摔的情況。一面清潔的墻面,如果有人在上面亂寫亂畫,而沒有及時清除干凈,過一段時間墻面上會是不堪入目人“涂鴉”。班級管理工作中,我們要牢記“千里之堤潰于蟻穴”的古訓,遵循“教育無小事”的原則,謹防第一扇“窗”的破碎,如不交作業、上課隨意走動、午休吵鬧等不良行為。另外,如這些行為不可避免地發生,要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遏制第二、第三扇“窗”破碎,杜絕“破窗效應”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馬際娥.德育的十種心理效應[J].河北教育(德育版),2014.
[2]張銳,高琪.班級管理中的25種心理效應[J].教學與管理,2001.
作者:班利法 單位:廣西田林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