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尋找寫作靈感?中文期刊網用心挑選的預防煤礦事故安全管理作用,希望能為您的閱讀和創作帶來靈感,歡迎大家閱讀并分享。
摘要:
煤炭行業的特殊性,以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使得煤炭行業成為一種高危行業,大多數安全事故的產生不僅造成經濟的損失,還對煤炭工作人員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針對煤炭企業發展的現狀,分析在煤炭行業中發生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然后給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供相關人員進行參考。
關鍵詞:
0引言
煤礦行業作為當前國家一項基礎性能源產業,對國家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對提高我國經濟水平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近年來,煤礦企業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不僅對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一定的損失,還在一定程度上給社會的發展帶來影響,因此,在煤礦的開采與生產過程中,需要采取相關的安全管理措施,防止更多安全事故的產生,同時,還應該加強對煤炭安全的認識,煤炭相關的安檢部門要加強對整個行業的監督,促進煤礦事業的穩定發展。
1煤礦企業的發展現狀
根據相關的研究報告表明,近年,煤炭價格出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大多數煤炭企業都處在虧損的狀態,因此,通過采取哪些措施才能改變這種情況是所有煤炭企業應該要考慮的問題,多數企業采取了降低工資、停薪留職的措施,很顯然,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處理市場的需求和產能過剩。另外,政府部門的調控力度不夠,企業自身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煤炭安全事故的發生。
2當前煤炭企業安全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
在當前煤礦的生產還算穩定,但安全形勢確實非常嚴峻的,瓦斯泄露和違反紀律的事件常有發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煤礦機電設備方面產生的問題
由于機電設備的問題而產生的安全事故大多數發生在發達國家,在發展中國家發生的機率較少,但也要引起相關的重視。在當前,煤礦機電設備的投入是非常不足的,相關設備也比較陳舊,有的設備根本達不到相關的標準,而這種情況不能在一定時間內得到解決,相關設備不能得到及時的更新,這是由于機電設備發生事故的主要原因。
2.2主要設備購置的問題
在對設備的購置上,隨著煤炭市場各種設備不斷的開發,大批的假冒偽劣設備也不斷的涌入市場,再加上一些非煤礦許用的相關產品在煤礦市場中非法使用,給煤礦的安全生產帶來了不必要的隱患[1]。
2.3煤礦人員的素質不高
大多數的煤礦開采人員都不具備自我保護意識,特別是一些特殊工種的操作人員,其文化程度的素養都不是很高,對特種作業相關技術了解的程度也不是很深,煤炭企業內部還會經常對這類崗位進行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安全事故的發生頻率。
3煤炭安全事故中相關的安全管理措施
由于各類安全事故的頻繁發生,對安全問題的有效控制是目前煤炭企業所面臨的重要問題之一,針對于當前煤炭企業中發生的安全管理問題有以下幾點措施和建議[2]。
3.1加強煤炭企業相關安全教育的培訓工作
加強對煤炭企業相關員工的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是保障煤炭企業安全作業的基礎工作。因此,煤炭企業的管理層要重視這方面的問題,樹立相關人員安全意識,與此同時還要記錄好培訓檔案的建立,以此來加強對安全管理正確的認識,對安全問題的認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將安全的培訓運用到企業的發展中來,并保證足夠的培訓資金,制定符合自身企業發展的培訓目標和計劃,注重培訓內容的同時還要注重實際的操作培訓。
3.2完善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制度
煤炭企業的發展不僅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水平,還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而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是煤炭企業中非常重要的管理環節,因此,要充分地結合當前國家對煤炭企業管理的相關制度,完善自身企業的管理制度。與此同時,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與企業相符的制度,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地創新完善制度,還可以去學習一些較為先進的管理理念,確保管理理念與時俱進發展。
3.3加強對煤炭企業管理制度監督的力度
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在煤炭企業的發展中不斷地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從而保障相關人員自身的安全與利益,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對安全管理工作監督的力度,逐漸形成直接由政府部門對煤炭企業進行監管的新型管理體系。
4結語
綜上所述,近些年來,各地的煤炭企業都認真地貫徹“安全第一”的煤礦安全管理方針,在煤炭的生產過程中,采取了許多有效的控制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安全事故發生的頻率。在我國,煤炭開采的工作一般都是井工進行開采的,開采的難度較大,安全事故的發生頻率也顯著增大,因此,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自然就不言而喻了,在保證安全管理制度正常的運行時,運用一些先進的科學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能為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保駕護航,在保證煤炭企業利益的同時促進其可持續性發展。
作者:榮逢武 單位:山西華禧建筑安裝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閆斌,劉廣華,宋慧勇.強化預防管理創建本質安全礦井———論煤礦企業如何有效預防安全事故的發生[J].煤,2011(1):62-64.
[2]許恒.煤礦開采工作面頂板事故產生的原因及安全管理措施探析[J].統計與管理,2014(11):127-128